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威尼斯 Prada 店铺的男装部购置了两件铭牌配饰:一件接着细长的皮绳,方便挂在脖子上;另一件背面有夹子,方便固定在前胸口袋。两件铭牌都有 Prada 最新的斜体品牌标识作为装饰,而非常规的三角形 Logo。铭牌背面,你可以插入自己的名片。
这两件铭牌让我有种佩戴成套饰品的感觉(比如项链和胸针的组合),而非单纯的信息展示配件。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佩戴成套饰品的习俗,特别是在我成长的意大利地区。并且,对于 Miuccia Prada 来说,写入了习俗的装饰风格一直是她会颠覆的设计素材。这让 Prada 的设计更像是具备了特别叙事口吻的道具,规避着人们对于奢侈、身份、形貌、材质等概念的刻板印象。或者说,它们就像是新的线索。
2013 年,本文作者 Judith Clark 正在为 在墨西哥 Frida Kahlo 博物馆开幕的展览做准备。摄影:Miguel Tovar
《T》杂志中文版之所以委任我来撰写这篇封面故事,或许是考虑到了我的建筑学出身(在当年,女性建筑师仍是少数群体),而毕业后,我又成了一名思考时尚以及人们该如何审视它的策展人和展览设计师。时尚和建筑这两个专业,构成了我职业生涯中两个比重相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者间的交融、沟通,成就了我的工作作风。
在当下流行跨界的时尚圈,Miuccia 的行事方式依然有着别样的意义:她邀请了三位在建筑领域举足轻重的女性建筑师 —— Cini Boeri、Elizabeth Diller 与妹岛和世 —— 借由她们的专业背景,使用 Prada 标志性的黑色尼龙材质,设计胶囊系列产品(含四款包袋和一件裙装)。这也就意味着三名建筑师能够借此机会,重新思考她们在过往的工作实践中,围绕设计展开的一系列社会关联,并将其作为新的创作原点。
三位举足轻重的女性建筑师使用 Prada 标志性的黑色尼龙材质设计的胶囊系列产品
Prada 一向被认定是高度概念化的时装品牌。Miuccia 本人并不怎么在意时尚和艺术之间的纷争(我们也都早已对这个议题生倦),相对的,诸如艺术与建筑、时尚与建筑这类讨论却时常出现在品牌的诸多项目中。她的个人喜好加速了不同创作类别间打破隔阂的过程,而这种「打破」也并非将它们生硬地交叉那么简单。
三名女建筑师的参与标志着「Prada 邀约」(Prada Invites)项目进入了第二季。在第一季,建筑组合 Konstantin Grcic、Herzog & de Meuron、Ronan & Erwan Bouroullec 以及 Rem Koolhaas(Koolhaas 本身就是 Prada 长期的合作伙伴)开启了这个通过建筑师的眼界演绎尼龙材质的企划。来到第二季,品牌在官方新闻稿中也明确提及了女性对于此次合作的意义,将其视为一个「邀请女性来为女性进行创作」的契机,思考女性特质在当下的意义。和时尚潮流的更迭一样,邀约的建筑师群体自然也应当具备足够的文化多样性 —— 这样才能为针对女性特质的讨论注入更多声音。
第二季的傲人之处也在于三名女性建筑师取得的成就:妹岛是首位担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的女性;Diller 是去年上榜《时代》周刊「全球 100 位最具影响力人物」的唯一建筑师;Boeri 曾获得多个建筑设计大奖,今年 95 岁高龄的她早已是业内传奇。
从左至右:Elizabeth Diller、妹岛和世与 Cini Boeri。图片来自网络
2012 年在韩国首尔负责一座手袋博物馆的兴建时,我就不时思考手袋的意义和价值:手袋的历史即女性的生活和解放的历史。早期的女性手袋只被用来携带针线、口红、香烟、卡片这些小物件,真正意义上的女士钱包是非常后期才出现的。它们的形貌也不尽相同:有些伪装成裙摆里的刺绣装饰补块,有些像是垂于指尖的首饰。而「Prada 邀约」第二季推出的手袋(以及它们的设计过程),显然为这一配饰类别增添了新的内涵。毫无疑问,Prada 并未打算向世人征得共识,而是希望借此良机阐释更广泛的议题。
可以探讨的角度很多。作为一名策展人,我的工作背景不断提醒着我文字、图像、物品、人体和空间的相互转译。对于每一场展览,策展人都要从头思考呈现这几个方面的新手法。而就像 Prada 新闻稿所言:「邀约」的意义在于寻求跨行业的交流,提出新的疑问,并探寻合作的边界和宽度(无论是字面上还是文化上)。下面的 10 个关键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一有趣的项目。
命名
