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圈口、券口
券口和圈口,既是一种美化装饰,同时,又起着支撑重量,加强结构的作用。常见的有:椭圆圈口、龙纹圈口、鱼肚圈口、海棠券口、长方券口、壸门券口等等。
圈口以四面板居多,常常出现在翘头案腿间的圈口、书格两侧的亮洞等处,主要是因为其下边有一道朝上的牙板,在使用中就必然要受到限制,尤其在正面,人体身躯和手脚经常出入磨擦的地方,很少有朝上的装饰出现。因此在众多的家具实物中,凡使用这种装饰的,都在侧面或人体不易接触的地方。
券口呈现拱券状,因此苏州工匠又称其为“虚相”,而形成券口的三根牙子便是券口牙子。在座椅中主要应用于椅盘以下,正面或侧面都有应用,但正面的券口牙子变化更为丰富,常见的有平直式、螳螂肚式、壸门式等,还常常施以卷草、螭纹、草龙等浮雕装饰。在玫瑰椅中券口牙子也应用于后背以及扶手内。
一般来讲,在上、下、左、右四边镶板的是圈口 ;在上、左、右三面镶板的是券口。从实际上看,两个的最大区别在于圈口多了下面的一个面。券口和圈口的具体名字都以中间的空洞纹样命名。 如空洞是壶门形,则叫壶门券口。
二、什么是壶门券口
壶门,应是建筑用于,起源于佛教的寺院。佛像端坐的神台两边起一圈廊牙造型,谓之“壶门”。后来专指寺院神道上的那扇门。后来这个词移植到家具部件上,它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般椅子座面下装的牙板如云纹造型,行话就叫做壶门牙子。
在传统家具结构中,到底是“壶hú门”还是“壸kǔn门”,有不同的争论。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邓雪松先生,经过系列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壶hú门”,在他的论文《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壶门”与“壸门”之正误辨析》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壸kǔn门”一词晦涩不通,在词义上难以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中的壶门形状的结构相关联。所以“壶hú”是正确字正确音。
在我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制作中,主要以社会中低阶层的民间工匠艺人为主体,受文化知识程度所限,对于结构部件的命名,往往联系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件,强调直观和象形。例如明式家具中的“马蹄脚”、“裹脚枨”、“炮仗筒”、“瓜棱腿”等等结构名词,即琅琅上口又鲜活生动,便于师徒之间代代传记。壶门式结构的形状,其线条的波折起伏都与壶的形状相似,因此工匠们以“壶门”来命名,可谓合情合理。
三、老挝大红酸枝122独板桥台
老挝大红酸枝基本特性有三
一、花纹漂亮,黑色纹理多,纹理层次感分明;
二、油性大,有光泽,不易裂;
三、密度大。
在明清两代,老红木与小叶紫檀、黄花梨并称为宫廷专用的“三大贡木”。
明智御品这款采用壶门制式云型插肩榫的老挝大红酸枝122独板桥台在制式上颇具新意,看得出是来自清代的制作技艺,在外观上凸显一丝玲珑的巧妙,横枨高置代有透雕牙板,四个腿足上均代有云纹,四脚上的一点装饰不会显得累赘,反而是整个家具的点睛之笔,令人观来有种精致却不繁复,点缀恰到好处而不琐碎的灵动。
这款桥台的匠心设计适宜和新中式家居或西式装修风格相融。做日常置物使用,可置于书房或与神台同放。
注:本期鉴赏家具由老挝大红酸枝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