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交往史上,1793年的马嘎尔尼访华无疑是一大事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的访问铩羽而归,而其中的一个大障碍,就是礼仪问题。
当然,说是礼仪其实是比较婉转的,更直白的说,就是下跪问题。
原来,在接待过程中,清廷官员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天哪!英国人居然不打算向皇帝下跪叩头!这是什么行为!?岂不是要连累他们也一并杀头吗?
然而,马嘎尔尼的态度却很坚决,因为即使在英国国王面前,他也只行单膝下跪礼,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会双膝下跪。
一番紧张而复杂的交涉后,乾隆皇帝念在其远道而来的份上,最终准许了英国人单膝下跪的请求。
于是乎,在众使臣觐见时,全体人员呼喇喇地跪下,英国人只是单腿下跪;别人叩头时,英国人只是低头;众人站起来时,他们也就站了起来。
看吧,多醒目的一群人!此刻,在乾隆的眼中、在其心中将会是多么的不舒服,因为其他人下跪叩头时,他们居然比周围的人高出许多!何等的无礼与藐视皇威!
事后,关于马嘎尔尼究竟有无下跪的记载也是说法不一,仍是一个谜团。
作为当事人,马嘎尔尼在日记中对此一字未提,不过在后来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他详细地谈到了这次的礼仪之争。
据其所说,如果清廷非要坚持他向乾隆行三叩九拜之礼,则清廷也要派同等官职的大臣向英国国王和王后像行此大礼。最后,双方折中为英使觐见时行单腿下跪礼。
担任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记载了八月初十日乾隆在万树园接见英使的情形,其中云:
“特使马嘎尔尼……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皇帝亲手接过,并不启阅,随手放在旁边。……”
斯当东的儿子、当年13岁的小斯当东则在八月十三日乾隆寿诞时的记载为:
“我们听到庄严的音乐,随着一声令下,我们单膝下跪,俯首向地。我们与其他大员和王公大臣连续九次行这样的礼,所不同的是他们双膝跪地而且俯首触地。”
至于八月初十日的觐见,小斯当东则说:“(乾隆皇帝)坐在十六个人抬的金黄色轿子里,当他从我们面前经过时,我们单膝下跪并俯首向地。”
对此,细心的法国汉学家盖廷杰发现,在小斯当东日记中的“单膝下跪并俯首向地”一句中,最初的“触地”被划去而改成了“向地”。
明确记载马嘎尔尼曾双膝下跪的是英国使团秘书温德的说法:
“当皇帝陛下经过时,有人通知我们走出帐篷,让我们在中国官员与鞑靼王公对面排好队伍,我们按当地方式施了礼,也就是说,跪地,叩头九下。”
作为补白的是,一位名叫安迪生的团员在事后记载说:“其时所行之礼,凡目睹盛者,皆严守秘密,疑其中必有不可告人之事也。”
至于中方这边,当时负责接待的大臣不是别人,正是和珅和大人。在其报告中,明确记载了马嘎尔尼使团在乾隆寿诞之日行三叩九拜礼:
“臣和珅谨奏:窃照英吉利国贡使到时,……臣等即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礼,毕。其应入座之王公大臣以次入座,带领该贡使于西边二排之末,令其随同叩头入座。俟皇上进茶时,均于座次行一叩礼。”
此外,关于马嘎尔尼曾下跪还有一个旁证,就是当时随扈行在的军机处章京管世铭曾写了一首诗,曰:
“献琛海外有遐帮,生梗朝仪野鹿腔;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
诗下,管世铭特别附注曰:“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俯伏。”
很明显,这就是双腿跪地了。
嘉庆年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再次来华时,同样因为礼仪问题发生冲突,嘉庆即说:“乾隆五十八年尔使臣行礼跪叩如仪,此次岂容改异?”
这大概也算一个旁证吧!
由此或可推测,马嘎尔尼使团在八月初十万树园招待会时行单膝跪地礼,而八月十三日乾隆寿诞时行的三叩九拜礼。
当然,英国人确实不习惯跪拜,做得大概也很不规范,当时同样在场的朝鲜使臣才会说他们“不知礼数”吧!
不过,即便再不规范,马嘎尔尼毕竟还是跪了,但这么丢脸的事,事后不出意料的被马嘎尔尼有意隐去了。
对此,法国汉学家盖廷杰也认为,马嘎尔尼下跪的事实真相就是:
“九屈膝,九鞠躬,这就是英国人用以替代三跪九叩的行礼方式,这也就是双方用以打破礼仪问题僵局而一致同意的中西合璧的礼仪。”
以此而论,这应该就是这一事件的大概事实了。
原标题:都说英国很牛气,可马嘎尔尼为何对乾隆行三拜九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