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瓷器的神韵,器型,釉面,画工,款识、底足等等来鉴定一件瓷器,其中看底足是鉴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对于真伪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那么清代瓷器的底足有什么特征呢?怎么鉴定呢?下面就来跟大家粗略介绍一下。
瓷器底足
看底足分真伪
鉴定一件瓷器的话先要看它的真伪,也就是看是不是古时候的东西,还是现在人为仿造的。
观察瓷器底足的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
老的底足都是自然状态的
瓷器底足的老旧应该都是自然的,有时候会因为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的形成一些小的孔洞,但是都应该呈现一种自然的、干燥的,有过渡的脏,而不是几乎一模一样的脏。有时候太黑,太旧整体无法统一的,或者用水一冲就掉的都是现代仿品。
仿品的跳刀痕十分不自然
另外,古代为了防止瓷器和匣钵粘连,往往会在匣钵撒上一层窑沾,有时候老的物件中会出现底部粘砂的现象,但是现代仿品一般都会撒上石英砂或者硼砂,如果底足出现石英砂和硼砂的,必定是现代仿品。
底足窑沙
看底足断年代
分清楚瓷器的真伪后,就要看瓷器是否到代,如果是后期仿前朝的物品,其价值就会有所不同。
明代的修足
从修足工艺上来看,明代和清代的修足工艺是截然不同的,这个可以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尤其在一些后朝仿前朝的瓷器中修足工艺是非常重要的断代依据。明代的修足基本上都是平削足,而清代的修足往往在修足以后用抹布轻轻的抹一下,而且清代的修足都是里外修足的,形成所谓的“泥鳅背”。清代一些民窑的底部通过光线照射以后可以经常看到同时出现旋胚痕和跳刀痕,官窑瓷器由于修胎十分精细极少出现旋胚痕和跳刀痕。
清代的修足
另外,清代以前的瓷器由于工艺原因,往往会有火石红。像明代景德镇窑口,龙泉窑等火石红是十分普遍的,清代瓷器很多是浅浅的黄溢,有时候官窑瓷器上面都会出现,不管是火石红也好还是黄溢也好,都应该是由内而外发出来的,不会浅浅的浮于表面。而且火石红经过岁月的氧化应该十分有滋润感,不干燥,不枯,过渡十分自然。在太阳光下有若隐若现的五彩哈利光出现。
底足火石红
清三代官窑瓷尤其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的一个标准。
康熙瓷器底足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