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贾天宁 | 当不了解说员的导演,不是好教练

肆客足球推出【圈内人】:为你讲述足球圈与众不同的故事。 贾天宁火了。 作为亚足联A级教练,在PP体育

肆客足球推出【圈内人】:为你讲述足球圈与众不同的故事。

贾天宁火了。

作为亚足联A级教练,在PP体育解说比赛只是他的「兼职」。比起他本人,球迷们更熟悉的是他的搭档申方剑。

但这次,他自己却成为了解说席上的主角。

因为他说出了那句「武磊阅读比赛的维度,和格里兹曼很接近」。

「武吹堂」副堂主

这句话,就连身经百战的搭档申方剑都差点没接住:

「刚才的这段表达,呃,非常的大胆。但同时也是,呃,切合武磊的表现吧……」

下了直播席,申方剑赶紧给贾天宁打了个预防针:

「天宁,我觉着你悬了。明天网上那帮人说什么,你都别当回事。」

果然,第二天贾天宁就成为了各大足球网站、论坛的热门人物。

他被冠以「武吹堂副堂主」的称号,铺天盖地的调侃、质疑、批评席卷而来。

图片来自微博

有一部分球迷还算理性,他们搬出了那场比赛的种种数据,摆事实道理:

武磊全场只有1脚射门,还打偏了;23次触球也是全队首发球员里最少的。

另外,欧洲两大足球评分网站WhoScored和SofaScore也都给武磊打出了全场最低分。

白纸黑字的数据摆在这儿,你还拿武磊跟世界杯冠军主力格里兹曼比,这难道不是「尬吹」?

当然,不是所有球迷都这么客气,还有大量的谩骂直接涌进了贾天宁的微博私信。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种乱七八糟难听的话都来了」。

3天之后,贾天宁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你能区别“无脑吹”和“武脑吹”吗?》的头条文章。

要掰扯评分和数据,就先得搞懂,这些所谓的评分是怎么来的:

你觉得全世界一到周末好几千场比赛,有哪个机构会找分析师去观看每一场比赛每一个球员的表现吗?如果这种只包括传球、突破、射门、抢断,甚至连最基本的高强度跑、冲刺跑都没有的机器打分标准也能叫数据、也能当作衡量标准的话,那些退役球员出身的分析师就都可以下岗回家,直接让IT届人士拿着硬盘去做算术题不完了吗!

要掰扯比赛内容和技战术,贾天宁用了整整6700字+4个自剪辑视频+32张GIF动图,详细的呈现了武磊在阵地防守、由守转攻、无球跑动等几个方面的各种细节。

最终,这篇文章在微博的阅读量达到了66万。

「这么长的文章,可能有90%的人都没有看完。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口口相传的道理,有一个人看懂了,他也能告诉他身边的其他人。如果我想表达100%的效果,我觉得最后能达到20%就不错了。但我们需要这种改变,我希望传达一个理念:中国人需要用脑子踢球。」

被「小红鞋」支配的恐惧

说到用脑子踢球,贾天宁自己也乐了:

「其实我以前踢球的时候,也不会动脑子。」

1999年,17岁的贾天宁跟随北京首钢青年队,被整队租借到青海三浦参加全国乙级联赛。

前排右4为贾天宁

赛季开始前,全国的乙级球队都要聚集在北京体育大学进行体能测试。测完体能,不在一个赛区的球队之间会约一些练习赛。

青海三浦选择了辽宁创业队作为热身赛对手。

上半场30分钟左右,贾天宁替补上场,教练叮嘱他盯紧对方的10号后腰拿球。

「教练跟我说完之后,我瞄了一眼辽宁队那个后腰,记得很清楚,穿了一双小红鞋」

结果上场之后,「小红鞋」的每次拿球都非常合理:不是一脚出球摆脱贾天宁防守后,再重新接应;就是利用身体把皮球和贾天宁死死隔开。

「我想按教练说的限制他向前组织,就只能连人带球一块踢。结果10几分钟的比赛,一次成功抢断都没有。」

半场还没结束,贾天宁就被教练重新换了下来。

「你怎么踢的球啊!也不动动脑子。」

贾天宁相当委屈,心想我这才17岁,「小红鞋」怎么着也22、23岁了。年纪比我大、身体比我好、经验又丰富,你让我怎么抢?

