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马拉松的起跑与冲线 *拍摄经验*

null

标准出发图#北京半马#

拍摄@张晓飞

这是所有路跑赛事摄影师都必须面对的硬需求——出发起跑图和男女前三名冲线图。越野赛因为人少,又不占用市政资源,所以相对放松,基本不会遇到拍摄阻碍。

但是城市马拉松人多且占用市政路段,会涉及到数量众多的裁判组,安保组,在这些工作人员面前,甚至和你对接的赛事方/主委会在他们面前也很无力。

怎么破,靠自己,靠经验。

————————

目  录

关于证件

出发:在赛道中

1、选择站位

2、人员协调

3、随时调整

4、撤离时间点

出发:在赛道外

1、正面视角

2、创造制高点

3、协调人员

出发:经验和技术

1、两手准备

2、对焦点移动

3、光圈变化

关于冲线

1、人员协调

2、站位低调

3、保险策略

4、关于技术

假如拍不到

————————

关于证件

所有拍过起终点的同学都知道,拍摄证/摄影证/记者证/媒体证在起终点都等同于“纪念品”, 哪怕你证上写着各种权利,也没有用。什么证件有用呢,以个人经历来说,只有一次被相关人员问询后,还能站在马路中间拍出发的,那次证印着“风控区”(就是风险控制,等同于公安证件的权利)。

在某年的北马,即使带着和牛的证也被拦截出场了,要不是马上认怂,估计就被带走了。

null

看看右边同场比赛官方摄影的待遇,是不是觉得权利很低很低。左边的“风控”是畅通无阻的。

null

这也是通行无阻的证件,拥有通行所有区域的权利。可惜,在北马面前,在看到我们那么多器材的时候,还是被挡在栏杆之外。快速认怂肯定是对的。

别把证件太当回事儿,别用证件和安保,裁判去说道理。你为了拍摄,人家为了安全,你的理由怎么都大不过他们。

但是证件还得必须有,这是你靠经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前提。

null

这些证,都是“纪念品”,超大型赛事的起终点完全没用,在路上也要看安保的心情。

出发:在赛道中

本文只谈长焦。广角出发,你只能在场边拍摄。

优点:最正的位置,权利的象征、身份的象征、运气的象征。

缺点:压力的象征。应对的变化多。拍摄时间短。

1、选择站位。

符合最长焦焦距,且尽量不要影响有证件的摄影师(包括在赛道外的)。一般200mm端镜头,大约起点拱门框入后,构图占比约70%即可,正常情况下距离起点不会少于50米。超大型赛事,拱门都很宽阔,你的距离至少100米以上。

拱门更大,你可以距离更远。拱门太小,你可以后期裁剪。

null

这样的摄影师会受到大家诅咒的

2、人员协调。

协调好前方有可能遮挡的工作人员,比如安保、裁判。

让赛事方去协调,一般都不是问题,既然你已经获得在赛道中间无比重要的位置权,一定要尽量避免其他突发情况的发生。曾经有过,发枪后一位领导竟然在路中间一直不走的情况。

3、随时调整。

基于上述突发情况的发生,你必须随时放弃最佳位置,可能微调角度就能避开闲人,或者把闲人置于非重要位置。用变焦,不要用脚架和梯子。

用变焦方便扩大构图范围,方便回去裁剪,不用脚架和梯子是为了方便随时移动。不要和某些无良摄影师学习,站在赛道里面还架着梯子,然后选手还得从梯子两边过,这叫没有道德和经验的流氓摄影师,比如某年的汉马。

4、撤离时间点。

既然在中间了,就多拍,不要着急撤离。在不影响其他摄影师和选手的前提下。

你放心,不会有哪个安保现在敢冲去中间撵你的,他们叫,就让他们叫去吧。等到选手离你10米左右再撤到一边就可以了。选手得跑开一点点才有层次,大概3-5秒左右,否则正面就一条线,不好看的。

可以简单算一下,第一阵营的选手一般开始配速不会超过3分,也就每秒不到6米,5秒不会超过30米,距离你至少还有20米,你这时候撤离是完全来得及的。

null

null

要说层次感,还是下面,人稍微拉开一些的好一点点。但是中间的坏处,就是人成了一条线,机位太低。 另外,因为拱门很宽,所以可以看到选手出发9秒后,距离你依然很远,这是200mm焦距。

