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属公众号古典命理原创作品,抄袭者必究!
性情一词,包含性和情两个字,性和情是有区别的。性和情的含义不同,性、情和性情的含义也不同,性和情连用则兼有性的部分含义和情的主要含义,因此要充分理解性情的含义,首先应知道性和情各自的规定。中国古典哲学中对于性的界定,派别纷繁,内容复杂,于此不再详述,这里仅就性情中情的含义简单介绍一下,并通过情的含义窥性情之一斑。
荀子首先提出了关于情的界说,他认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者,性之质也。这里明确规定,所谓情的内容即好恶喜怒哀乐,认为情是人性的特质与表现。《礼记》认为,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荀子所谓的喜怒哀乐,《礼记》作喜怒哀惧。荀子所谓的好恶,《礼记》作爱恶,又加了一个欲字,将欲作为七情之一。
韩愈认为,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这与《礼记》对情的规定相同。
董仲舒论性情,他认为,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辍其情以应天,这表现了性善情恶说的倾向。三国时期的王弼讨论了关于情的问题,主张以性统情。李翱主张情有善有不善,倾向情恶论,他认为,情者,妄也,邪也,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以为也。李翱讲情的内容与韩愈相同。
王安石反对性善情恶说,他认为,性情一也,世有论者曰性善情恶,是徒识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性,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王安石认为情有善有恶,且认为情的内容是喜怒哀乐好恶欲,这与韩愈所讲的有所不同。
南宋朱熹认为,性之所感于物而动,则谓之情。并在《孟子集注》中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朱子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情,于是情就不限于喜怒哀惧爱恶欲了。
命理书籍中对性情也有所论述,如《渊海子平》认为,性情者,乃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所发,仁义礼智信之所布;父母精血而成形,皆金木水火土之关系也。这里对性情的规定中,显然喜怒哀乐爱恶欲是情的内容,仁义礼智信是性的内容,且规定情的内容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与王安石所讲的基本相同,与韩愈所讲的有所不同。
现代所谓的七情,人们习惯称之为喜怒哀乐爱恶欲,如张岱年认为,宋代以后的著作中,所谓情即包括喜怒哀乐爱恶欲,又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性情一词虽较多地运用于人性论和伦理学,主要指人的性情,但性情地运用却不仅于此,气亦可论性情。气可指精神状态,具有道德属性,因此气可论性情。如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董仲舒赋予气以道德性和情感性,认为,阴,刑气也,阳,德气也。正因为气具有道德性和情感性,天干在天为气,天干才可论性情。也正因为气具有道德性和情感性,命理学中的天干才能代表有性情的十神。(注:本文属公众号古典命理原创作品,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