「那小红鞋全是经验,比你们岁数都大,我怎么跟他踢啊?」球赛结束了,贾天宁还沉浸在被换下的失落之中,又拉着队里熟识的老队员悻悻地抱怨。

老队员瞄着贾天宁一眼:「他应该就比你大两岁。」

一年后,贾天宁正式结束了自己的职业足球生涯。2001年,他进入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

2002年北京体育大学教练员班合影(右4为贾天宁)

大二那年,瑞典体育大学到北体大进行友好交流,一群练冰雪的和北体大足球班的约了一场友谊赛。

虽然对手颠球不行,盘带不行,长传超过30米就会失误,但他们的每一次停球都能用身体把球和防守球员隔开。

「每次抢球都很费劲,比赛最终是2比0赢了,但我踢得还是非常别扭。」

贾天宁又想起了三年前被「小红鞋」支配的恐惧。

忘了说,这一年「小红鞋」已经成为了甲A劲旅深圳健力宝的中场核心,并且以22岁的年龄成为了当年的中国足球先生。

他的大名叫郑智。

效力深圳时期的郑智(图片来自网络)

回到那场比赛,北体大足球班球员们的技术肯定更高;但在技能方面,他们却未见得能好过那群北欧的冰雪运动员——所谓「技能」,就是在有防守对抗的情况下,如何使用技术的能力。

也因为如此,贾天宁后来成为教练员后,很少安排小朋友进行单纯的颠球或者面对面脚弓传球训练。

「真正有效的训练,一定要在构建比赛场景的基础上进行。」

比如在射门训练之前,贾天宁会安排一些灵活、敏捷或者速度方面的步伐练习。这时候,队员的心率和肌肉负荷才能更接近比赛中射门前的状态。

「不然咱们总是一个人随便传一脚,另一个跑过去接球、射门,练出来的射门技术到了比赛里,对抗一上来,一点也用不上。」

这也是中国各级别球队这些年在国际赛场上体现出的最明显的差距。

业余球队里的亚足联A级教练

毕业后的贾天宁,一步步拿到了亚足联A级教练员证书和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讲师证书。

中国足协讲师培训合影

按理说,这个级别的证书,是有执教中超预备队资格的,然而贾天宁并没有选择直接到职业队执教。

「可能还是跟我的性格有关吧。如果去预备队或者低级别联赛执教,不是给老外当助教,就是处处受制于投资人,我很难把自己的东西完全付诸于实践。所以我选择了一支成人业余队执教,带着他们参加全国职工大赛。」

亚足联A级教练带一支企业员工球队,不光外人看着有意思,队友自己都觉得新鲜。

这个级别的教练来带队,怎么着也得露两手吧?

但是贾天宁让队友们「失望」了,第一堂训练课,他就告诉队员:

「我现在的身体能力,可能还不如你们中的某些人,因为我的前十字韧带断过两次,现在第二次断了手术还一直没做。所以我没法带着你们踢分队,也提升不了你们踢球的技术能力,但是我能提升你们阅读比赛的能力。」

贾天宁带队比赛

队员一想,那行吧,给咱讲讲战术也行。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球场上最常见的定位球类型是什么?」

角球、门球、直接任意球?等等,这算什么问题?

「是界外球。」看到队员们狐疑的眼神,贾天宁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第一步。

吸引队员的注意力,是一个教练员的基本功。

「界外球,是所有场景中最容易形成压迫式防守的——尤其是业余比赛——球出界了,没有备用球、更没有球童。对手捡球的这段时间,就足够布置防守并形成压迫。抢下球权之后,再快速转移到弱侧,马上就能形成威胁。」

这个观点,贾天宁在那篇《你能区别“无脑吹”和“武脑吹”吗?》里也有提到:

作为边前卫,武磊能在后场界外球的防守中,做到在皮球掷出后,迅速封索对手掷球队员的接应路线,从而形成局部压迫防守,也是武磊「阅读比赛维度」很高的另一个佐证。

还是「阅读比赛」的能力。

贾天宁和队员们在更衣室庆祝

再往前一步,界外球的压迫式防守还可以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以中圈开球为例:

普通青年中圈开球,一般会选择传给边路球员,通过局部配合或个人突破寻找机会;

文艺青年中圈开球,则会回传到中后场,再通过耐心的传导寻找空当,层层推进;

