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门后学传承谱系及其特点

传承国学 弘扬朱子 不忘初心 一路相随 摘    要: 王阳明从34岁开始授徒讲学, 直到57岁去世

传承国学 弘扬朱子 不忘初心 一路相随

摘    要:

王阳明从34岁开始授徒讲学, 直到57岁去世, 先后从事教育讲学活动达23年之久。20多年来, 阳明四处游说, 大倡心学, 所到之处, 讲学不辍, 四方学子翕然追从, 并以师说鼓动天下。阳明殁后, 以其亲传弟子为核心, 逐渐形成八大王门后学传承谱系。其中尤需注重的是王阳明谪居贵州, 龙场悟道, 使举世闻名的心学诞生于贵州, 同时, 他创办龙冈书院, 主讲贵阳文明书院, 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 培养了一大批黔中弟子。王阳明离黔后, 王门的黔籍和外籍弟子在黔中南北分化, 继续弘扬师说, 大振阳明心学, 讲学之风, 盛极一时, 使阳明心学遍播全省, 贵州人文蔚成大观。继王阳明于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后, 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中也有许多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建书院、讲心学。王阳明谪黔成就了黔中人文的大事因缘, 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心学弟子, 再通过其亲传弟子、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四传弟子等的大力宏传、发展, 至晚明时期遂形成特点鲜明的黔中王门系统。

作者简介:王路平, 男, 汉族, 湖南湘潭人,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黔学研究院副院长、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等;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贵州省宗教学会副会长、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副会长, 贵州省夜郎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副会长等。;

王阳明从34 岁开始授徒讲学, 直到57 岁去世, 先后从事教育讲学活动达23 年之久。按照《阳明年谱》等史料记载, 阳明聚徒讲学大致分为五个重要时期: 一是弘治十八年至正德二年在京师与湛甘泉等人授徒讲学时期; 二是正德三年至五年在龙场、贵阳授徒讲学时期; 三是正德六年在安徽滁州授徒讲学时期; 四是正德十三年前后在江西授徒讲学时期; 五是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六年在越授徒讲学时期。[1]P259多年来, 阳明四处游说, 大倡心学, 所到之处, 讲学不辍, 四方学子翕然追从, 并以师说鼓动天下。阳明殁后, 以其亲传弟子为核心, 逐渐形成八大王门后学传承谱系。

所谓王门后学, 又称阳明后学, 即是兴起于明代中叶后以王阳明为宗师、以王学为志向的一群读书人, 他们人数众多, 人才辈出, 在明武宗年间出现直到明末百余年间, 一直传承不断, 遍及域中, 流派纷呈, 风靡一时, 包括了《明儒学案》所称的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止修、泰州王门, 以及《明儒学案》未提及的黔中王门等分支流派, 这些王门后学分布在北直 ( 河北) 、南直 ( 江苏、安徽) 、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山东、河南、陕西、贵州等明朝大部分行政区域, 这样就出现了阳明弟子遍天下的局面。各地区的王门弟子, 追随阳明教育行谊, 继承斯绪, 纷纷建书院、立学社、兴祠堂、刻语录, 聚众讲学, 听者动輒百人, 多则数百人、上千人。如江右王门欧阳德、聂豹及浙中王门程文德与南中王门徐阶等, 在京师灵济宫讲学, 与会者“云集至千人”[2]P618年来所未有。今主要依据黄宗羲《明儒学案》、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钱明《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诸焕灿《王阳明弟子考录》及相关文献, 将王门后学人物分类为八大系统胪列如下。

一、浙中王门

浙江为王阳明家乡, 在王阳明生前已形成阳明讲学的中心, 故其后学人物众多, 极一时之盛。其中阳明的两大高弟王龙溪和钱德洪被时人称为阳明门下的“教授师”, 二人周游四方, 倡导讲会, 使阳明心学在浙江和东南地区得到快速扩展, 而王龙溪对良知学的独特诠释以及其对圣学工夫论的看法, 与泰州王门又有异曲同工之趣, 两者相互激扬, 所鼓动的讲学风潮更是晚明学术文化界的重大事件。

( 一) 浙中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范瓘, 字廷润, 号栗斋, 山阴人 ( 今绍兴, 春秋时为越国都, 故简称越秦置山阴县, 唐并置会稽, 山阴两县, 宋明清为绍兴府治) , 卒业于阳明。