品牌化(branding)通常是指,借助 Logo 以及一系列按照季节进行的配色组合、样态设计和特定话术的综合系统,加固受众的印象。这种做法,特别是早期的时装品牌广告,往往会对任何有可能稀释核心信息的行为持谨慎态度。而服装史学家们通常能够明确指出一场流行的兴起和没落,它标志性的轮廓和色彩,它专属的高光时刻等。但如今,围绕着时尚的语言早已变得更加复杂,时尚也愈发趋于自我指涉,这使得本该向前演变的时尚出现了中断:人们所理解的「时尚」正在经历洗牌和重塑,行业长期依赖的「完整造型」也已成为过去时。
Prada 2019 春夏女装系列上首现的「Prada 邀约」系列。点击查看细节大图
但Prada 作为一家时装品牌,长期以来保持了高度的可见性,这说明它依旧能够为我们提供与众不同的信息线索:图案印花的长袜,被刻意放大尺寸的刺绣帽饰,宽松大衣,A 字型短裙,当然还有「Prada 邀约」系列中使用的黑色尼龙材质。「黑色尼龙」听起来似乎就与手袋这类日常配饰关系密切,但 Prada 为它注入了更多幻想:从品牌过往档案中寻求灵感。换言之,这更像是时装设计师开始从事一名服装史学家的工作 —— 只不过,前者的做法显然有趣得多。
Prada 的尼龙简史
1978 年,尼龙材质开始被 Prada 运用于包袋设计。此后,品牌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用以革新尼龙的材质、色固度、耐用性和抗磨损力。事实上,尼龙最初的适用领域是帐篷和降落伞产品,因此,这种材质有着强烈的工业属性。而在 Prada 大受好评的尼龙手袋推出后,尼龙才真正地从「工业用材」转化成了一种面料,并被赋予了更多与奢侈品相关的品质。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尼龙开始逐步融入成衣的设计和生产,而 Prada 用皮质柔和的肘长手套搭配尼龙材质服装的做法,颠覆了传统时尚创作的密码,构成了某种非常有力的新形象。
「Lo Zaino」背包
在 Prada,以及 Prada 使用尼龙材质的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一款设计是品牌在 1984 年推出的背包。这是一款全黑色经典双肩背包,大方实用,也具有极佳的便携性 —— 这既是指背包解放了双手,也得益于包袋本身的大小就非常适合在自行车骑行或驾驶 Vespa 摩托车时背戴。同时,它也让背包设计变得与都市生活息息相关(和行车的动态紧密联系),并且增加了几分诗意。在第一季的「Prada 邀约」中,Koolhaas 改良了双肩背包的设计,将包身调整到胸前,避免了因为转身取物引起的不便和尴尬。
2013 年,Miuccia Prada 站在位于米兰的由 Rem Koolhaas 设计的新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外。摄影:Mario Sorrenti
在设计首尔的手袋博物馆时,我特别选择了一系列手袋,用于象征不同时代的潮流风向,而代表着上世纪 80 年代的即是这款尼龙双肩背包。有趣的是,其他的手袋一般都会要求人体构成某种姿态,如手持在胸前,或者紧紧攥在手中(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新的人台),陈列双肩背包则只需简单地把人台转过来。这种对于常规的反叛在时尚演变史中也有其象征性。对比视觉上更出挑的手袋(比方说如同一本折叠杂志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手袋,或者 Martin Margiela 设计的像手套一样的包袋),Prada 的双肩背包本身就能制造一种惊诧感—— 观者会疑惑,为什么博物馆里陈列了这样一款似乎寻常的包袋。
1984年,「剪裁」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Lo Zaino」诞生的时间,或者说,1984 年的时尚。
不久前去世的设计师 Karl Lagerfeld 当时正担任法国时装屋 Chloé 的设计总监。受品牌创始人 Gaby Aghion 的影响,Chloé 喜欢按字母表来为每一个时装系列命名。1984 年的时装系列是以字母「C」开头的,观众们其实可以根据这一串「别称」来了解设计师 Lagerfeld 铺陈的全球文化探索之旅。
Lagerfeld 在这一年为 Chloé 设计了一个经典系列。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将这一系列和 Prada 进行比对,探寻两者的共通性。Chloé 1984 年春夏系列中,有一条名为「Ciseaux」的礼服裙,裙摆和肩部有剪刀图案的刺绣装饰。这一细节制造出了一种「剪刀将布料直接剪开」的视觉效果。在时装秀上,演绎裙装的模特手腕上还缠着针包,脖子上的项链则是顶针状。如此一来,原本属于幕后活动的生产过程变成了整个系列的主要属性,即将外在表现和内在过程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Chloé 1984 春夏系列中的「Ciseaux」礼服裙