二B青年中圈开球,直接派一个脚头硬的,来一脚半场射门。然后,就是把球还给对手的门将……

但这些都不是贾天宁心理的如意算盘:

「如果我中圈开球直接踢出你的后场边线,是不是我就又多了一次前场界外球,从而又多了一次前场压迫的机会?」

以前只见过斯托克城通过前场界外球实施大力界外球「手榴弹」战术,还真没见过这样主动把球「送」给守方的前场界外球压迫战术。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的确非常有用。

正是通过这一套界外球压迫战术,辅以整理防守的思路,贾天宁率领中国银行职工队在全国企业联赛中取得了1胜2平的不败战绩。

要知道,那届比赛的前4名,全是参加过中冠联赛的准职业球队。

贾天宁和队员们在场上庆祝绝杀

没有配音词的纪录片

除了足球教练之外,贾天宁还有一个身份——他的微博认证是「导演贾天宁」。

事实上,从北体大毕业后,贾天宁直接去了北京电视台工作。直到现在,他的正式职位仍然是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的导演。

2009年,北京国安夺得了队史第一个职业足球顶级联赛冠军,BTV在那年拍摄了一部七集纪录片《国安记忆:这些年,那些事》。

贾天宁是第六集的分集导演。那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是一集没有配音词的纪录片。

纪录片《这些年,那些事》截图

对于很多经典的纪录片或是专题片而言,配音词某种程度上是它们的灵魂:

譬如《舌尖上的中国》开头的那段「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材」;再如《天下足球》片头的那段「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被追逐,也被放逐;他在失重中重获尊重,他在尊重中获得更多尊重」。

没有了配音词,怎么开头首先就是一个问题。

在这集名为《小快灵》的片子中,贾天宁直接选择了一段摩托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开场,搭配上了北京国安甲A时期的两匹快马高峰、谢峰高速突破的画面快速剪辑,风驰电掣的感觉直接把球迷的回忆拉回了那个记忆中的年代。

但这只是开头。

没有配音词,导演还缺少了叙事和抒情的重要辅助手段。

换句话说,这就要求导演必须通过对历史素材的充分使用,让画面代替配音词说出当年的故事;也需要通过优质的采访,让事件主角亲自说出内心的感受。

例如,聊到前国安后卫韩旭,他因为作风彪悍被高仲勋形容为「脚下长牙」。贾天宁就翻出了1995年冬训,高仲勋腿上因为对抗留下的鞋钉印特写。

这种非正式比赛镜头的画面,在磁带库里找起来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好在球员在采访时,已经明确了事件发生的时间(1995年冬训),找起来也还算有的放矢。

但有些画面就不那么好找了。

最极致的一个的例子,发生在国安的另一名后卫吕军身上:

吕军的一大特点就是「能聊」。根据队友的回忆,在某场比赛里,因为吕军的一次犯规被裁判忽视,引发了对手前锋的不满,嘴里叨叨了两句。吕军立马就向裁判告了状,帮对手争取到了一张黄牌。

这个在模糊记忆里「某场比赛」中的细节,无法在战报、新闻、技术统计等任何资料中体现。要找到画面,就只能大海捞针——翻出吕军1994-1999六个赛季的所有比赛,用快进的方式一场一场的看。

这样漫无目的地找素材有多辛苦呢?

用《天下足球》著名编导朱晓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整整两周时间,一直待在编辑机房」

贾天宁最后找到了吕军向裁判告状的那段素材。尽管在这集28分钟的纪录片里,这段镜头只有10秒。

现在的视频观看习惯已经受到了网络越来越深的影响。

如果拿足球比赛来说,以前大家看球都是看全场直播,后来慢慢变成了看5分钟左右的集锦,再后来只看1分钟左右的「极速速览」,现在已经出现了微博9宫格「GIF型球迷」。

直接点说,就是怎么简单怎么来:1分钟能刷3、4条抖音,还有多少人会花40分钟看一集纪录片?

