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届香港金像奖已落幕,专业精神奖颁给了武指行当打拼30多年的刘允先生,由洪家班骨干钱小豪和钱嘉乐兄弟为其颁奖。
刘允虽已年过6旬,但登颁奖台之时,依旧身体硬朗、步伐矫健,一举一动更见武术赐予他的恩惠。
刘允作为70年代功夫片中的重要配角,花名“鱼头云”,且以搞怪滑稽的形象出现于银幕。他与成家班和洪家班一道,见证了香港功夫片当年的辉煌。
随着年龄增大,刘允逐渐淡出银幕,于幕后专注武术设计多年。
此次专业精神奖是第一个赐予“龙虎武师”的奖项,刘允先生获得,可谓实至名归。
在刘允老师获奖后,关于《龙虎武师》纪录片的消息也随金像奖热度,迅速在全网传开。
《龙虎武师》是一部关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纪录片,刻画了龙虎武师60年的兴衰沉浮。
此纪录片由魏君子导演、刘德华亲笔题名。《龙虎武师》收集了魏君子这几年来,对袁家班和洪家班等多位龙虎武师的采访。
通过影像的纪录,我们可触摸到香港电影的另一番传奇。
1. 从粤剧武生到硬桥硬马
其实早在50年的粤语电影中,武侠片便已十分兴盛。得益于50年代兴起的新武侠文学浪潮,金庸和梁羽生成为了武侠电影改编的热门IP。
借助金庸和梁羽生等新武侠文学的武侠电影亦应运而生。50年代起,武术指导这一概念于电影中逐见雏形。
我们从1960年的粤语武侠片《倚天屠龙记》中得以发现:一帮武林高手打动缓慢迟钝、招式简单浮夸,以至于过于简陋的动作,无法撑起原著中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
甚至在60年代风靡全港的武侠片《如来神掌》中,动作设计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新。
如何让动作在电影中变得更好看,成为了武侠片亟需解决的问题。
北派武生袁小田在民国京剧行当已小有名气,1937年袁小田应粤剧大师薛觉先之邀,在粤剧担任武生。粤剧和京剧的相通之处,在于对武生的充分重用。
袁小田不仅在戏班自己演出,更担任其中的武术设计。
北派武术给粤剧带来一股清风,袁小田身材不高,动作舒展美观且不失灵活;这让他得以担任诸多女武生的替身。
民国时期戏曲和电影的交融,自然把袁小田带入了电影行业。
在四五十年代的功夫片中,袁小田亦多次以配角身份出现。当时武术指导班底不够规范系统,且依附于粤剧。
多年于圈内领头的袁小田自然成为了香港武术指导的话事人。
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武侠电影的革新,在1964年王天林的电懋电影《铁臂金刚》中,袁小田自此可组武术班底进入剧组。
而后龙虎武师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一个特有行当,存在于后面的电影中。
在袁小田的诸多徒弟中,唐佳算是继承了袁小田的衣钵,比起师傅唐佳且走的更远、更具划时代意义。
在早期的邵氏国语武打片中,依然延续了粤语残片的武侠套路,招式缓慢,且套路化明显,无法给人真实的视觉冲击感。
1967年,邵氏武侠大作《独臂刀》上映,豪取129万港币票房,借助张彻百万票房的力量,唐佳和刘家良二人在新武侠片中大展身手,让每一个演员的动作极富动感。
唐佳因师承袁小田的北派武术,让邵氏群英的武打具备了极强的观赏性。在张彻的《新独臂刀》和《报仇》中,角色特质与动作特点相得益彰。
王羽的壮志豪情、狄龙的热血硬朗,皆可在他们的武术设计中寻得踪迹。
而师承南拳正宗的刘家良,几乎同时与唐佳进入邵氏公司。作为黄飞鸿的嫡系传人,刘家良的出现,更一改往日邵氏武侠动作浮夸之风。
刘家良在武术设计上讲究真实感,注重招式的拆解和变化;尤其在邵氏名作《刺马》和《洪拳与咏春》中,武术演员在一招一式的拆分中,展示了南派功夫的强大魅力。
二人在早期为张彻和邵氏武侠片立下了汗马功劳,且大幅度革新了香港电影的动作设计,让武侠片完全脱离了戏曲的摆控。