出发:在赛道外

缺点:很可能非正面,容易歪,A板后群众有较大可能乱入。

优点:拍摄机动性大,时间长,机会多,压力小。

1、正面视角。

首先是找弯道,哪怕有一点点曲线就行,如果有距离合适的弯道,那位置可能比场内还好,记得在弯道外侧,提前做好构图测试。比如很多年的北马,最正的出发位置就是在赛道外。

其次,可以找向外突出的A板或铁马。往往因为道路本身问题,A板和铁马无法完全直线排列,就会出现远处比近处的A板或铁马更靠内的情况,你可以站在那个缺口拍摄,距离远越,这种微小的差距就显得越重要和明显。人眼视角可能还是歪的,但使用长焦后,可能就忽略不计了。

null

null

北马就是在赛道外的小弯道拍摄,几乎完全正面视角。高视角还能怕出人流众多的效果

2、创造制高点。

高点可以拍出人流,这是站在赛道内无法实现的效果。高点有很多方式,可以自己带梯子,可以问媒体中心借椅子,凑合点也可以找马路边的短墙(不过多半位置不会很适合)。

null

北马出发口的弯道处,文中第一张题图作者张晓飞正在架梯子,因为赛事重大,提前了2小时占位置。

3、协调人员。

记住,即使不在场内,你也是有证人员。前面有可能遮挡的人都需要提前打招呼,包括安保,裁判、志愿者和吃瓜群众们。安保,裁判去让主办方去协调,靠你位置比较近的,可以直接沟通好,多半他们都会很配合。 

靠你最近的吃瓜群众是个注意的重点,拍摄前不会有任何动作,但是一发枪,一片黑压压的手机可以把你镜头遮的满满。近处的必须提前沟通好,让他们不要把手抬的太高,原则是不遮住你镜头就行,也不可能有太多空间和余地。

出发:经验和技术

1、两手准备。

即使协调好同意你在赛道中间拍摄,可能到最后1分钟,也会把你撵出去,这种概率极大极大。所以负责长焦拍摄出发的同学,要做好两手准备,提前规划好赛道外的拍摄位置,把椅子,梯子上放上包,都先占好位置。

2、对焦点移动。

使用伺服自动对焦,对焦点永远对着最前面的选手。在选手奔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第一排选手前后变化的情况,因为拱门在构图里的位置不能变,所以要注意随时调整对焦点的位置。

一定要保持淡定,时间上足够你操作。不要一发枪,就很激动的按住不停。

null

厦门马拉松出发后,不久左边的人就超出很多成为第一排,对焦点需要及时移动到左边。

3、光圈变化。

先大光圈。拍摄出发前1~3秒,比如f2.8,这样可以把除了拱门之外的后面静物虚化,突出拱门和选手。

后小光圈。拍摄出发后的3~10秒,比如f4~5,6,这样可以在前面选手明显清晰的前提下,保证拱门文字依稀可见,不致于完全虚化而信息丢失。

如果你光圈怕忘了调,那就都用小光圈,一直f4也可以。

null

null

在对焦点随着第一排人群变化的同时,注意距离拉开,光圈不要过大,否则拱门上文字信息就会失去。

关于冲线

除了极个别超大型赛事,比如北马,上马之外会在终点专门搭建摄影桥拍摄外,80%的比赛都会允许你在赛道里拍摄,但是!位置都很“偏僻”,至少前国内外男女10名之内,站中间是不要想的。

你前面会有裁判、安保、大批志愿者、选手经纪人、领导等等。第一名之后,还可能会有休息的选手组合(选手+两个帮扶的志愿者),单独站着不走的选手(等后面的朋友)等等。所以,拍摄冲线其实是比发枪的挑战更大。

1、人员协调。

位置偏不怕,就拍前面有人挡,遮挡最大的可能就是裁判和志愿者,安保是不会动的。

裁判需要记录成绩,往往会在赛道拱门附近溜达。志愿者会很自然的用手机拍摄,有可能把视线完全遮死。这些都需要主办方去提前10多分钟去协调(太早也没用),至少保证前几名冲线的拍摄。

null

如此拥挤的终点,完全没有遮挡的意外似乎不太可能

2、站位低调。

即使没人管,也不要早早的站在最中间,还长时间的摆个姿势,那么扎眼,不是等着人撵你走吗? 测试一下焦距就赶紧撤到一边,撤到你认为最无害的位置。你放心,所有在中间的,无路位置多牛掰,第一名冲线前10分钟肯定被清场。个别邋遢的马拉松不算,曾经还见过自行车和三轮车冲线的,名称就不说了。

