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南宋爱国人士。
他先是爱国人士,然后是诗人,再然后是个有血有肉之人。
他的一生是传奇,接下来,为了情景需要,请允许区区在下,用第一人称叙述文天祥去过的78个城市。他从南走到北,从故居江西吉安走到北京。
公元1236年5月2日,我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的一个小院子里。那时候的吉安被称为“庐陵”,是江南地区的望郡,‘望’是望子成龙的望。而且,庐陵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
我4岁那年,我弟弟文天瑞出生了,因为出生是紫霞伴生,为天降祥瑞,所以被称为“天瑞”。5岁那年,父亲让我进了私塾,那时候江万里丞相办了“白鹭洲书院”,他是我最敬仰的人之一。宋,百废待兴,丞相爱国。办书院是正确的,知识就是力量,文化改变命运!
公元1247年,正值舞勺之年,我和同伴游了乡间院校,看到大宋国由兴变衰,也看到了欧阳修、杨邦乂等大家的雕像。当时我就立下誓言“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此生如果不成为受后世敬仰、祭祀的忠臣,那我就枉为大丈夫!
公元1248年,私塾中学习已经对我无用,我父亲是江南有名的“革斋先生”,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名号意味着什么,但是父亲让我在家跟随他学习。
公元1253年,本就出生书香门第的我,还是书院的尖子生,报名参加了乡校试。我以一篇《中道狂狷乡原如何》夺魁,主要是写“中庸之道不拘一格、积极进取”。那年的我,受万众瞩目,成为众人眼中的天才。
公元1255年,我从白鹭洲书院毕业,父亲让我拜入‘欧阳守道’门下,巽斋先生所学为儒家孔孟之道,还以此为基础发明了‘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他被称为乡郡儒宗,本为白鹭洲书院讲师,后来被石岳麓书院的副山长。当时随我一同拜在老师门下的还有“刘辰翁、邓光荐”,他们都是后来国家之栋梁。
同1255年,我19岁。年末冬季,父亲带着我和弟弟文壁一同前往京城杭州(南宋首都),参加礼部举办的会试。考完试之后,我和弟弟在杭州游玩,杭州安逸美景与江山已失大半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心不安。
公元1256年2月1日,是‘三年一届考试’礼部开榜之日。在城门旁张贴了的告示让很多人心里不安,良久,门外书童传来捷报,我和弟弟文壁都入榜了。三颗悬提起来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寒窗苦读十五年,等的不正是今天的功成名就吗?
公元1256年5月24日,中杏榜之人被召入殿试。殿试由宋理宗陛下亲自出题,这是一位明君,‘联合蒙古军大灭金兵,收复失地’是大宋国之幸。殿试需要写一篇策论,时间限一天之内,中途不允许如厕。(古代策论相当于现代公务员申论,但是比现在的要难的多,因为科举策论要求2万字,而且对国政、民生要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如何实施等)不负众望,我成为了殿试第一。
公元1256年5月25日,父亲旧病复发。为了文氏家族,父亲奔波劳碌为后辈找出入,父亲派人来会知我和弟弟,当听到父亲说要见我们最后一面,我心中一突。走到父亲房前,看见父亲两鬓斑白、面色蜡黄。这时,我才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至亲面前已成空话。我和弟弟跪坐在父亲床前日夜服侍,可惜天不遂人愿,父亲病逝于都城驿馆。
在为父亲守孝期间,朝廷礼部派人授予“进士”石碑。之后,右丞相丁大全曾致函,让我入朝为官。因守孝期未满,我辞谢了右丞相。公元1258年,因为我是乡里唯一一个进士,同窗刘辰翁的族叔来访,请求我撰写“楼记”与“族谱”。
守孝期满,从这一刻,我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头悬进士头衔,必定入朝为仕。公元1261年,与好友前往遂川,游览龙泉太霄观,习道家精髓。著作《龙泉县太霄观梓潼祠记》。
公元1261年秋季,我前往杭州,被授予了秘书省“正字”官爵,秘书省其实就是国家图书馆机构,“正字”也很好理解,其实就是校核书籍,对文史、名作进行审核、改正、注释等。在图书馆干了两个月差事,我就申请“辞职”!大丈夫或如关张征战四方,或如韩信沙场点兵,或如张良运筹帷幄。当一个图书管理员,胸中报负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