孙应奎, 字文卿, 号蒙泉, 余姚人, 嘉靖八年 ( 1529) 进士, 历官右副都御史, 以阳明《传习录》为规范。

孙升 ( 1501 ~ 1560) , 字志高, 号季泉, 余姚人, 嘉靖十年 ( 1535) 榜眼, 官南京礼部尚书, 谥文烙。

闻人铨, 字邦正, 号兆江, 阳明表弟, 与钱绪山定阳明《文录》, 刻之行世。

赵锦 ( 1516 ~ 1592) , 字元朴, 号麟阳, 余姚人, 嘉靖二十三年 ( 1544) 进士, 授江阴知县, 征授南京御史。嘉靖三十年 ( 1551) 以监察御史巡按贵州, 寻入为大理卿, 历工部左、右待郎。万历二年 ( 1574) 迁南京都御史, 改刑部尚书。后累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谥端肃。学宗阳明, 阳明从祀孔庙, 锦有力焉, 又建阳明祠于龙场龙冈书院中。

黄骥, 字德良, 阳明弟子。

黄文焕, 号吴南, 开州学正, 阳明使其子受业。

徐爱 ( 1487 ~ 1517) , 字曰仁, 号横山, 余姚马堰人, 阳明妹婿, 及门最早, 阳明之弟子未之或先者也, 明正德二年 ( 1507) 阳明出狱而归越即北面称弟子, 次年中进士。官南京工部郎中, 卒年仅31 岁。阳明于弘治十八年 ( 1505) 在京师, 与湛甘泉定交, 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门人始进, 然史志未见录入及门者姓名, 阳明弟子及门最早者自徐爱始。

蔡宗兖, 字希渊, 号我斋, 山阴白洋人, 历官江西南康府学教授兼白鹿洞书院山长、南京国子监助教、四川督学佥事。为阳明最早之三弟子之一, 与徐爱、朱节师事阳明于四明山中。

朱节, 字守中, 号白浦, 山阴白洋人, 官御史, 巡按山东, 阳明早期三弟子之一。

钱德洪 ( 1496 ~ 1574) , 字洪浦, 号绪山, 余姚人, 嘉靖十一年 ( 1532) 进士, 官刑部员外郎, 引郡中范引年 ( 字兆期, 号半野) 、管州 ( 字子行, 号石屏) 、郑寅、柴凤 ( 字后愚) 、徐珊、吴仁等人师事阳明。另其弟钱德仲实, 其侄钱大经、钱应元、钱应扬 ( 字俊民, 广东巡按) 等皆在钱德洪影响下师事阳明。

王畿 ( 1498 ~ 1583) , 字汝中, 号龙溪, 山阴人, 官南京兵部武选郎中, 为王门左派之近禅者。为弘扬心学到处奔走, 纵横四海, 时间长和地域广是龙溪讲学的两大特点: “先生林下四十余年, 无日不讲学, 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 皆有讲舍, 莫不以先生为宗盟。”[3]P238

季本 ( 1485 ~ 1563) , 字明德, 号彭山, 越之会稽 ( 今浙江绍兴) 人, 官南京礼部郎中、长沙知府。

黄绾 ( 1480 ~ 1554) , 字叔贤, 又字宗贤, 号久庵, 又号石龙, 台州黄岩人, 官礼部尚书, 兼翰林院学士。

董沄 ( 1457 ~ 1533) , 字复宗, 号萝石, 晚号从吾道人, 海盐人, 68 岁始师从阳明, 布衣终生。其子董穀, 字石甫, 历知安义、汉阳二县, 与大吏不合而归, 亦少游阳明之门。

陆澄, 字原静, 又字清伯, 湖州归安人, 官刑部主事。

顾应祥 ( 1483 ~ 1565) , 字惟贤, 号箬溪, 湖州长兴人, 官刑部尚书。

黄宗明, 字诚甫, 号致斋, 宁波鄞县人, 官兵部右侍郎、福建参政。

张元冲 ( 1502 ~ 1563) , 字叔谦, 号浮峰, 山阴人, 官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程粹, 字养之, 金华永康人, 讲学以终, 人称方峰先生。

程文德 ( 1497 ~ 1559) , 字舜敷, 号松溪, 金华永康人, 官礼部侍郎, 吏部侍郎, 兼翰林院学士, 掌詹事府事, 谥文恭。

胡瀚 ( 1381 ~ ?) , 字川甫, 号今山, 余姚人, 官崇明教谕, 18 岁即从阳明游。

王玑 ( 1490 ~ 1556) , 字在叔, 号在庵, 后更号六阳山人, 浙江西安 ( 今衢州) 人, 阳明弟子。历官兵科给事中, 山东按察佥事、江西布政使参议, 官至右佥督御史, 巡抚淮阳。

