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亮相央美美术馆!

“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 展览时间:2019年4月16日—5月23日           

“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

展览时间:2019年4月16日—5月23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4月1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联合呈现的全球艺术教育推广项目中国首站“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于央美美术馆拉开帷幕。

最后的晚餐(又称《耶稣用最后晚餐的房间》) 壁画 460×880cm 米兰圣马利亚感恩教堂餐室 完成于1498 年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全球范围内都正在或即将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本次展览作为中国纪念达·芬奇系列活动之一,将收藏在卢浮宫、乌菲奇美术馆、梵蒂冈博物馆等世界重要美术馆的17件达芬奇经典代表作品,包括《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天使报喜》等,通过高清拍摄和仿真原大输出技术进行高质量复制,高度还原画面质感与色调色温,集中重现达·芬奇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遗产。

展览现场

众所周知,莱昂纳多·达·芬奇是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智者,除了在最为世人熟悉的绘画领域,他在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

展览现场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所言,达·芬奇对知识的探求不设边界,他对人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他的一生集中反映了“文艺复兴”精神中对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高度肯定,他在各个领域的丰富实践,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它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的魅力,是全人类的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

《达芬奇自画像》

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保卢奇曾评价道,“回顾达•芬奇五十多年的专业艺术生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那些出自他之手的作品数量非常之少,甚至都不足二十件。一些有文件记载的画作已经散佚;一些作品并未完成;还有一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技术缺陷而损毁。实际上,对达•芬奇来说,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是科学研究的工具,也是一种前卫的专业实验的工具”。

美丽的费罗妮叶 木板油画 63×45cm 巴黎卢浮宫藏 约1495-1500年

诚然,达·芬奇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油画作品,但此次展览通过国际领先的数字采集和制作技术,还原世界大师的经典艺术,使得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无法移动的珍贵原作,能够以新的方式汇聚一堂,无论对于这些作品之间,还是对于这些作品与观众之间,都是一场“不可能的相遇”。

最后的晚餐,又称《耶稣用最后晚餐的房间》

绘制于圣母感恩大教堂修道院墙上的巨幅画作——《最后的晚餐》在经过1978-1999年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修复后,人们无不被它协调的透视结构和广阔的场景构图所震撼。画作中对不同人物所表现出的惊愕、不安、激动、好奇、悲伤、慌乱等不同神情的刻画,表现出人物多样的姿态、反映以及心理活动,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受。

蒙娜丽莎 木板油画 77×53cm 巴黎卢浮宫藏 约1501-1503年

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作品,那么,《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在世人的眼中,它有着迷人却难以解释的微笑,受人追捧也受人喜爱。完美的技法,独特的视角和氛围的渲染,难以琢磨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景色的精细描绘无不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1989年,马拉尼曾写到“画中的形象是达芬奇带有诗意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妇人端坐在敞廊的一端,这种构图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肖像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环境的敏锐掌握,光线的精准调配,以及四分之三半身像的人物形象,带有向画面外缓慢旋转的动态,这些都让世人看到‘呆板的’人物画向‘自然的’肖像画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一个更加成熟的文艺复兴阶段。”

施洗者圣约翰 木板油画 69x57cm 巴黎卢浮宫藏 约1513-1516 年

在达·芬奇的笔记中,曾有“观察水流可以加深头发的表现力,其特点有两方面,一是凸显头发的重量感,另一则是强调线条的可塑性”的记载。从作品《施洗者圣约翰》中可以看到达·芬奇对这一理论的实践,如同流水旋涡般的卷发在光线的烘托之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年轻的施洗者圣约翰上半身呈现着扭转的姿势,幽暗的背景使整个人都笼罩在阴暗之中,浓重协调的色调营造出神秘的气氛,高超的色彩叠加技法让画中的每一笔都显得超凡脱俗。

酒神巴克斯

而此幅作品画面中描绘的应该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巴克斯(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身上的豹皮和手中的酒神杖),但人物的脸部和手势却与《施洗者圣约翰》十分相似,这其中有何典故?

抱银貂的女子,又称《切奇利娅·加莱拉尼》

画中女子面带微笑,脸庞微微低垂,头部与上半身朝反向扭转,怀抱中的银貂姿态与女子头部朝向的方向形成富有节奏并且和谐的美感。与此同时,女子和银貂的面部轮廓、表情、姿势、眼神都十分相似,达·芬奇为何这样描绘?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23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