由郑昌和导演、刘家良武术指导的《天下第一拳》虽只排1972年香港票房第28名,但此片在北美极大畅销,狂卷2000万美元,位列1972年北美年度票房第9名。
随着邵氏武侠片的兴起,多部作品因刘家良和唐佳的参与而极为卖座。
相比之下,粤语片亦因黑白画质和动作的老旧,大量受众群体流失,60年代末粤语武侠片退出了历史舞台。
2.龙虎武师与班组制
邵氏早期武侠片是追求意境的,不过在刘家良师傅的“真实武术”影响下,对演员的武术功底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推动了一批专为凭功夫谋生的演员走红。
洪金宝和成龙从童年期,便跟随一代京剧名师于占元练习功夫,于占元相比袁小田,功夫套路更具南派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于占元门下的韩英杰,显然不拘泥于套路。韩英杰在追求真实的功夫质感外,于意境上更可出神入化。
作为大师胡金铨的御用武指,无论是《大醉侠》还是《侠女》,韩英杰在形和意上都做到了极致。《大醉侠》在香港收获了79万票房。
而《侠女》则扬名海外,成为第一部在戛纳电影节斩获奖项的华语电影。
比韩英杰小25岁的洪金宝,在14岁进入《大醉侠》片场后便视韩英杰如师如兄。在胡金铨剧组多年历练后,洪金宝汲取了功夫电影的精髓。
随着功夫片的进一步兴起,洪金宝1977年终可在嘉禾自立门户、自导自演第一部电影《赞先生与找钱华》,并拥有了自己的武术团队,由此洪家班应运而生。
当然,在功夫片百花齐放的70年代中后期,刘家良脱离张彻,开始了导演他的第一部功夫片《神打》起,影像中的武术真实感亦被刘家班推至巅峰。
不论《武馆》还是《少林三十六房》,功夫美学在电影中达到了极致。完美的打击感足可以假乱真,最大限度保证了与观众的共通。
值得称赞的是,刘家辉主演的《少林三十六房》在1978年收获296万的票房,位列当年票房第6位,成为刘家良导演生涯极具代表意义的作品。
与李小龙类似,邵氏的刘家班在北美亦备受推崇,直至2004年昆汀大作《杀死比尔2》,白眉道人以刘家辉饰演,算是狠狠地致敬了一回刘家班。
1980年,一代武术宗师袁小田离世,并留下了丰厚的功夫遗产,香港功夫电影在武指的子弟传承中发扬光大,袁和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率领袁家班在香港功夫电影圈掀起了另一股风浪。
其实早在袁小田离世的前两年,便多次于荧幕中现身,尤其与成龙共同主演了电影《醉拳》成为一段美谈。1978年上映的《醉拳》由吴思远投资、袁和平参与导演。
成龙则因《醉拳》改变戏路、一飞冲天,《醉拳》上映后收获676万票房,成为当年最为卖座的功夫片。
成龙也化身成那一年最具号召力的功夫明星,他与师兄洪金宝前脚搭后脚,组建成家班,迈入一线功夫巨星行列。
饰演《醉拳》中的大反派黄正利,作为一代跆拳道宗师,自韩国远渡香港之后,便长期出任片中狠角色。
他与刘忠良在《南拳北腿》、《鹰爪铁布衫》等电影中,展现了凌厉迅猛的腿法大比拼,促成了70年代末最好的功夫盛宴。
《醉拳》的成功,亦让袁家班功成名就。自60年代便在邵氏剧组摸爬滚打的袁和平兄妹,已对武术套路深谙其道。
袁家班随后在《奇门遁甲》等作品中的成功,正是香港武术电影厚积薄发的见证。
袁家班的武术设计讲究武学的美感和人设,以角色为轴设置武术动作,这让武侠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起来。
3. 龙虎武师的文化输出
在武术电影兴起的80年代,关于电影风格亦在革新演变。其中以徐克为首,开启了浪漫主义武侠的先河,在徐克的武侠世界中,角色飞天遁地、潇洒飘逸。
程小东的写意武术编排,正与徐克影像风格不谋而合。
在程徐二人搭档的作品中,出现了如《倩女幽魂》、《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等经典之作。
