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草原是摔跤手的摇篮,这里摔跤的传统源远流长,盛名至今不衰。来到草原上,你一定会看到无处不在的摔跤比赛,因为这是草原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比赛。
古老的游牧文化中,蒙古民族创造了“草原三艺”的竞技,即摔跤、赛马和射箭,如果说赛马和射箭是在速度中竞演技能,那摔跤就是去表现“力”的雄风与韬略。跤王除了领到英雄般的赞誉和丰厚的奖赏 还有草原姑娘们的青睐。
摔跤蒙语意为“搏克”,是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早在西汉初期,我国北方的匈奴人中就盛行摔跤活动。另据考证,当时匈奴人的摔跤架势和套数完全与今天的蒙古跤相同。
蒙古摔跤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早在十三世纪时蒙古摔跤已经盛行于北方草原,不仅成吉思汗喜欢这项运动,他的长子术赤与他同时代的战将布里孛阔都是国之著名摔跤手。1260年以后,随着蒙古民族马踏中原,蒙古族宫廷体育渐成体系,很多人爱上了射圃、马球和蒙古象棋等,但这并没有冲淡蒙古贵族对摔跤的钟爱,这应该与元朝政府始终把摔跤能力作为提拔和选择武将的条件之一。到了元帝国建立后,因局势安定,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摔跤的社会娱乐成分也越来越重。在元仁宗爱育黎时期,朝廷就专设“勇校署”职司摔跤管理,并设计专供摔跤的衣服,同时也由具有名望的摔跤手充当兼职裁判。
康熙五年(1666年),在清政府主持的盛会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的安珠在1024名摔跤手参赛的比赛中独占鳖头。十九世纪初,巴特尔朝克图参加清廷京师盛会,又以跤王的身份载誊而归。十九世纪中叶的摔跤手都仁赛嘎更是牧民传说和歌谣中的人物。
清顺治年间,蒙古族的喀尔喀使臣来朝,按照惯例,在宴会时举行摔跤比赛。御前摔跤能手都败在了使臣手下。皇太极二兄代善之子惠顺王知道后,要求父亲准许他伪装成侍卫与使臣比赛。据史料所载,“使臣与斗,应手而仆,世祖大悦,赏赉无算。”
民国25年(1936年),内蒙古摔跤手额斯日格在日本国的摔跤比赛中,摔倒两名日本“相扑”名将获得冠军,当时轰动了整个日本国。
在摔跤比赛时,蒙古摔跤有专门的摔跤服,上身穿“罩得”,下身穿“套护(护膝)”。“罩得”是用熟牛皮缝制的紧身坎肩,后背上有吉祥图案贴画,衣镶有铜质或银质的铆钉,非常别致而坚固。“套护”特别肥大,每条裤腿各自分开,用系带往裤腰带上系之。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有的摔跤手还在脖子上戴一五彩环叫“张嘎”。穿上全套摔跤服的摔跤手酷似一头欲斗的雄狮,尤其是当他跳跃着入场时,更是威风凛凛,令人叫绝。
比赛中,专门歌手站在场地两边高唱雄浑嘹亮的歌。歌毕摔跤手便跳着鹰舞步上场,蒙古摔跤一上来先鞠躬,然后就互相抓握,通过力量、技巧、意志的对抗,在裁判员的指挥下双方激烈交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
在盟旗级比赛中获得的跤王,会被公认为勇士。尤其多次荣获冠军的跤手还要被授予更高的荣誉称号。一名优秀的摔跤手经常到各地参加比赛,能得到很多奖励物品,因而也是富裕的人。在过去跤王最丰厚的大奖为九九八十一,如马九匹、牛九头、骆驼九峰……也有一九奖,二九奖等次不等。现在旗以上的摔跤比赛中一般奖跤王全鞍马匹,或配有银质鼻勒的骆驼,另加钱物。清代在有众多摔跤手参加的盟级大型比赛中,奖给冠军以戴银鼻勒、背驮珠宝绸缎九九八十一件赏物的银色骆驼。
蒙古族都很崇拜英雄,在重大比赛中获得冠军的跤王格外受人尊敬。也是备受姑娘们青睐的人物,成为草原上姑娘们崇拜和热恋的偶像。直到现在,在内蒙古的牧区,当一个男孩出生时,牧民们会祈祷他能成为一名摔跤手。这个古老的传统仍然植根在牧人心中。
蒙古搏克是蒙古族传统体育节日的主要竞技内容,尤其在广为人知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盛会---“那达慕”上,摔跤更引人注目。1988年,经内蒙古人大批准,蒙古摔跤被正式命名为“搏克”,同年内蒙古体委颁布《搏克竞赛规则》,统一了搏克运动开展的赛制、赛法,蒙古族搏克运动步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举行的2048名草原搏克手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2006年蒙古族搏克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