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墨韵 | 郭睿作品赏析

郭睿 山东嘉祥人,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

郭睿

山东嘉祥人,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导师陈辉教授。现供职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文创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

出版著作有《小小画家-中国画》《实力派画家-郭睿》《郭睿花鸟画》《墨守我心——郭睿作品选》《雪泥鸿爪——郭睿画集》《一花世界——郭睿作品集》《国画入门教程——花鸟》等。

另有文章和画作发表于《美术观察》《新华文摘》《中国书画》《中国教育报》《中华书画家》《新华月报》《金融时报》《大美术》等。

读郭睿先生《墨守我心》书画展的悬想

文/王得后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

已经整整三个月了,随陈四益诸位先生赴山东济宁参观郭睿先生《墨守我心》书画展。一百一十四幅书画,无论高3.15米,宽1.1米的巨幅画作,还是尺幅花鸟,依然时时闪现在我的心里,总感到有什么话想说。然而我对于美术是外行,尽管有时也随喜参观书画展览。三十年前的星星画展,不到三十年的赵无极先生的画展,都兴奋、好奇地看过,欣赏过。男画家孵蛋,场中抛撒避孕套的行为艺术,则惊异得目瞪口呆。是的,好看不如爱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看热闹而已。自然鲁迅藏美术作品、画册,包括鲁迅以“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著名的四句诗题赠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三集,特别是鲁迅评点中国画、文人画的意见,认真看过,但始终隔膜,不得其门而入。实在没有艺术细胞,恰如我五音不全,没有音乐细胞一样。

为什么郭睿的画作给我这么大的刺激,令我长时间念念在心呢?固然,几个朋友奔波数百里去参观一个展览,这种少有的行动引起回味,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一是郭睿的画功底坚实,造诣甚深,所作喜人,看了兴奋。正如他的导师,清华大学教授陈辉先生在书画展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郭睿的作品兼具了时代性、艺术性、本土性和个人风貌。中国的花鸟画是一个传统的画种,如何推陈出新,如何传承和发扬,如何让它赋予时代语言,郭睿在这方面做了勇敢的探索和艰苦的实践,在保留传统花鸟画典雅、朴实、抒情的意境上他大胆的进行笔墨实验和空间的营造,以及背景结合晕染的处理手法,使画面更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同时在他的作品里我们还能看到拟人化的倾向,就是使得花鸟画人格化,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郭睿的作品努力使他的画品和艺术格调与当代的时代审美紧密结合,作品含有他的本土性,本土性即民族性。……艺术作品最怕的就是抄袭模仿,纵观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没有一位大师的作品是相同的,郭睿深知这一点,也正沿着自己的艺术之路和个性之路向前推进。”

二是郭睿很年轻,书画在创造的中途,前途可期。这时候,正需要听听各个方面,无论内行还是外行,专家还是观众的意见。如果已经是大师,已经卓尔不群,屹然独立,大多也就固化了,有不尽的赞歌也就足够了。以我们中国人的脾气,也只有赞歌了。

郭睿虽年轻,但已然觉悟。这种觉悟的意义,是不仅仅限于绘画,而可以也应该扩展到对于社会、人生价值取向的。这就是郭睿命名他的书画展览及《郭睿画集》的四个大字:“墨守我心”!这四个字大获我心,最令我神旺及神往。他与我心中的信仰若合符契。就是鲁迅所说:“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若其靡然合趣,万喙同鸣,鸣又不揆诸心,仅从人而发若机栝;林籁也,鸟声也,恶浊扰攘,不若此也,此其增悲,盖视寂漠且愈甚矣。”这在青年鲁迅是一种崭新的觉悟,也是鲁迅思想的精髓。这种觉悟,既不同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也不同于现在中国思想中其他谱系,特别是集体主义的潮流。这是鲁迅最伟大的地方。而这,不就是“墨守我心”么?是的,我的体会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一思想伟大呢?因为:“由历史所指示,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智识者的任务。但这些智识者,却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他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喽罗。他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我想,这才可以做大众的事业。”这是所谓“后期”鲁迅的认识,“晚年”鲁迅的认识,见于《门外文谈》,作于1934年。

当今的现代中国画,自然是“大众的事业”的一部分。中国画需要改革,需要革新。至于怎样改革,怎样革新,这是“觉悟的”中国画画家的历史任务。外行,特别是我这样的外行充其量只有一点悬想而已矣。郭睿先生觉悟这一点,是他们中的一员。继续坚守,加以技术的上达,前途无量!

