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邀来到石狮——这个我一生中几个「起步点」的地方。参加简称「石狮海博会」的第五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第二十一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的观摩与采访。
「石狮 hian gia(现走)!」在闽南地区,有点岁数的人,都熟知这句中巴车拉客仔的叫囔。七八十年代,石狮是小商品的大市场。那个时候,条条道路通石狮!
你去问问你的爸爸,如果他不知道石狮这个地方,你再去问问爷爷,他不可能不知。当年,他们到厦门福州出差,必定临时起义,转车来到到这个边陲小镇,买几个电子表、计算器,整N多件牛仔裤,扛走一个双卡录音机……这是全国最著名的舶来品「销售基地」。「小商品市场」的概念从这里扩散到全国,那时候义乌还是小巫。
四十多年过去,石狮跃升为一个既有地方风味又有时尚品味的城市,而市场也从石头小道搬上国际型大舞台。
【视频】石狮海博会开幕式热闹登场
█敢「创」才会赢
海博会开幕式上,乐队吹奏着《爱拼才会赢》。「东西卖得出去,人请得来,XX发大财。」这句被对岸韩国瑜喊得滚瓜烂熟的口号,同样适合转型中的石狮。
「买全国、卖全球」,一种创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在这次海博会期间被叫响,石狮成为一个试点地。有报道说,2018年11月,石狮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开始运行,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截至目前,参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企业达583家,货物出口至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68个国家和地区。
据中新社报道,商务部对外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竺彩华从企业获得感的角度解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带来的好处。「新方式降低了贸易准入门槛,国际贸易不再是专业人士、大型企业、外贸公司的专业,只要在试点市场内备案,不论中小企业还是小商户,都能参与外贸。」
丝路讲究的是一种大战略,那么销路则必须讲究战术。前者或许是泛概念,而后者则是实实在在要靠智慧。「买全国、卖全球」,倒逼升级完皮肤后的石狮升级脑袋,舍得革自己的命。石狮期待「敢创」精神的彻底回归,有了这股劲,有了当年勇,石狮方可重振狮风。
主持开幕式并致辞的石狮市市长黄春辉说,石狮以服装闻名遐迩,经过改革开放40周年、建市30周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涵盖纺织原料、纺纱织布、漂染整理、成衣加工、辅料生产、市场营销各个领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荣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全国首批纺织产业集群、中国服装产业示范集群等荣誉称号。
█心无旁骛守大业
这位东道主的话,让我想起三四十年前的一个石狮品牌——「爱花」。这可是八十年代中国内衣的第一品牌。让人把这个品牌一起记住的还有它的创办人——宋太平先生。
在地媒体的一篇叫做《风雨宋太平》的文章这么说,1983年,宋太平和他人开始合作生产「爱花」牌胸罩。没过几年,宋太平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连续几年的全国订购会上,「爱花」牌胸罩的订单都排在全国前三位。他将胸罩卖到上海南京路和北京王府井。
「爱花」胸罩一度占据了全国大半个市场。同时进军国际市场,布点欧洲。宋太平被誉为「胸罩大王」。1987年,宋太平荣膺「中国首届百名农民企业家」称号,参加在人民大会堂的表彰大会。