「现在没人这么干了(指拍纪录片)。别人会觉得你老是大费周折,制作流程时间太长,回报率太低。一开始在台里,有的人叫我‘贾大师’,我挺不喜欢这外号。因为他们是在调侃我,他们觉得我做片子就是瞎较劲。」贾天宁喝了一口咖啡,顿了两秒。

「现在好导演很多都已经不在这个圈里了。但我还是相信,真正好的东西是有人看的。」

有良新媒文化传媒公司创始人

和做导演一样,解说员贾天宁也是一个「爱较劲」的主。

采访的最后阶段,记者提出想看看贾指导准备解说比赛的「功课」,他欣然答应了,只是提醒记者不要拍照。

贾天宁的解说功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场记和球员资料。

场记,通俗来说就是做比赛记录,这是贾天宁在电视台养成的良好习惯。每场比赛的基本事件、阵型变化、任意球战术等,他会在iPad上用不同颜色进行记录,方便未来的资料检索。

记完场记,贾天宁再将这些一级资料导进思维导图软件中,以便在直播比赛时随时进行可视化的调取。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换人发生,贾天宁总能在第一时间告诉观众,替补登场的球员具备怎样的特点,上场后阵型将如何变化,代表着主教练怎样的战术调整思路。

这是贾天宁作为一名B角解说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解说嘉宾,负责场面技战术分析,国内以张路、李元魁为代表)本职工作,但这还没完。

贾天宁参加国际米兰教练员培训,和萨内蒂合影

除了场记,贾天宁的资料库里还有中超、西甲、英超3个联赛所有的球员资料。

「其实一开始去PP解说,国际足球我报的是英超。后来可能是因为申老师(申方剑)太喜欢我了,就给我挪西甲去了。」

相比英超,西甲和中超的资料搜集起来难度会大很多。西甲是因为语言的原因,在英文页面里搜索西甲信息,总归会有所缺失;而中超更多则是因为媒体服务尚不完善,很多资料都无法通过公共搜索渠道正常获取。

但即使这样,贾天宁也能在特写镜头给到苏亚雷斯时,第一时间告诉你:「苏亚雷斯脖子上的新纹身,这是他以前的庆祝动作。现在他多了一个孩子,这个手势以后就不用了,纹在身上做一个纪念。」

他也能在解说中超的时候告诉你:「这是上赛季从广州恒大转会到天津天海的张成林,身体非常强壮,他父亲曾经是全国的健美冠军。」

而这些,本该是A角解说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评论员,负责场面描述,国内以詹俊、贺炜为代表)的工作。

贾天宁给北理工的现役队员授课

贾天宁说,这些A角的资料,自己平时就备着,一是被问到了,能有东西说;另外,当A角提到这些资料的时候,能够做到心里有数,合适的话,还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延伸。

西甲第31轮,在解说西班牙人客场对阵赫罗纳的比赛中,当申方剑赫罗纳后卫穆涅萨曾经遭遇过十字韧带撕裂的重伤,早有准备的贾天宁第一时间接过话茬:

「如果武磊和穆涅萨对位,就可以更多选择从他的左侧突破。因为十字韧带修复后,球队在对抗上会有心理阴影,如果穆涅萨向左后方启动转身追的话,恰好就是左膝关节的一个变相+旋转的发力动作。」

但这段解读,又一次引发了球迷的不满。

原因很简单,穆涅萨以前是巴萨的球员,而贾天宁和申方剑是PP体育皇马比赛的专属解说。如此「直白露骨」表达对一位曾经重伤的巴萨球员的「针对」,他们无法容忍。

「没办法,老跟申方剑一起说皇马,球迷就会觉得我是皇马球迷。所以在比赛中,我说皇马好的,他们全记住了;我说对手好的,他就过滤掉了。」贾天宁也很无奈。

「我们肯定会说皇马内容更多一点,就像PP的另一路解说梁祥宇、李欣,他们的解说就是巴萨的内容要多一些。但我还是那句话,我是一个解说员,你做得好,我当然要去夸;你做得不好,该说的我也一定会去说。但如果戴着墨镜看世界,怎么都是黑的。」

早年间,贾天宁和朋友打算注册一个影视公司,起名为「有良新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有良心没文化的谐音),遭到了拒绝。

但就和这个被毙掉的名字一样,贾天宁从来认为,他做的每一件事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论是做解说,做教练,还是做讲师。

「做教练,我一辈子可能带300个球员到头了;但是做了讲师,如果我一年开10个班,10个班就是240个教练,他们每个人再带300个球员,那就这个数字就不可想象。」

「做解说也是这个道理,而且可以影响更多的人。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对足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贾天宁在路上努力着。

文:曹思颀

采访:曹思颀、谢凡

文中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由贾天宁提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