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灰烬还热着,人心已经冷了!

撰文 | 关不羽

巴黎圣母院,屹立八百年的艺术圣殿,烧了。

这应该是全人类的哀悼日。

每次看到这座雄伟的建筑,我都会想起雨果笔下的爱斯梅拉达,想起那位吉普赛女郎顾盼生姿、流风回雪的曼妙舞蹈。

这是一种奇妙的组合,建筑给了文学家灵感,文学家赋予建筑生命,超越了时空,本应不朽,却在今天化为灰烬。

01

人们在悼念的时刻,应该保持沉默,沉默到只听得到叹息。但是,总有一些杂音。诸如“苍天饶过谁,圆明园的轮回”,诸如“法国……制度导致救火效率低下”,令人遗憾。如果连这样的不幸也无法打动你,那么只能说明你是悖离人伦的铁石心肠。

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拿来做宏大叙事的注脚的,人类文明之所以值得赞美,不是因为空洞的高屋建瓴,而是点点滴滴的积累。

细节,意味着真实。巴黎圣母院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尊雕塑,都是真实的文明成果。雨果笔下的每一人物、每一笔触,都是伟大心灵的真实创造。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借题发挥,都是丑陋的。

很遗憾,在我们的舆论场上,丑陋总是反复上演,两套人马、两套剧本共用的是一套逻辑。今天暗爽“苍天不饶人”者,明天就会被回呛“烧圆明园是贵支活该”。今天发挥“法国……制度导致救火效率低下”者,下一次也会遭遇一样的制度决定论。

null

▲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现场浓烟滚滚塔尖坍塌(图/东方IC)

看似针锋相对的立场对峙,内在的逻辑完全一致——在宏大叙事的立场之争中,一切都是为立场服务,灾难本身只是谈资、话题、一连串感叹号之前的“啊哈……”。

这就是我们舆论场上的常态,有立场而无观点,有情绪而无情怀。从“9·11”到汶川大地震,攻防转换的戏码反复上演。我们的舆论场看似很热闹、很激荡起伏,有制度决定论、有经济决定论、有文化决定论,其实很贫乏——因为即便是决定论这么武断粗鄙的东西,归根结底我们也只有一种:立场决定论。

“粉”和“黑”的立场,激进民族主义和逆向种族主义的立场,为批判而批判的立场和为辩护而辩护的立场,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所有的事实与价值观都为我的立场服务。

于是,立场决定了事实、态度改造了事实。事实不再是事实,立场也就是失去了价值。

02

巴黎圣母院的灰烬还炙热着,“立场家”已经开始进行激烈的攻防战,煞有介事地推销着自己版本的事实——要么不着边际,要么过度阐释,极尽所能地指责自己的“敌人”。

外来族裔被指责,消防队员被指责,游客被指责,连第一时间宣布出资一亿欧元用于重建的开云集团也被指责……指责、声讨、痛斥,灰烬还在热着,人心已经冷了。巴黎圣母院,谁将为你哭泣?

谁将为你哭泣,在“立场家”的眼中并不重要,因为哀悼是一种软弱无用的,愤怒和仇恨才被视作一种力量。在充斥着“立场家”的舆论场上,情绪化不是弱点,而是一种武器。只有掌握了这种武器,才能在芥子中看到须弥,才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才能心安理得地指鹿为马。

null

▲民众在为巴黎圣母院祈祷(图/东方IC)

谁越能危言耸听谁就越能获得支持,谁越信口雌黄就越受追捧。前者提供了最明显的立场辨识度,后者则提供了最大的智力优越感,两者结合就是舆论场上的意见领袖。但是,这里其实没有意见,只有立场。

因为真正的意见是要有益于现实,而立场之下的伪意见百无一用。比如说,借这场火灾批评移民政策,就是百无一用。

又比如,两千年专制文化决定了房价太贵。虽然一通口吐莲花也能把这些说得很唬人,但是置于事实的因果链中很明显是风马牛不相及。可笑的是,张口就来“两千年”云云已经司空见惯,很多人不带上这句已经不会开腔说话。

现在,“对立面”也学会了这套,“法国这么搞,能不……”,一样成了口癖。于是,口水更激烈,而事实则被溶解得更为稀薄。

03

面对人类文明的劫难,雨果有自己的立场。他如此评论“火烧圆明园”:

null

▲ 维克多 · 雨果(图/图虫创意)

“您问我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觉得这次远征值得称誉,干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气,相当重视我的感想。按照您的高见,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的远征,是英法两国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对英法两国的这一胜利究竟赞赏到何等程度?

既然您想知道我的看法,那么我答复如下: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雨果的立场,不是“自豪的法国人”的立场,也不是“征服野蛮人的文明人”的立场。他的立场是:从最明确的事实出发,坚守美和善的价值。这是大写的“人的立场”,无需浮夸的语言、烧脑的逻辑去修饰,简明清晰。

null

▲法国巴黎圣母院(图/图虫创意)

从雨果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到人类之所以能够成就文明,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是相通的,任何“立场”都不能将之阻隔。

今天,雨果钟爱的巴黎圣母院化为灰烬,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劫难,我们应该哀悼,而不是利用;应该反思,而不是急于指责。

法国42258座教堂,每年有875座遭到破坏,这是一个痛心的事实。但是,至少在今天,我只为巴黎圣母院哭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