意大利艺术史学家 Germano Celant 曾为首届佛罗伦萨时尚和艺术双年展(1996 年举行)写过一篇名为《剪裁即思索》(To Cut is to Think)的论文。「剪裁是服装制作的灵魂。它将面料和缝线转化成了贴合人体的某种画框,将制衣变成了一种创意表达形式,以及可以构建新想法的别样语言。」Celant 当年这样写道。
这样一来,我们不妨将 1984 年的时尚归纳成,它是紧密围绕生产和工艺而铺展的:Prada 将工业化的尼龙材质引入双肩包设计,也借此重新定义了奢华为何;Lagerfeld 则受传统高级定制工艺的吸引,甚至将它「还原」至表象。正如 Celant 所言:「剪裁即思索。」
尼龙牧场
配合「Prada 邀约」,Prada 也在品牌的各公众平台上线了名为「尼龙牧场」(Nylon Farm)的短片特辑,以戏谑幽默的口吻重新讲述关于这种材质的故事。对于人们当下的观赏习惯而言,这条「短片」或许有些长了(大约 6 分钟),但完整看下来,你会注意到诸如「控制」「非常规」这样的词汇在片中被反复提及。这不免让人产生联想,短片是在提醒我们去打破时尚体系的常规吗?
如果有幸参加过首届佛罗伦萨时尚和艺术双年展,你一定会对当年 Miuccia 和艺术家 Damien Hirst 的联袂印象深刻。巧合的是,他们在佛罗伦萨的展位上也创造了一片「牧场」(用真实的动物)。这是最早的时尚与艺术跨界合作的案例之一,双方都从对方的文化属性中获益。第一届双年展除了 Miuccia 和 Hirst 外,还有 Karl Lagerfeld & Tony Cragg、Jil Sander & Mario Merz、Azzedine Alaïa & Julian Schnabel 等。因此,当我看到「尼龙牧场」时,不由感慨历史似乎早在当年就已探察到了未来的走向。
点击观看 Prada 「尼龙牧场」短片
短片中,尼龙的生产过程被想象成在充满未来感的空旷空间中进行,由一对时髦的男女充当守护者。人物的每个动作都经过了精心编排。主角们身着 Prada 时装,佩戴着文章开头提到的身份铭牌。Prada 在网站解释,拍摄地点其实是品牌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Valvigna」工厂总部 —— 如此艺术化的场景在现实中确有其事 —— 这一点着实让人惊讶。
Valvigna 也是 Prada 的历史档案馆所在地。这里保存着 Prada 集团过往的服装、配饰、鞋履制品(包括 Prada、Miu Miu,以及鞋履品牌 Church's 的设计)。一些特别的艺术和短片项目成果,也收藏在其中。服饰类藏品约为四万八千件,文本性研究资料则有一万两千多件。
「尼龙牧场」短片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服装的生产过程,并通过两个角色的不同渴求创造区分。但或许这也是在讲述品牌的过往设计如何持续对当下产生着影响。又或许,Prada 是在提醒我们,尼龙作为一种「品牌遗产」,本身就伴随着强烈的设计记忆。
美与品位
通过不同元素的有机混合,Prada 的时装秀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美」和「品位」发起了挑战。Miuccia 本人对时尚的质疑,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反时尚」动力:通过改变服装的比例和颜色配比,将时尚变成某种讽刺。但 Miuccia 曾这样告诉时装记者 Alexander Fury:「我进入时尚行业,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可能会喜欢它,并且喜欢时尚这个想法其实远大于理论上的反感。」
Prada 为人熟知的「Ugly Chic」风格
我很喜欢她这段话。Miuccia 表现出的矛盾正是她设计过程中最有趣的地方。反时尚的确不难(并且很多时候,时尚充当了其他反感对象的替罪羊),但在 Miuccia 的言谈中,你能体会到她对于常规的拒绝,对于美的不信任,然而,这些构筑了她的成功。特别是 Prada 为人熟知的「Ugly Chic」风格 —— 借助某种剪裁上的尴尬,创造服装与人体间的新关系,以及通过不间断的引用,撤销日常物品的本义,为其注入新内涵。这是她美学理念的核心。而使用原本与奢华相去甚远的尼龙材质,也是如此。
1994 年,「异己的家政服务」演讲