应典, 字天彝, 号石门, 金华永康人, 官兵部职方司主事, 仕至尚宝司丞, 阳明弟子, 在永康建成五峰书院, 大讲王学。

卢可久, 字德卿, 号一松, 永康人, 阳明弟子, 室人早丧, 鳏居四十年, 讲学郡中五峰书院。

徐珊, 本姓史, 号汝佩, 又号三溪, 余姚人, 正德十六年师事阳明。嘉靖元年举人, 二十年官湖广辰州府同知, 建虎溪精舍。

周莹, 字德纯, 号宝峰, 永康人, 阳明弟子, 讲学五峰书院。

萧鸣凤, 字子雍, 山阴人, 官广东学政。

周积, 字以善, 号二峰, 衢州江山人, 阳明弟子。

黄宗明 ( ? ~ 1536) , 字诚甫, 号政斋, 鄞县人, 官礼部左侍郎。

黄嘉爱, 字懋仁, 号鹤溪, 官至钦州守。

黄元釜, 号丁山。

黄夔, 字子韶, 号后川。

此外, 据诸焕灿先生考证, 周于德, 王正心 ( 阳明侄) 、王正恩 ( 阳明侄) 、王克彰、杨珂 ( 字汝鸣, 号秘图) 、严中、魏庄渠、姜应齐、邹大绩 ( 字有成) 、俞大本、黄文焕 ( 号吴南) 、黄眴、黄嘉爱 ( 字茂仁, 号鹤溪) 、徐成之、夏淳 ( 字唯初, 号复吾) 、胡希周 ( 字文卿、号二川) 、卢义之、诸石川 ( 字克彰, 号石川, 阳明妻族叔) 、诸用文 ( 阳明妻弟) 、诸用明 ( 阳明妻弟) 、诸守忠、诸升 ( 字伯生) 、诸阶阳、诸偁 ( 字阳伯, 阳明妻侄) 诸训、谷钟秀、叶鸣 ( 字允叙) 、闻人言 ( 字邦允, 阳明表弟) 、闻人訚 ( 字邦英, 阳明表弟) 等人皆为余姚籍人, 为阳明故乡弟子。阳明浙籍弟子还有方九叙 ( 字禹绩, 钱塘人, 官承天知府) 、赵渊 ( 绍兴人) 、沈学 ( 山阴人) 、钱楩 ( 绍兴人) 、周以善 ( 江山人) 、吴达 ( 海宁人) 、王洙 ( 字一江, 临海人) 等人。[4]

( 二) 浙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万表 ( 1498 ~ 1556) , 字民望, 号鹿园, 晚号九沙山人, 宁波卫人, 官广西副总兵左军都督、漕运总兵佥书、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其学多得之于王龙溪、罗念庵、钱绪山、唐荆川, 而究竟于禅学。其论格物, 最得阳明心学真谛。

徐用检 ( 1528 ~ 1611) , 字克贤, 号鲁源, 金华兰溪人, 官太常寺卿, 曾游学赵贞吉, 为钱德洪弟子。

王宗沐 ( 1523 ~ 1591) , 字新甫, 号敬所, 又号撄宁, 临海人, 官工部、刑部侍郎, 曾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 交叉而为江右王门。

徐渭 ( 1521 ~ 1593) , 初字文清, 改字文长, 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 山阴人, 季本门人, 曾游学王龙溪之门, 以诗文字画妙绝一时。曾随父入黔, 占藉龙里, 后归山阴。

张元汴 ( 1538 ~ 1588) , 字子荩, 号阳和, 山阴人, 官翰林院侍读、礼部右侍郎, 赠礼部尚书, 谥文节。从王龙溪学, 得其绪论, 虽谈阳明之学, 而究竟不出朱学。

周汝登 ( 1547 ~1629) , 字继元, 号海门, 绍兴嵊县人, 官南京尚宝司卿, 师事王龙溪、罗近溪, 为龙溪之学在浙中有力传人, 《明儒学案》将周汝登及其弟子陶望龄、刘塙归入泰州一脉, 于史实有悖。