程小东90年代取得了非凡成就,光以上提及的三部电影便收获了近7500万的惊天票房,与袁八爷一时为瑜亮。
香港凭借龙虎武师震惊了全世界,好莱坞在觊觎这片神奇的土地时,袁家班亦出走香港本土,在内地和好莱坞大放光芒。
90年代末,袁家班北上帝都寻根,在探求父辈的踪迹之余,亦开始了与内地影视的深度合作。在1997年至1999年,袁和平分别担任《太极宗师》《水浒传》和《小李飞刀》等剧作的武术指导。
《水浒传》创下当年78%的骇人收视率,袁和平给内地影视剧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力。
与袁和平共同受益还有董玮和邹兆龙二人,1999年袁和平远赴好莱坞,担任重磅科幻巨制《骇客帝国》三部曲的武术指导。
三部曲在全球创下了17亿美元的巨额票房,塑就了不朽的科幻经典。
《卧虎藏龙》斩获奥斯卡多项大奖后,袁八爷在好莱坞的声誉到达了顶峰,由此香港武指在好莱坞广受尊崇。
自李小龙之后,中国功夫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好莱坞,开出了第二春。
甚至在后来的《X战警》《蜘蛛侠》和《古墓丽影》等超级大片中,中国功夫和龙虎武师的对电影的雕琢痕迹随处可见。
4.龙虎武师的融合和变革
墙外开花墙内慌。即便香港武指声菲国际,但是却无法阻挡香港电影江河日下的颓势。
21世纪后,香港电影开始迅速减产,与香港电影共同走向衰退的,还有龙虎武师们。
甄子丹算是龙虎武师传承的最后一缕香火,在《杀破狼》中获得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
2007年的《导火线》则把现代综合格斗融入武打设计,动作看起来劲爆刺激。
《杀破狼》和《叶问》系列撑起了近十年香港功夫片的台面,而两部系列的武指担当更由洪家班和袁家班二组轮流坐庄。
两大团队皆在电影中出色完成了武术任务,可见老当益壮、雄风不减。
随着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加速融合,21世纪对内地电影动作设计的革新,则远不止袁八爷一人。
谷轩昭和李忠志分为袁家班和成家班的精兵强将,便独立参与多部动作片的武术指导。
当武术指导不局限于功夫之时,武指在近几年亦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中谷轩昭凭《赵氏孤儿》和《道士下山》,被陈凯歌纳入麾下,成为他的御用武指。
李忠志则凭《杀破狼2》荣获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与吴京《战狼》得珠联璧合,展现了他对大场面的把控能力。
虽香港三大武术班组亦在不断培养人才,但如今领头人袁八爷已年过七旬,洪金宝和成龙亦年过花甲。武侠电影的衰落和新晋武指的凋零,更不足以撑起功夫片全面复兴的台面。
还好内地功夫片在一片颓势中慢慢复苏。在香港龙虎武师北上的途中,内地自产武指和香港武指相互学习和借鉴,擦出了许多精彩的火花。
徐皓峰的硬派武侠给新武侠电影提供了新的借鉴范本。
而桑林老师硬朗的写实打斗风格,让《绣春刀》在台湾第51届金马奖摘得桂冠,亦多少为衰落的武术电影挽回一丝荣光。
从目前来说,华语电影武术指导人才供需是青黄不接的。关于人才的培养,除了剧组的打磨和师徒间的传帮带之外,建立专业的培养机制、完善武术指导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才是重中之重。
从50年代至今,武术指导已经历了近一甲子的演变。香火的传承让这门电影技法生生不息。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武侠片作为华语电影的独门瑰宝,在未来的电影演变中,二次崛起指日可待,武指的未来必将随武侠电影的崛起,再现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