趁着这次机会,我拜访了宋太平当年的合伙人。1987年,在爱花胸罩走下坡之际,因为股东在方向上的不一,三位合伙人与宋太平拆伙,另立企业,后来创立了「迪娜」品牌。这个企业因为较早使用互联网,在产品的设计思维和品质把控上,有了较高的视野,很快赢得了日本和欧美商家的青睐。
怎么坚守,当心无旁骛。如何创新,当与时俱进。「迪娜」内衣企业给很多耐不下寂寞的企业家做出了示范。
令我更稀奇的是,这家企业的三个合伙人,一个是具有国际视野、经常绕着地球跑的销售能手,另一个是文化程度不高、擅长于处理地方关系的守家人,而第三个是善于待人接物的内外兼修人物、他们仨,背景不同,性格各异,三十年多年来却风雨同舟、相敬如宾,以「和为贵」、「创为命」的姿态,引领「迪娜」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内衣品牌。
「可以有狮心,但不能有私心!」迪娜股东之一的蔡长流道出合伙的真经,「海博是个很有意思的词:海是格局,也是雅量。博,是三维的,就是高、广、深,人具备了这么一些境界,做企业便能左右逢源。」
【视频】对产业的坚守、对产品的创新、对质量的把控、对人才的珍惜是迪娜前进的四要素
█石路、丝路、食路
尽管接待单位提供的饭菜很丰富,但石狮毕竟有「美食小天堂」的美誉。每每想起那些撩动味蕾的美味,再是天涯海角,你都有被吸来的冲动。
我看了一半展,脑袋临时起义,决定去拜访老街光顾那些老食店。我跟陈晓卿有一个观点是相同的:那些做真正美味的,大多在掩街僻巷里,而且它们没有分号,没有连锁。石狮把所有脍炙人口的美味店都深藏着,让陌生的食客找都不好找。
我问载我的师傅,「那儿的」。回答「xu ning的,你晓不晓得?」我听懂四川话,他是遂宁的。「你们那儿的凉粉很正宗。」我问师傅来石狮多少年了,他说二十几年了,「觉得石狮好,不想回去了,那边没有什么机会,这五年石狮变化很大,像个大城市了!」快到我要到的观音亭了,一栋形似泉州晚报大厦的建筑在阳光与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尤为靓丽。师傅告诉我,这是教堂。我说,我要去的小食店在一个小庙的附近,他把我载到了一个拐角。
城隍庙门口,一个穿得很喜气的女子举香拜神,几个老者坐在庙的另一个门口与一个年轻的摩托车师傅聊着天。我凑过去问路,他们问我哪来的,我说来石狮的由头。他们问,展场里人多不多,我说很热闹的。我问这些老石头街是不是八十年代卖电子表、服装的地方,他们说下面的福建街、大仑街、新华街都是。那时候一天聚集了几万的外地买家,义乌现在也没有那时的风光啊。
旧街一逢喜事或佛,就放电影
我说,那时的这几条石头路,可称得上是石狮的「丝绸之路」啊、他们都笑了。服装店从狭长的小道搬到宽广的服装城,空间变了,但经营理念还停留在石头路上,在不能随着时局应变的情况下,往日的热闹与辉煌就走远了。而今有了更高视野的石狮人,利用现代多维平台,为石狮服装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视频】 石狮蚝仔煎胜过台北的蚵仔煎
我来到位于大仑街我心仪的蚝仔煎店。「你们的蚝仔煎有蚝仔味,不像现在的台湾夜市,做出来的都是蒜味。」我好没吃,见油锅就夸。女老板一边用煎铲播弄着被加热的油,一边说,我们是百年老店!
十来分钟终于做成两份,一份被另一客打包带走,一份被端进屋内,供我享用。与掌勺老板驻足聊天的一位女子,用一句「烧烧律(趁热吃),补筋骨」来鼓励我,其实我估计这是她用话语来堵截往外溢的哈喇子。
在我的心目中,这些旧石路,便是石狮扬名天下时的丝路。而现在而今眼目下,它们成了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翻开记忆解香愁的美食路。
石狮,是实现我的新闻梦的起点。现如今已经成为继泉州厦门后,我的第三故乡。每次回闽,我会在这里瘫上几天,会会朋友喝喝茶。在海博会开幕式现场,林金场、龚一士等佬友,让我回想起并肩为有泉州基因的厦门足球助威呐喊的炽热年代,而蔡祥山、Heros等摄友的面对面hello,让人在阳光下平添暖意。
石狮在地人把自己的城市发音成XiXiXi。在搭台唱国际戏的今天,我来祝愿她——日日是好日,时时有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