应兼, 字抑之, 号古麓, 永康人, 应典之侄, 师事应典。

吕成章, 字达夫, 号五松, 永康人, 师事应典。

杜维熙, 字子光, 号见山, 金华东阳人, 师事卢可久。

( 三) 浙中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陶望龄 ( 1562 ~ 1609) , 字周望, 号石篑, 会稽人, 官太子中允右谕德, 兼侍讲、国子监祭酒, 学于周海门, 谥文简。

陶奭龄 ( 约1565 ~ 1639) , 字君奭, 号石梁, 会稽人, 陶望龄之弟, 师事周海门。

刘塙, 字静主, 号冲倩, 会稽人, 周海门、许敬庵、杨复所讲学于南都, 往与学焉。为海门弟子。虽瓣香海门, 而心学名家者, 邹南皋、李储山、曹真予、焦弱侯、赵侪鹤、孟连洙、丁敬与等, 无不参请。由诸生而入太学, 七试场屋, 不售而卒。

陈正道, 字直之, 号诚源, 东阳人, 师事杜维熙。

陈时芳, 字仲新, 号春洲, 东阳人, 师事杜维熙。

周汝登在嵊县讲学, 其弟子有王三台、袁祖干、袁祖宪、吴掁尹、吴钰、吴应芳、丁彦伯、丁美祖、尹志赓、吴应雷诸人, 他们皆为浙中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 四) 浙中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陈其葱, 字生南, 号苹斋, 东阳人, 师事陈时芳。

陈国是, 陈其葱之弟, 陈时芳门人。其在东阳讲学, 有门人数十人。

二、泰州王门

由王阳明的著名弟子王艮开创的泰州王门, 本着阳明“人人皆有良知”的思想, 非常注重平民教育, 举凡田夫、陶匠、樵夫、商贾无不传授, 由之使阳明心学迅速地广为流传而“风行天下”。泰州王门的主要成员以其鲜明的人格风范与强烈的狂侠精神, 成为晚明士人群体中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王艮逝世后约30 年, 王世贞所撰《弇州史料后集》首次把王艮之学用他所处的地域“泰州”命名, 百年后, 明末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遂把王艮及其所传之学, 主要依据思想倾向而非地域分布列之为“泰州学案”五卷。因而王艮的弟子从籍贯来看, 除来自泰州及东台各盐场的学者外, 还有来自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福建、辽宁等省的学者, 这说明外省前来求学的学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回原籍开门授徒, 这又为泰州王门传播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根据袁承业的《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5]P195 - P197, 将泰州王门后学分列为六代。

( 一) 泰州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王艮 ( 1483 ~ 1540) , 原名银, 阳明易名为艮, 字汝止, 号心斋, 南直隶泰州之安丰场 ( 今江苏东台) 人, 盐工出身, 阳明得意门生, 以“淮南格物” ( 因其家居淮河以南的泰州) 论名世。王艮共有五传弟子共480 余人, 上自师保、公卿, 中及疆吏、司道、牧令, 下逮士、庶、樵、陶、农、吏, 几无辈无之, 遍及大江南北, 仅江苏就有100 余人。与王阳明一样, 王艮亦可谓门徒遍天下, 正如其再传弟子颜钧所言: “受心师大成之旨者亦多, 但未记录姓名有几千百众也。”[6]卷三

周蕙, 字廷芳, 泰州人, 人称小泉先生, 阳明弟子。

( 二) 泰州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王衣 ( 1507 ~ 1562) , 字宗乾, 号东堧, 王艮长子, 受教于江右王门魏良政。

王襞 ( 1511 ~ 1587) , 字宗顺, 号东崖, 晚年别号天南逸叟, 王艮仲子, 师事浙中王门王龙溪、钱绪山。

王禔 ( 1519 ~ 1587) , 字宗饬, 号东隅, 王艮第三子, 师事王龙溪。

李珠, 字明祥, 号天泉, 祖籍江西, 后迁居泰州, 少充州府杂役, 王艮之徒。

董高, 字希登, 安徽婺源人, 出笼贫民, 王艮之徒。

朱恕, 字光信, 泰州偃场人, 樵薪养母, 曾常至王心斋讲堂阶下听学。

徐樾 ( ? ~ 1552) , 字子直, 号波石, 江西贵溪人, 官云南布政使, 先师事阳明, 后卒业心斋之门 ( 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二) 。

