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一点点。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些词,‘三转法轮’。释迦佛讲法叫三转法轮。第一转法轮讲的四圣谛、八正道,第二轮法轮讲的般若空性,第三轮法轮讲的如来藏性‘如来藏’。
三藏十二部大藏经典可以这样分:人乘、天乘,这属于‘人天乘’。小乘也叫二乘,二乘也叫小乘。‘二乘’一个是声闻,一个是缘觉。大乘,大乘也叫一真法界。大乘当中又分般若密乘,上午我们讲到了。‘大乘’一个是般若密乘,一个是金刚乘。三转法轮,第一转四圣谛,第二转空性;第三转如来藏。又分,人天乘、二乘和大乘。人天乘可以分开:人乘、天乘,二乘可以分为: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可以分为:般若密乘和金刚乘。这里所有这些释迦佛讲的经典有两类:一个是权巧之说,一个是圆实之说。一种是权巧,一种是圆实。权巧之说和圆实之说,权巧之说也叫方便说。圆实之说叫究竟谈,究竟之谈。这里我们还可以,把它反回来科判。又可以把它叫做什么?了义法和不了义法,不了义法和了义法,这样能懂吗?
你们读《妙法莲华经》很用功,《妙法莲华经》上怎么讲?「唯有一圣法,无二亦无三。」是不是?是不是这样讲的?什么意思呢?唯有一圣法,无二亦无三。这个权巧是方便之说。圆实是佛陀的究竟本怀,也叫究竟之谈。所以一切诸佛所以出现于世,无非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让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相当于是什么意思呢?一切佛的应化出世,就是最终目的是让一切有缘众生都能成佛。
释迦佛在一转法轮四圣谛讲完之后,看大家的根性成熟了,开始在二转法轮的时候就讲空性,这个空性是什么?法的,万法的本来面目,上午我们已经讲到了。什么叫了义法?了义的是最终的本来面目,不了义的是暂时的权巧之说。《妙法莲华经》上有一个化喻品。化喻品是什么?你们大家很多人是诵《妙法莲华经》的是吧,化喻品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个商主领了很多人要去探宝,相当于说释迦佛要领很多有缘众生,最终直趣如来藏,最终得成圆满的佛果。这相当于商主领着大家去探宝。可是很多人,由于这个路程很长,中间有很多的障碍很枯燥,有人不堪忍受。他可能会产生疲倦、恐惧或者是懈怠心理。那么怎么办?在化喻品上讲到了,前面有一个城。释迦牟尼佛给你设定了这么个暂时的安住之处。我们进去以后呢,可以休顿可以休息,吃饭睡觉,整顿完了以后要再上路,最后要到有宝的究竟之地。这是它的真实的含义。
在大乘经典当中,释迦牟尼佛就开示了,开示什么?‘呵权斥小’‘叹大褒圆’这两个词是天台宗的,我们大家课下可以去查。呵权斥小,叹大褒圆。呵权斥小,叹大褒圆,不是呵斥的不了义法,不是呵斥的四圣谛。而是呵斥的小乘的发心。明白吗?因为你是小乘的发心,你才把不了义的法作为究竟的来去修持,不思进取了。因为你是小乘的发心,所以才把化城当了究竟之地。把《妙法莲华经》上的化城当了究竟之地。而没有跟着商主去到有无量宝的那个宝藏之所,就是我们说的那个如来藏,我们说的最终的佛果那个地。
佛陀呵权斥小,叹大褒圆。并不是否定他过去讲的四圣谛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而是说你这个人不够大乘根性,是焦芽败种。为什么?你就不思进取,到这儿你就不向前走了。不是说这个城不对,也不是说我们走的那段路是错的。懂不懂?释迦牟尼佛引导我们去北 京,鸟巢里看鸟去。噢,鸟巢里没鸟,鸟巢看人去。他带到我们河北了,带到河北了。有的人累啦,哎哟鸟巢这个鸟到底什么样的呢?我们这么费力辛苦的来到了北 京鸟巢,看鸟去,实在走不了了。“算了我不想去了,我要退失。”释迦佛说你看我们走到河北石家庄了,石家庄非常好。哎呀,这城市啊,历史悠久环境优雅,啊,它是国家级卫生城市。我那里有个朋友,他是管旅游的可以提前给咱们定宾馆。我给他打个电话:“喂,谁吗?老大么、老五么,行,我那来了几个人儿,给我安排吧。”哎呀,这次安排,有吃有喝晚上洗个热水澡,来咱们去安顿一下。安顿下完了以后,休息好了“走,上北京吧!”哎,他那里贪恋河北石家庄,不往前走了。焦芽败种,我让你是来在河北住的吗?我让你是去看鸟的!并不是说,你看吧,我们从济南走到河北这段路错了,我们走错了,没有吧?没有。
所以权实教典,权巧的教典四圣谛,四圣谛是不了义法。为什么?它不是讲的最终的目的。佛讲最终的东西,法理上的最终东西是空性,因为一切法皆空。那么证果的最终的东西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连提婆达多都能成佛,是不是?证果上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大家都能成佛。只有一圣法,无二亦无三。