花鸟画有悠久的历史。亡国皇帝宋徽宗就是大家。中国的画艺传统,是“远山无树,远人无目”。因之,禽鸟往往分不清是什么鸟类,尤其到了写意画派的笔下。花树也多集中于“梅兰菊竹”四君子;或许加上苍松。读了郭睿的画作,产生一个悬想:是不是重视写生,重视写实?学点动物学植物学?是不是学点印象派的重视光线?花鸟是环境的产物,生长在一定自然与社会的坏境之中。环境的变化对花鸟的影响不可忽视。我生活于北京几十年了。我1953年到北京上大学。那时候,蓝天,白云,鸽哨,是北京标志性景观,就像健康人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头颅一样,令人沉浸在不知不觉的心旷神怡之中。不仅站在景山上或北海白塔,看到全城树木葱郁,惟有故宫一片金光闪闪的宫殿。不要说西山尽收眼底,银淀(桥)观山和蓟门烟树一样,都在“京都八景”之中。五六年前,燕子来去,巢于邻家阳台,亲切可人。如今只有寥落的喜鹊,连乌鸦也少见。惟有麻雀,咒不死捉不完灭不尽。偏偏要作对似的。年轻的画家,倘若关注现实,描绘现实,正视今天的天,今天的水,今天的土地,遥想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您今天能够看到和画出这样简单、丰富的色彩吗?只有写实,才会画出一个时代的花鸟特色。画出时代的“雾”里看花,“霾”中观雀。而若干十年之后,雾霾消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归来,鸽哨复兴,这种花鸟的时代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而适应时代创造出来的技法,也是中国画技法的丰富吧?

最后,我想到了题画诗。题画诗是中国画的一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买到一部1981年发行的《朝日百科  <世界的美术>》,从古到今共十四本,没有看到像中国的题画诗。题画诗是作者点染题目,阐释命意,抒发情志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诗与画的绝配。“诗中有画”,一眼可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具象历历在目。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三支清癯的修竹,如果没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如果没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七品官耳”的板桥先生这首题画诗,很难猜到他这种关心民瘼的情怀吧?如果没有“知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世上那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我想,启功老师也难以写出“当年乳臭志弥骄,眼角何曾挂板桥。头白心降初解画,兰飘竹撇写离骚”的韵语吧?齐白石,中国画大师,出身农家,鱼虾妙趣天成。但是,只有加上他的题画诗,如:《乌鸦图 》的“ 但愿天下万国八方,多情一物作对成双,最有心机,全无别恨,同栖不独只鸳鸯。”没有这首题画诗,是很难领会画家的创意的。尤其画的是乌鸦。又《浅设色荔枝图》,有了下面的题画诗,“论园买夏鹤头丹,风味虽殊酷嗜难。尘世几逢开口笑,红尘一骑到长安。”才能更多更深了解画家的胸襟吧?

启功老师是当代实至名归的书法家,中国画家,旧体诗人。早年理想是做画家。因题写的字受族大人厌弃,发愤学书,成就著名书法家。而诗心敦厚,诗艺超拔,于温良中偶见凌厉之气,别具诗味。他的《齐萍翁画自识云‘人生一技故不易,知者犹难得也。’因广其意题此》:“一生三绝画书诗。万里千年事可知。何待汗青求史笔,自家腕底有铭辞。”若将“画书诗”排名依个人喜爱变更,用作启功老师的赞语,我想是完全合适的。正因为有这样三绝,启功老师的题画诗多到可以褒为一集《启功题画诗墨迹选》,成荦荦大观。他的《题书画合璧册》表白的画意,使我们能够体会他的创意;题写他人画作的诗,又使我们看到他所会心的解读。或丰富了对画的阐释,或给予我们一点启迪,都很可贵。尤其是《题书画合璧册》,不是自己点破,他人的阐释固然可以成一家言,但难以和他心心相印。如:题所画一丛菊竹:“喜气写菊怒写竹(元人语)丛菊叶嫩竹枝长  漫夸心似沾泥絮  喜怒看来两未忘”,——启先生是“一团和气”的“老好人”吗?又如《题书画合璧册之八》。:“水流云散碧天低  浅渚危峰望欲齐  十个乌鸦鸣秃柳  枝枝摇曳不堪栖”。画面为水旁两枝秃柳,十只乌鸦,七飞翔,三立于枯枝。没有这首题画诗,看不出是乌鸦,看不懂“枝枝摇曳不堪栖”的诗心。

总之,我认为题画诗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丰富画作的内涵,还能借此提高画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体会诗情与画意的对白,值得年轻的画家思考。

郭睿先生注意到了题画诗。只是自作较少而引用古人之作反多,如果反此意而为之,不知道郭睿先生尊意如何?

二〇一四年二月一日星期六。甲午正月初二。

刊于今年《随笔》二月号。

(王得后:著名学者,作家,鲁迅研究专家)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美好事物,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版权异议请告知我们处理,我们十分尊重和愿意维护原创作者的权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