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喧嚣的孤独》:人类价值理性遭遇工具理性的忧患之思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1914年出生于现属捷克共和国的奥匈帝国,1997年2月3日,84岁的赫拉巴尔从布拉格一家医院的五层楼坠落,结束了孤独而传奇的一生。

null

关于死因,有的人说是自杀,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曾出现过“从五楼坠落而亡”的情节,也有的人说,他是在窗台喂鸽子时不慎失足。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呕心沥血之作,他曾说过,“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它推迟了死亡”,酝酿二十载,三易其稿,这部著作倾注了他无限的忧思、同情与悲悯。

小说通篇独白,自说自话,以单个主人公为引线,串联起整篇孤独。以在废纸收购站工作了35年的打包工老头儿汉嘉为主人公,讲述了其孤独而悲惨的一生。

null

主人公对知识的痴迷是整部小说的底色,书籍是他忍受孤独,对抗孤独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为自己选择最终人生归宿的索引。

书中这样描述到:

“他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他身体里,不仅渗透了他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他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他每根血管的末梢”。

null

文中,精美的国家藏书被论公斤价廉价出售;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院院士做着下水道掏沟工的工作;早早建立国家和社会制度,并经历第二次文明衰退的先进茨冈人在工地挖沟铺路;新式工作人员挤压书籍时的嬉皮笑脸;教师带领稚嫩儿童来观看撕书......这一切都是无比荒唐的、令人震惊的存在,这是文明的衰败,是对文化的践踏,是对人才的蔑视。

大势所趋,滚滚洪流,新时代对效率和制度的崇拜渲染着麻木而悲哀的底色,卑微小人物汉嘉只能习以为常,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在铺天盖地的历史尘埃中,感受美丽的不幸。

这巨大的悲哀,不是捶胸顿足的大喊大叫,而是镇定平静的缓缓倾诉,这才是赫拉巴尔运笔最残忍之处,不着痕迹地慢慢裂开你的伤口,告诉你:毁灭,才是美丽的。

null

现实中的赫拉巴尔是随性的,不甘屈从于任何陈规,总是“为所欲为”,可不被理解的人,总是孤独的。

文中汉嘉尊重且热爱自己的劳动,却因为过于痴迷书籍知识而总是不能完成工作,因而受到主任无礼的怒骂,受到人们对他粘满苍蝇的额头的厌恶,和外套里时不时蹿出老鼠的反感,这时的他,是孤独的,是与人们疏离的孤独。

null

头发掉光了的汉嘉,憧憬那个“为了一包挤压严实的思想甘愿献出生命”的时代,却无力阻挡珍贵的书籍经过他的手,在压力机中毁灭,他无力阻挡这滚滚而来的追求效率化和体制化的巨流。这时的他,也是孤独的,与时代不和谐的孤独。

新式巨型压力机的出现令汉嘉极度惊恐,主任辞退汉嘉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本能地对抗孤独,但时代不给他任何机会,以至于最终,绝望的汉嘉与书一同在自己深爱的压力机里升往天堂。

null

周国平曾写过人在寂寞中的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而赫拉巴尔在书中写到:

“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null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部小人物与大孤独的史诗,是肮脏地下室里的悲壮大爱,是对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愚蠢暴行的无比痛惜、愤恨与控诉,是对人类价值理性遭遇工具理性的忧患之思。

赫拉巴尔,这名最后的文化守夜人,文明的殉道者,为我们演绎了一部“我为书狂”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一个无比忧伤的文学时代。

如若有人要为前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定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犹太教法典说过,“我们有如橄榄,惟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