所以,释迦佛破斥的是小乘的发心,不思进取的那种焦芽败种二乘思想,不是说我讲的权巧法是错的,怎么能是错的呢?不要说是带空性的,就说不带空性的三皈五戒,就说三皈吧。你受了三皈以后,就会有什么功德呢?不再受生三恶道的这一种功德。什么空性也没讲,你要修持五戒有可能来生得人身,在修持五戒的基础上再去行中品十善,你可以生天。在中品十善向上品十善的基础上,再有一定的禅定功夫,是天的高层次。这是什么因什么果。那释迦牟尼佛讲空性的时候,他会说三皈讲错了吗?五戒不对吗?啊,走到河北啦,原来我们走错了,那再回来吧,奔上海方向走。可能吗?所以说,释迦佛呵斥小的,是小乘的发心,不是反回头来讲大乘法的时候,把小乘法否认掉。不是把小乘法否认掉。严格的讲,小乘法当中它有一些戒律,经、律、论嘛。小乘的戒律包括了三皈五戒,包括了八关斋戒,包括了我们现在所受的比丘二百五十条和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律。这一些如果释迦佛讲空性的时候完全否认了,那佛这个圆满智慧证得从那里体现呢?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证两种功德。诸佛如来成佛以后,同时会证得两种功德,哪两种功德呢?一种是‘如所有智’,第二种是‘尽所有智’。有人讲到空性,就是空无一物,空空如也啊,什么也没有。‘如所有智’就是万法的本体,如如不动的本体,《金刚经》上有一句话,「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那么什么是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说的空性。那么「诸法如义」是万法的本来面目,是真实的如来本性,就是这个含义。‘如所有智’佛陀证得两种智慧:第一种是如所有智,这一切所有的法的本来面目是空性,全部证得,叫如所有智。人空、法空、万法皆空,空亦空,叫如所有智。
第二种是‘尽所有智’,尽所有智是一切万法的事相差别明明朗朗。
有很多人一讲到证空性,似乎你一证得空性以后,什么都没有了。请问你证得空性以后还穿衣吗?你证得空性以后,去厕所的时候是不是就分不出男女来了?麻烦啦,证得空性以后如果这样的话,就麻烦啦,谁还去修。‘尽所有智’是尽所有,一切法的事相差别,也叫差别事相,明明朗朗,了了分明。释迦牟尼佛他能无碍的了知,任何一只蝴蝶背部的斑点的来历。不同的蝴蝶身上有不同的花纹,任何一只蝴蝶身上的任何一个斑点它的来历,什么因什么果嘛,它的斑点肯定有一定的因来造成的,释迦牟尼佛都能知道,明明朗朗,了了在目,就是这个含义。所以说,证得空性成为圣者,成为智者以后。不会是说什么也没有了。证得空了啥也没有了,那是完全错误的。
禅宗大德有一句话,证空之前,证空性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什么?他执着于他那个个性,事相。执着于事相,认为那个事相,万法,皆有自性。皆由一个恒常不变的本来的它。这是证空之前的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证得空性以后呢?证得空性前一阶段,就看山也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为什么?他已经证得它的本来的东西了。不仅仅是看到它表相了,这是证得空性前一步,到证空的后一步,就把空性和事相合二为一的时候,理体无二的时候。他又返回来啦,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么那个事相还是事相,了了分明。但是要比我们凡夫明白很多道理了。
明白什么道理?凡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圣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仅仅是在世俗谛的事相方面,但是他胜义谛的空性方面照常证得。我们仅仅看世俗地的事相方面,没有证空,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不能把圣者的那种证量和我们混为一谈。圣者的证得空性以后还不如我们呢,圣者证得空性以后,不知道男女厕所分不出来了,那就麻烦了。
所以说因为有这一些经典的一种差距,有了义法和不了义法,有权巧法和圆实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当碰到他教化的有情众生的因缘成熟的时候,他会呵斥,呵斥就是你不要停留在这个阶段,要直趣最终佛果,这就是叹大褒圆,呵权斥小的一种真实含义。
而不是像我们有的人认为的,我修的是无上大法,完全可以诽谤其它小乘法了,那就错了。人天乘的法,只要是佛法范畴里面的人天乘的法,你都不能去诽谤。刚才讲到了,受三皈就可以不受三恶道了,那个能保证人身啊。得五戒是保证人身了。在得五戒、受五戒、持五戒的基础上,再去行中品十善,那么你就可能去生天。这是佛讲的,这仅仅是人天乘的法。这个人天乘的法错了吗?没错。无论释迦佛最终讲的谁能成佛,提婆达多都成了佛了,这个原则是不变的。不是说佛陀在讲空性和如来藏时候,他又反回头来,把前边讲的那个法否定了,不是这个意思。
————摘自2016仁清法师《成佛的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