王栋 ( 1503 ~ 1581) , 字隆吉, 号一庵, 泰州人, 为王心斋族弟, 师事心斋, 官南丰教谕。

林春 ( 1498 ~ 1541) , 字子仁, 号东城, 泰州人, 师事王心斋, 官户部、礼部、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 三) 泰州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颜钧 ( 1504 ~ 1596) , 字子和, 号山农, 又号耕樵, 后因避万历帝讳, 更名铎, 江西吉安永新县人, 徐波石、王心斋之徒, 年93 岁卒。

韩贞 ( 1509 ~ 1585, 一说1516 ~ 1585) , 字以中, 号乐吾, 兴化人, 以陶瓦为业, 慕朱恕而从之学, 后乃卒业于王东崖。

赵贞吉 ( 1508 ~ 1576) , 字孟静, 号大洲, 蜀之内江人, 嘉靖十四年 ( 1535) 进士,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谥文肃, 徐波石之徒。曾怒斥权相严嵩, 而被贬官任广西荔波 ( 今贵州荔波) 典史, 晚年究心佛学。

耿定向 ( 1524 ~ 1596) , 字在伦, 又字端芝, 号天台, 又号楚侗, 楚之黄安 ( 今湖北麻城、红安一带) 人, 官至户部尚书, 谥恭简, 私淑王心斋, 曾问学王东崖, 深受其影响。

李贽 ( 1527 ~ 1602) , 号卓吾, 又号宏甫, 别号温陵居士、思斋居士, 福建泉州晋江人。原姓林, 名载贽, 嘉靖三十一年 ( 1552) 中举后改姓李, 后为避隆庆帝讳取名贽。祖籍河南, 26 岁中举, 历官河南共城 ( 今辉县) 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 晚居湖北麻城 ( 今黄安) 龙湖芝佛院讲学, 万历三十年在通州遭逮捕, 在狱中以剃刀自刎而死。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 并数次问学于王艮的再传弟子罗汝芳, 其思想大致导源于泰州王门。

( 四) 泰州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罗汝芳 ( 1515 ~ 1588) , 字惟德, 号近溪, 江西南城人, 官至云南参政, 颜山农之徒。

梁汝元 ( 1517 ~ 1579) , 字柱乾, 号夫山, 其后改名为何心隐, 江西吉州永丰人, 从学于颜山农, 死于湖北武昌狱中。

邓豁渠, 初名鹤, 号太湖, 蜀之内江人, 赵大洲弟子。

管志道 ( 1536 ~ 1608) , 字登之, 号东溟, 苏之太仓人, 历官南京兵部主事、刑部主事、广东佥事, 受业于耿天台。

何祥, 号克斋, 四川内江人, 官至郎中, 初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 后卒业赵大洲。

祝世禄 ( 1540 ~ 1611) , 字延之, 号无功, 江西鄱阳人,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官至给事中, 学于耿天台。

邹德涵, 江右王门大师邹守益之孙, 受学于耿天台。

袁宏道 ( 1568 ~ 1610) , 字中郎, 号石公, 又号六休, 官至礼部郎中; 其兄袁宗道 ( 1560 ~ 1600) , 字伯修, 号石浦, 官至右庶子; 其弟袁中道 ( 1570 ~1623) , 字小修, 晚号凫隐居士。因兄弟三人均为湖北公安人, 故在晚明文学思想史上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曾学于李贽, 兄弟皆受影响。

( 五) 泰州王门后学第五代弟子

方与时, 字湛一, 黄陂人, 从唐荆山游, 得遇王龙溪、罗念庵, 何心隐之徒。

程学颜, 字二蒲, 号后台, 湖北孝感人, 官至太仆寺丞。何心隐之徒, 其弟程学博将何心隐与程学颜合墓葬之。

钱同文, 字怀苏, 福之兴化人, 历官祁门知县、刑部主事, 累官至郡守。与何心隐友善, 并师事之。

耿定理 ( 1534 ~ 1577) , 字子庸, 号楚倥, 耿天台之仲弟, 终生为处士, 其始师事方湛一, 最终得邓豁渠、何心隐之旨。小弟耿定力 ( 1541 ~ ? 1571年进士) , 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杨起元 ( 1547 ~ 1599) , 字贞复, 号复所, 广东归善 ( 今惠阳) 人, 官至礼部侍郎, 罗近溪之徒。

