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贺文酿成惨祸:明初这位杰出的才子,是令人叹息的人生悲歌

当我们谈起古往今来文化的兴衰,揣摩那些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字魅力时,一定无法避开唐宋两朝,那个时代的文人在国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因为他们是一个国家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同时也用诗词文章,反映着一个王朝的兴衰。但是从元朝开始,一直到明清,文人在朝廷上的仕途之路也愈发坎坷。虽说其中不乏杰出者,但是这时候的诗词成就却难以与唐宋文人相比。尤其是政治因素,让很多文人上演着悲剧之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位明初的才子高启。

null

01出生富贵,十六为幕僚

公元13360,刚起在苏州的一个富贵人家出生,尽管他幼年时父母双双亡故,但是所留下来的家族积蓄,再加上族人的照顾,也让他在富贵中成长。只是因为父母的过早离去,他的性格中比较警惕敏感。不过他儿时就天资聪慧,所读过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下来,读书的时候也喜爱读历史、诵诗歌,加之年少成名,是整个苏州当时有名的才子,甚至还与张羽、杨基等人,一同被称之为“吴中四杰”。

null

只可惜他所出生的时代正是元朝末年,当时正是天下大乱之际,各个地方都有人称王。他所生活的苏州,就被当时的张士诚占领称王。在他16岁的时候,担任饶介守的吴中,听闻高企过人的才华,便邀请他来自己的府中做幕僚。只是那时候的高启,更喜欢平淡的隐居生活,曾多次拒绝,甚至还隐居于青丘山中,给自己取字青丘子。后来又抵不住吴中多次相邀,随后也成为了府上的座上宾。16岁的他,在一群巨儒硕卿中,丝毫不显得逊色。

null

02十八求娶好友女,携家人隐居

古时候的文人结婚都较早,但是高启到了十八岁的时候,一直还未成婚。并不是没有给他上门说亲的人,毕竟他的才华与学识都摆在那里,更何况家世也不错,只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暗恋着当地一位名士的女儿。这位名士为周仲达,文人之间总是惺惺相惜,他们俩虽然在年龄上有差距,但是因为才情相通,便一直都是好友,碍于这层身份,尽管他与周仲达的女儿年龄相差不多,却一直不好意思开口提婚。

null

直到有一次周仲达生病了,他便前去探望。名士生病,前来探望的大多都是一些志趣相投的人,结果探病也就成为了一场事已久的宴会。在这次宴席上,周仲达便拿出了一副《芦雁图》,想要他的好友为这幅画题诗一首,高启还未将这幅画拆开来,便为这首画题诗一首,里面有一句“满身风露立多时”,周仲达读完这首诗,便知道高启诗中的真正意思,说是来探病,其实来为自己求亲的,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高启,他也结束了单身汉的生活。

null

等到高启23岁的时候,实在难以忍受当地官府的黑暗,他不喜仕途,不愿意再受到官府的骚扰,更不愿再看到这一片人间黑暗的景象,便带着妻子儿女,又回到了吴淞江畔的青丘,去投靠他的岳父,过起了隐居的日子。在这期间他,他就写下了那篇著名的《青丘子歌》,在这首诗歌中,他就将他的高洁理想,还有那份隐居生活里面,舒适情绪都表达出来,他喜爱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日子,所写的诗文中也有着陶渊明的那份清高,更不缺乏李白的那份洒脱。

null

03身在江湖,却心系百姓

他在隐居的这些日子里,虽然过得也格外潇洒,但是文人心中,难免又怀着几分天下。而且在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笼络这些远离朝廷的文人,便开始以“修元史”为由,邀请这些文人儒士能够再次出山,为过往的那段历史,也为现在的家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高启此次也应招入京,在他到达南京以后,写下了他所有诗歌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他在金陵城的雨花台上,看到东逝去的江水,心中向往着国泰民安。

null

这是他的理想,可是现实并不是如此。他本是心怀壮志,想着为现在新的王朝能够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谁知他们这一批文人,等来的却是明皇的残忍屠杀。朱元璋之所以将这些文人聚集到一起,就是为了方便巩固自己的皇权。文人大多都清高自傲,皇家的险恶斗争,并不适合高启这样的人。他也开始写一些嘲讽皇帝的诗词,而且他也又一次动了归隐之心。在洪武三年的时候,他又一次被提拔官职为右侍郎,但是这次他不仅没有接受这个职务,反而辞官归隐。

null

他的这一举动,更是激起了朱元璋心中的心病,一个文人不仅不接受皇帝的赏赐,反而辞去官职,又要回到吴地,这完全就是对帝王的不忠。再加上高启本就出生于苏州,以前又是受张士诚欢迎的幕僚,他完全惹起了朱元璋的不悦。只是碍于高启的名气,又没有确切证据抓住可以惩治他的机会,随后他也就让高启辞官回家了。返回家乡的高启,本来就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儒士,便开始讲课数学,日子倒也过得十分逍遥。

null

04一篇贺文,终酿成大祸

他在家乡的日子也过得极为平静,时而与友人诗酒唱和,时而与学生谈论经文。本以为日子就这样充实平淡的过下去了,谁知他的一位好友的来访,让他遭遇了灾祸。他的这位好友名为魏观,两人一同曾在翰林院就职过。魏观一直仰慕高启的才华,所以对高启格外热情,此次调任到苏州知府,便前来拜访高启。可偏偏不巧的是,魏观做了知府以后,又重新把府衙迁到了张士诚王宫的旧址上。

null

在修府衙之前,高启还委婉劝说过好友,只是魏观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且府衙修建完成以后,他还想要高起为府衙写上一篇贺文,新房修建完成,朋友写文助兴,本来也只是一件平常事。谁知这个被新建的府衙,马上就有人上报给了当朝的皇帝。皇帝当时本就为了巩固政权,已经大肆诛杀了众多文人,这次自己的官员不仅在皇宫旧址上重建府衙,所写的贺文里面,还有着“龙蟠虎踞”这4个字。随后魏观被斩杀,而高启也因为连坐罪被处以腰斩。那时候的高启年仅39岁,最终成了历史上最悲剧的一位文人。

null

历史上以惨刑处死的文人实在是少数,大多时候都是贬官流放,只可惜高启生错了时代。他有着如同梅花一样的高洁品性,也有着不输唐宋文人的才情,更有着家国天下的志向,无奈帝王的猜忌,好友的愚蠢,让他被连累,最终酿造了这样一出令人惋惜的悲歌。

null

作者:青楼诗社

喜欢诗词文化的朋友,欢迎关注青楼诗社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