整个「Prada 邀约」项目涉及了更多的名字:品牌的、建筑师的、尼龙的、手袋的,以及围绕设计周边口吻的。几位建筑师的手袋分别被命名为「Yooo」「Daln」「Yoke」和「La Borsa」。「La Borsa」的名字最为幽默(直接命名为「手袋」),将一款手袋的含义扩展到了一整个品类,又不至于沦入过度流行的「It Bag」概念陷阱。并且,「La Borsa」在意大利语中是一种更偏阴性的说法(不知道这是否是刻意为之)。同时,这个词在意语中也有与中产阶级相关的引用,这似乎和 Miuccia 一向喜欢挑战意大利中产阶级审美的创作习惯遥相呼应。
「Yoke」手袋于我而言则更私人化。这个词本意是指传统田间劳作时,农夫指挥牛群向一处使力,后来也指服装脖颈和肩部的布块(类似的设计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时就出现了)。但它对我来说,意义远不止于此。
从左至右:Prada The Yoke 手拿包,Prada 鞋、袜子、头箍及 The Envelope 服装防尘袋,Prada Daln 长款手袋,Prada La Borsa 手袋,Prada 连衣裙、鞋、袜子及头箍
1994 年,当 Prada 革新伸展台上的时装系列,或者准确地说,更娴熟地应用尼龙面料之时,Diller 来到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我的母校),做了一系列探讨女性建筑师角色的讲座,名为《Reconstructing Her Practice》。讲座既与女性主义有关,又不尽然。它更多是在讨论建筑领域体系的性别化,以及女性建筑师在主流视野中的缺失。因此,Diller 邀请的女性参与者,以及「Prada 邀约」项目本身,都为女性建筑师的处境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事实上,Diller 的演讲还以「Bad Press」为副标题,指代她当时进行中的,以熨烫衬衫为案例,讨论劳动密集型行为模式与效率和美学间关系的实验作品。
演讲时,Diller 率先承认,比起正在从事着城市规划等项目的同行,自己的项目实验似乎过于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说矫揉造作。但她的演说很快将讨论带入了更广泛的框架,特别是 Diller 本人对于人体和外界之间关系的兴趣,而这些讨论往往发生在真正触及建筑设计本身之前。例如,她特别提到「家庭主妇」这一群体扮演的角色:她们被普遍认为是最精通于衬衫熨烫的美式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因此,当白衬衫这样的日用品成为讨论的中心时,Diller 寻求通过与众不同的折叠方式,颠覆人们的习以为常,借以表达对于常规的抵抗。这样的「非常规」也不禁让我们再次联想到前文提到的「尼龙牧场」构想。
Prada The Yoke 手拿包
我好奇 Diller 在演讲中提及的「家政指南」(一份强调要先从衬衫胸口开始熨烫的法则),是否就是她此次为 Prada 设计「Yoke」手袋,以及一条模糊了防尘袋和服装边界的裙子时的出发点。但不管怎样,当年还是学生的我在演讲结束后又邀请了 Diller 细聊,彼时,我就确定她的讲说深刻地影响了我。
历史新宣言,与 Prada 基金会
Prada 对于文化的探讨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时装系列创作,更延伸到了更多艺术和建筑领域,如修建于米兰城郊和威尼斯的 Prada 基金会,以及近年在上海落成的荣宅项目。作为一个时装品牌,求新求变是 Prada 推出每一季新系列的本质驱动,但上述这般策展式的对话交流(甚至超出了艺术品本身),才是 Prada 真正的「新」之所在。每一场展览都更像是一场对话,而非只是一个单纯与时代相关的主题。过往一些精彩的项目包括瑞士艺术史学家 Harald Szeemann 在 1963 年策划的「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展览复刻版(由 Celant、Koolhaas 和德国雕塑家 Thomas Demand 重新构思),以及由 Celant 策划的「Post Zang Tumb Tuuum. Art Life Politics: Italia 1918–1943」展览(重塑了 20 世纪多场聚焦意大利艺术的重要展览的片段)。过往展览中出现的艺术单品在新的框架之下,与其他展品和当下产生了新的联系。而这种取样自回忆和复原的手法,也是推动新讨论诞生的主要手段。
Prada 也常在时装系列中参照过往的创作,通过新的造型手段,再次创造出不一样的风貌 ——这就像是兜兜转转时尚轮回,而「流行」自身似乎也被加上了意为引用的双引号。就这一点而言,服装和展览有很明显的区别吗?
