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之术:内丹和外丹

null

内丹之名,始见于隋代。但隋唐之际,外丹盛行,内丹不著。至南宋,全真道南北二宗皆斥外丹。此后内丹术一直作为全真道之主要修炼术行世。

理论 内丹家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作炉鼎,以精、气、神为对象,掌握其运行方法,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而致长生。他们认为,由太初无形无象的“道”生出真元一气,这气分化为相对的阴阳,阴阳合成第三体,第三体又衍生出芸芸万物,是为顺行,即有生有死、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内丹功夫则在逆而行之,力使万物合而为三(即精、气、神),三复化为二(即铅汞或坎离),二复归一(结成金丹)。这就是“夺尽天地冲和之运,阴阳化机之妙”。从而达到重返本源,常住永生。故称顺行则死,逆行则生。

据内丹家解释,所谓精、气、神,乃指人体先天秉赋的元精、元气和元神。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炼丹第一步是要求以神驭气,以神炼精,使精、气合而为“大药”。内丹家称神为阳,称精、气为阴;对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又分别以火、木、土、金、水名之。认为心在上,属火,卦象为离;肾在下,属水,卦象为坎。心之下,肾之上,约在脐下一寸三分处,有一腔,名“气海”,或名“下黄庭”、“下丹田”,就是炼丹的处所。炼丹就在于心肾相交,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以坎水济离火,使顺置的火水“未济”交成颠置的水火“既济”,即“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甘露”指先天一气,从泥丸下降;“黄芽”指丹母,从丹田而生,上下交凝,即成圣胎,此之谓丹熟。

术语 内丹修炼使用许多术语和不同的代称,多袭用外丹,如龙虎、牝牡、雌雄、铅汞、坎离等。“龙虎一交相眷恋,坎离方姤便成胎”,即指肾心相交,神、气相融。肾属水,而金生水,西方属金,河图数九;心属火,而木生火,东方属木,河图数七,因此炼神还虚也叫作“七返九还”。元精、元气交结之后,一如黍粒之丹,沉入丹田,再运用火候,使阴质日减,阳质日增,直至阴质尽消,积成纯阳一片,金丹遂成。《入药镜》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外丹指道家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或掺和草木药)以制“长生不死”丹药。因丹砂为其主要的原料,故通称炼丹术;因谓服食丹药可以成仙,又称仙丹术;又谓炼成的丹药可成黄金,又称为金丹术。

历史 外丹术初见于西汉。西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方士李少君请武帝“祀灶”、“致物”,化丹砂为黄金“以为饮食器”。武帝从其所请,“亲祠灶”,“而事化丹砂诸药齐(剂)为黄金”,表明外丹术开始出现。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道教奉为“丹经王”。在此前后,据传张陵出《九鼎丹法》(即现存之《黄帝九鼎神丹经》),阴长生出《太清金液神丹方》。外丹术已成为道教的一项重要修炼方术。

魏晋南北朝,外丹术继续发展。葛洪从郑隐受《太清丹经》3卷,《九鼎丹经》1卷,《金液丹经》1卷,晚年于罗浮山炼丹。他认为“长生之道,不在祭祀鬼神也,不在导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陶弘景所著《本草集注》中,也积累了不少外丹原料和丹药的名称、产地、性状、功用、炮制、保藏等资料,原书已佚,其部分内容以“陶隐居云”的形式载于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

唐代外丹术臻于极盛。此时期出现了更多的炼丹家和丹书。孙思邈的医著《千金方》、《千金翼方》中包含有不少丹法,其外丹专著《大清丹经要诀》至今尚存。唐代制丹方法较前进步,炼丹工具也有改进。 随着外丹术的滋蔓,服丹致死者日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载称,仅唐代皇帝死于服丹者即有六人(亦有五人或四人之说),大臣死于此者更多。于是朝野群起指斥,服食者包括炼丹道士对此亦渐生疑,因此,自唐以后渐趋衰微。南宋全真道南北宗皆主内丹,外丹更衰。

方法 烧炼外丹的原料,据有关丹书记载,仅矿石药物即达六七十种;主要的除丹砂外,有雄黄、雌黄、石留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合称八石。炼丹工具,见于丹书记载者有十多种,首要者为丹炉(加热设备)、丹鼎(安置于丹炉内部的药物烹炼室,即反应室)。烧炼方法有煅(长时间加热)、炼(干燥物加热)、炙(局部烘烤)、溶(溶化)、抽(蒸馏)、飞(升华)、伏(加热使药物变性)等。炼丹道士视外丹为神授之术,非其人不传,亦不今人见,丹房设在人迹罕到的深山密林,并有一套神秘仪式和众多禁忌。《丹房须知》即列有择地建坛、祭神开炉、服饰陈设等注意事项二十一条。

历史价值 外丹术产生之后,作为道教的一项重要修炼方术,盛行千余年,最后虽为社会和科学之发展所摒弃,但经长期的烧炼实践,对中国药物学和古化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唐宋炼丹道士总结前人经验,在用丹砂、水银等物炼丹时,改进配方和制作,制成氧化汞(HgO)、甘汞(Hg2CL2)、白降丹等中医用药。在用水银和其他金属烧炼时,又制出多种用于当时手工业和医药的汞合金。东晋道士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所载“金液方”,经配制成溶液,即能溶解黄金。炼丹道士在为硫黄、硝石等伏火时,发现硝、硫、炭混合燃烧的现象,促成了黑色火药的问世。唐元和三年 (808)清虚子《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所载“伏火矾法”,实为世界上最早的制造火药的实验记录。现存的众多外丹书中,有不少古代科技资料,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关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百科知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