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陕西省殡葬管理办法》文件精神,不断加强殡葬管理,积极倡导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全县殡改秩序明显好转。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殡葬改革顺利推进
按照“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县级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县殡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督查、执法、纪律保障等,明确了各级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各镇办(社区)政府成立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村确定1名殡葬工作联络员,全县形成“县、镇、村”三级监管机制,为殡葬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制订配套政策,殡葬改革有章可循
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县情、民情实际,出台《武功县殡葬改革实施意见》、《武功县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的实施意见》、《武功县殡葬惠民救(补)助实施办法》、《关于规范村级“一约四会”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殡改起始时间、目标、任务等。全县自殡改工作以来,年火化遗体400余具呈上升态势,骨灰的处置方式也转变为安葬骨灰公墓、寄存于骨灰堂、外迁安葬,丧葬陋习逐年转变。目前,全县18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一约四会”(即乡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成立红白理事会183个,占全县农村总数的100%,红白理事会由村主任牵头,以行政村为单位,选择威信高、思想开明、公道正派、信息灵通、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担任成员,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和镇办(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制定一套符合本村实际的丧事操办标准和流程,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指导办丧文明、节俭治丧,着实减轻了村民负担,有力推进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
三、加大财政投入,殡葬设施得到改善
一是武功县城关公益性公墓进入收尾。武功县城关公益性公墓是陕西省政府2012年确定的全省25个殡改试点县公墓建设项目之一。该公墓选址县城以北4公里,南仁社区赵村引渭渠北侧。项目占地72亩,总投资860万元。地势由南至北呈陡坡状,六个自然台阶,设计安葬能力为1.5万穴位。墓园内建设有礼仪服务区、生活区、接待区、有可容纳百余辆同时停泊的停车场。园内各种设施齐备,管理体系完善,设计达到让故人安乐,让孝贤追思的效果。目前,该项目正在抓紧后续建设,即将对外运营。二是经营性公墓(武功县后稷故园)运营良好。目前已使用墓地2442㎡,安葬墓穴559套,占比33%,园内墓型为50㎝×80㎝的小型化设计,公墓销售未跨地区,四类墓地均价为12400元,公墓运行至今定期年检,手续完善。三是武功县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迅速。按照省、市建设计划,全县建设37个农村公益性公墓。武功镇、大庄镇、普集街道办、小村镇、普集街社区、南仁社区6个镇办(社区)按每个公墓占地5亩的标准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县民政局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每个建成的行政村公益性公墓补助资金5-10万元,不足部分由村集体自筹。目前,全县已建农村公益性公墓17处,每个墓穴规格3㎡,仅为本村村民租用,无外售行为。四是落实殡葬惠民补助政策。我县困难群众亡故后自愿火化的可在基层民政办直接申请殡葬惠民补助,县民政局审批后将发放补助资金,1-3月发放补助资金12人1.75万元。四是殡仪馆设施升级改造。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县殡葬管理所对殡仪大厅进行了升级改造,安装了电子屏、更换了音响,提升了悼念环境,满足了丧户的不同需要。并按照环保要求拆除焚烧炉,更新焚烧设备,新购置殡葬设备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更新防火骨灰存放格位850个,完全满足未来3年骨灰寄存需求。
四、加强宣传带动,殡改氛围逐渐浓厚
为使全县殡葬改革工作具备群众基础,县民政局对殡葬宣传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印发文明祭祀倡议书3000余份,倡导绿色安全祭祀、节地生态安葬、党员干部带头火化。并安排殡葬宣传车5辆在全县各村循环播放“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节俭办丧、人人参与殡改”等丧葬新风尚,确保殡改宣传政策家喻户晓。此外,清明节期间开展鲜花换烧纸活动,共接待丧户300余户,发放鲜花800余支。
五、开展集中整治、倡导节地安葬
按照省、市相关部署,县民政局加大坟墓治理巡查力度,在西宝高速两侧区域小村镇、普集街道办事处、大庄镇、普集街社区共平坟头108处,顺利完成重点区域平坟落碑“回头望”任务。同时,为了优化旅游环境我县还把杨临路武功镇段道路两侧500米范围内坟墓整治做为新的整治重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辖区政府组织集中整治,严格做好对违规坟头的管理工作,杜绝新建坟墓出现。
供稿人:武功县民政局 杜强
【清风陕西】投稿邮箱:19191815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