由 Elizabeth Diller 设计的防尘袋「The Envelope」。Diller 利用 Prada 黑色尼龙材质的耐磨性和柔软性,对常见的服装防尘袋进行了改造:它不仅能在出行时保护服饰,也可作为雨衣穿着,并兼顾了女性的形体特征。图片承蒙品牌提供
Prada 的黑色尼龙连衣裙诞生于 1994 年,随即成为时尚史的经典。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收藏了这款设计。在 2012 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Schiaparelli and Prada: Impossible Conversations」展览中(由服装学院主策展人 Andrew Bolton 策展),Prada 被拿来与同样追求「非常规」的意大利设计师 Elsa Schiaparelli 进行比对。而在展出尼龙连衣裙的房间里,官方将焦点放在了裙身腰间的一条工业质感的,有着银色饰扣的腰带上 —— 这条「配饰」般的腰带早前并未出现在 T 台的造型中。而一旁的 Schiaparelli 有着类似的逻辑:外套的纽扣被刻意放大尺寸,如同珠宝一样。换言之,对于两位设计师而言,服装的实用性此时已经成为了某种装饰。
在其他探讨二战后意大利时尚产业崛起的展览中,Prada 的身影也从未缺席。如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The Glamour of Italian Fashion 1945-2014」展览(这个展览标题或许并不能恰当地总结 Prada 的美学观),或者几年前由学者 Maria Luisa Frisa 和《W》杂志主编 Stefano Tonchi 策划的「Italiana. L'Italia vista dalla moda 1971-2001」展览(从全球化的角度论证意大利时尚的独特和重要性)。
Prada Daln 长款手袋、头箍
因此,Prada 的黑色尼龙连衣裙不仅在品牌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 20 世纪后期意大利时尚产业和服装工业生产的重要象征。如今,通过「Prada 邀约」这样的项目,品牌邀请文化背景各异的设计师重新演绎尼龙材质,也意在打破过往以意大利为中心的种种叙述和讨论,而参与的建筑师们为这样一种材质融入了更多解读传统的可能性。
意大利制造
「生产与产品」是理解意大利时尚产业的关键词。我们在商标上看到的「意大利制造」(Made in Italy),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强调。「Prada 邀约」项目也是如此,更把对「有责任心的设计」的考量重新带回了设计和生产过程。这就好比三位女建筑师在绘制草图阶段,就已经构想好了人们在使用这些包袋时,将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Prada La Borsa 手袋、连衣裙及头箍
设计师在创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无需赘言。但我们也要留意到,设计是需要被人实际应用的,而非仅供画廊或博物馆展出。在这一语境下,创作者们强调的是「产品」,而非单纯「物件」。谈到尼龙双肩背包,就不得不触及「产品」的概念。在 Frisa 和 Tonchi 的展览中,两人就曾在展品铭牌上强调尼龙连衣裙的材质与「Lo Zaino」背包的关联。而这样一种叙事也证明了产品设计是怎样启迪着时尚的创新,以及时尚是如何从工业传统中诞生的。
在博物馆氛围中,「产品」一词常因其与商业世界的联系而被禁止使用。但对设计者而言,例如 Boeri,她创作的那些家具产品,正是由于出色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而广受称赞。这或许也是「Prada 邀约」的构成点之一。设计者肯定不希望这些手袋脱离城市语境:它们需要物尽其用。
发声
在接受采访时,三位建筑师也就跨领域合作,女性为女性创作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Elizabeth Diller 出生于 1954 年,上世纪 60 年代从波兰移居纽约,是 Diller Scofidio+Renfro 设计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在接受「Prada 邀约」时,Diller 认为,建筑师「不只是解决问题,也要制造问题」,而这作为一种设计理念,贯穿了她的职业生涯。摄影:Ungano+Agriodimas
Diller:「我们希望每一件设计都像我们过去的项目那样,有不止一种目的。这个过程并不仅是为了探寻实用性的另一种形式,它更像是寻找某种双关语,来让过往的体系有所觉醒。我们的设计始于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件,稍加改变,调整其含义和价值。当然,除了这样略带讽刺的出其不意感,设计的实穿性和优雅程度也至关重要。
「黑色尼龙是种非常有趣的材质,特别是它的高度实用性。在 Prada 的世界里,这种材质被应用在两个各自独立的领域 —— 服装、箱包。这也是我们本次设计的另一个切入口。人们理解服装和箱包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店铺陈列它们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没有哪种方法能打破两个产品类别的界限,将它们合二为一呢?