站在最不起眼的位置,但是你得知道最后冲线的那一几秒,你是要出去拍的。所以脑子里要随时根据现场情况作出分析,知道自己最终的站位,以及大致焦距。该出手时再出手,其他时间休息就好了。

null

冲刺时间还早的时候,不要扎堆等待,找个通路顺畅的角落休息就好,随时关注前方的变化。前面的工作人员比你更紧张。

null

null

注意看前一张图中远处的橙色黑人,这时候你应该知道前面的人遮挡肯定是必然的了。你必须在最后1秒冲出去,避开前面的人群拍摄,否则就没有第二张照片了。而在冲出去之前,你必须保持低调的存在。

null

我们最喜欢这种,你干脆一起冲线好了,大家省心,最怕那种两个名次之间差距20-30秒的。

3、保险策略。

再多的协调也会出现意外,所以做好双保险和三保险是最佳方案。通常马拉松冲线时刻,终点不会只有1-2个摄影师的。

双保险,一个长焦,一个超广角。

超广角一定是尽量贴近拱门,焦距最好是14~16mm,设置成f8小光圈,方便盲拍。策略更加要强调该出手时再出手,不出手时就躲在志愿者或者安保的后面,注意,一定是后面。然后选手冲线的那1~2秒,镜头从人群缝隙伸出去一点就可以拍摄,甚至可以从两人的腿之间(位置比较大一点)伸出拍摄。

超广是为了拍到,不是为了拍好。但是可以解决很多突发情况。最极端的情况,但也很常见,比如2名选手冲线时间很近,前一个冲线后必然会有志愿者跟上,紧跟着后面那个冲线的,长焦一定是拍不到的。你提前再协调好,也没办法解决,但是拱门边的超广角可以,虽然我觉得未来这里可以设置一个自动拍摄相机就可以解决。

null

在门口两个安保的腿之前,镜头伸出去盲拍完成。构图肯定不好,但有总比没有好。

三保险,多一个长焦,左右双边保险,或是前后双保险,后面的摄影师距离远站高位。

有很多时候赛道中间是完全不让穿插过人的。

4、关于技术。

讲真没什么技术,比出发还是简单很多。如果两人配合的话,一个人拍带拱门和时间牌的,人小一点;另一个一个人拍选手冲线特写。一个人的话,拍前者就行。

拍特写的同学,对焦可以先对着远处的选手,让冲线条虚化,然后对准冲线条,让选手虚化,最后再对准选手,说起来好像三个过程,其实也就手抖一下的时间。淡定淡定,时间很充裕。

假如拍摄不到

完全好位置拍的时候当然会有,完全拍摄不到的时候肯定也会有。

你是带着任务来的,所以一定要提前和你的甲方——主办方保持即时沟通,汇报情况。或者和队长沟通。很多问题赛事执行方也无法协调,所以即使拍不到,他们也会谅解。比如这次仙林赛事方在田协裁判协商后对我们说:“你们就按照裁判的意思吧,咱们就尽量,万一拍不到不怪你们“,真心感谢理解!

我们要保证的是,大家同等条件下,能拍到最好。如果我没有拍到,保证在同等条件下的别人也不可能拍到,能做到这点,甲方也就无话可说了。

这时候多半的处理方案是,从电视台视频里截去,因为电视通常是单独机位或摇臂,那是谁也无法比拟的权利。

null

null

null

女子第一冲线,注意看远处黑人,本来正常应该第一名被应到离开的,至少会离开冲线带一段距离。结果看图2,她在终点线那不走了,志愿者蜂拥而上。这样的情况,就算你抢出去,你也没有空间拍到第二冲线的,最后一张图就是第二名,只能拍个完赛后的图了。

但是你也很清楚,你没能拍到,但是别人也不可能拍不到。

——————————————

以上是刚刚在2019南京仙林半马起终点守候后的一点拍摄感受,好久不拍路跑了,刚好趁机把以前的一些经历整理出来。同行路跑拍摄百场以上的大神大师大有人在,文中图片仅供说明,不做拍摄参考。

摄影师的道义必须要讲,不要妨碍其他人拍摄。也绝对不能让别的摄影师妨碍自己拍摄。

该“教育”的时候不能怂,该出动时就出动(不是出手)。咱什么时候都可以怂,但拿起相机就不可以,这是职业性之一。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