「作为建筑师,我们当然知道怎样设计高楼或者进行城市规划,但设计与人体密不可分,用来穿戴的产品(对我们而言)确实是新鲜事。好在这个项目允许我们自行发挥,基于我们的个人喜好来做表达。这也和 Prada 的精神一脉相承,即后者同样游走在艺术和建筑的交汇处。」
今年 95 岁高龄的意大利建筑师 Cini Boeri 在建筑设计和家具设计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她为「Prada 邀约」创作的手袋「La Borse」有多个可拆卸组件,每个组件都是可拓展和可调节的,这种功能性,无疑是其「形象应源自功能」的又一深刻实践。摄影:Delfino Sisto Legnani and Marco Cappellett
Boeri:「在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关心的是产品的实用性。这次我为 Prada 设计手袋,与我平时从事的其他设计工作并没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我重新演绎了以往的设计经验,是把工业和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带入了时尚领域。
「不管设计什么,这种对可调节、可修正的设计思维的追求,存在于各个领域。这几款包袋的形貌会根据每位使用者的生活习惯而逐渐改变,而这也是我们想要实现的另一方面。」
妹岛和世:「时尚和建筑的一个巨大差别是,彼此的工作速率和生产周期截然不同。但由想法到实现的创作过程却是一样的。
「尼龙是种漂亮的材质,它的重量和坚韧性造就了某种美妙的平衡感。对于我的设计来说,怎样给尼龙面料充气,让它膨胀起来是个有趣的挑战。我也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设计其他款式的尼龙制品,或许成衣也说不定。」
妹岛和世在担当 SANAA 设计工作室主持设计师期间,充分体现了她的国际感和民族性,她注重建筑与其周围空间的互动,而她也将这种「互动感」充分注入了本次「Prada 邀约」的合作成品,「背上这款手袋,实际上是在与朋友建立某种联系,创造自我个性」。摄影:Takashi Homma
就我个人而言,为了理解时尚,我做过的最好的决定便是主修建筑。同时,这也让我为自己的设计图纸进行辩护成了一种常态。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一众学者解释:为何这个项目能建成?为什么它能发挥更多功用?为什么项目是合乎道德的?之所以我当年迫切地希望能和 Diller 交流,也是出于这一理由:她的讲座并不是单一主题的,而是某种关乎建筑和时尚,值得人们探讨的社会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Prada 和它的「邀约者」,自然回答得相当清楚。
如果说时尚关乎幻想,那么一款新的手袋便允许我们构想它的使用者画像,或者它将承装什么。而手袋也因此构建出了一个可以无限演变和遐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约束。一款貌似「寻常」的产品,蕴藏了参与其中的伟大女性的经验与学识 —— 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见微知著。对于 Prada 来说,尼龙双肩背包注定会因为这样的项目成为品牌最畅销的产品之一,但由此而来的文化属性也将持续积累。建筑师们挑战着尼龙手袋常规的范式,但无论怎样实验,它携带的记忆却未曾褪色,它的经典地位也将再度得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