焦竑 ( 1540 ~ 1620) , 字弱侯, 号澹园, 又号漪园, 江苏江宁人, 官南京司业, 师事耿天台、罗近溪, 谥文端。

潘士藻 ( 1537 ~ 1600) , 字去华, 号雪松, 南直隶徽州 ( 治今安徽歙县) 婺源 ( 今属江西) 人, 历官监察御史、南京吏部主事、尚宝司丞、少卿, 学于耿天台、李卓吾, 又学于罗近溪。

汤显祖 ( 1550 ~ 1616) 字义仍, 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等, 晚号黄翁, 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 ( 1583) 进士, 先后历官南京太常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徐闻典史、遂昌县令, 后弃官家居而卒。罗近溪之徒, 13 岁即从近溪游, 后倾心于戏曲, 以《牡丹亭》名世。

( 六) 泰州王门后学第六代弟子

夏廷美, 繁昌田夫也, 先师事耿天台, 后卒业焦弱侯。

方学渐, 字达卿, 号本庵, 桐城人, 先后受学于张甑山、耿楚倥。

王元鼎 ( 1576 ~ ?) , 字调元, 一字去赝, 号禹卿, 王艮曾孙、王衣之孙, 20 岁补博士弟子员, 旋以祁门 ( 今属安徽) 陈履祥为师。陈履祥师从罗汝芳, 罗汝芳师从颜均, 颜均师从徐樾, 徐樾师从王艮, 故王元鼎属泰州王门后学第六代。

三、江右王门

江右 ( 江西) 是王阳明长期做官和讲学的地方, 故弟子众多, 人材辈出, 阳明一生精神, 俱在江右, 其代表人物邹守益、罗洪先、聂豹等人恪守师说, 以王学正统派自居, 被后人视为王学的右派。王龙溪云: “阳明夫子生平德业着于江右最盛, 讲学之风亦莫盛于江右。”[7]P95故江右是把王学推向鼎盛的重要区域。

( 一) 江右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邹守益 ( 1491 ~ 1562) , 字谦之, 号东廓, 江西安福人, 官南京国子监祭酒, 赠礼部侍郎, 谥文庄。子孙承家学, 皆归宗阳明“致良知”学。子: 邹善 ( 1521 ~ 1600) , 字继甫, 号颖泉, 官太常侍卿; 学于其父邹守益, 为江右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孙:①邹德涵 ( 1538 ~ 1581, 一说1526 ~ 1581) , 字汝海, 号聚所, 官刑部主事、河南佥事, 受学其父邹善, 又受学于泰州王门耿天台, 为江右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②邹德溥, 字汝光, 号泗山, 官至太子洗马, 学于其父邹善, 为江右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③邹德泳, 号泸水, 官云南御史, 学于其父邹善, 为江右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欧阳德 ( 1496 ~ 1554) , 字崇一, 号南野, 江西泰和人, 官礼部尚书, 谥文庄。

聂豹 ( 1487 ~ 1563) , 字文蔚, 号双江, 晚年又号白水老农, 东皋居士, 江西永丰人, 官兵部尚书, 谥贞襄, 44 岁, 时阳明殁后十余年, 乃自设灵位, 拜阳明为师, 卒年77 岁。

罗洪先 ( 1504 ~ 1564) , 字达夫, 号念庵, 吉水人, 官翰林院修撰、左春坊左赞善, 赠光禄少卿, 谥文恭, 为阳明私淑弟子。

刘文敏 ( 1490 ~ 1572) , 字宜充, 号两峰, 吉安安福人。徐华亭为学使, 以贡士征之, 不起, 终生为处士, 83 岁卒。

刘邦釆, 字君亮, 号师泉, 吉安安福人, 刘文敏从弟, 官嘉兴府同知。

刘阳, 字一舒, 号三五, 安福人, 官福建道御史。

刘秉监, 又名刘秉鉴 ( 详见本文第八节) , 字遵教, 号印山, 江西安福人, 正德三年 ( 1508) 进士, 历刑部主事、署员外郎、河南佥事、大名兵备副使, 谪判潮州。初学于甘泉, 而尤笃志于阳明。

王钊, 字子懋, 号柳川, 安成人。始受学刘梅源、邹东廓, 既学于阳明。

刘晓, 字伯光, 号梅源, 安福人, 官新宁县令。见阳明于南京, 遂禀受学。归集同志为“惜阴会”。

刘魁 ( 1488 ~ 1552) , 字焕吾, 号睛川, 泰和人, 官工部员外郎。受学阳明, 卒业东廓。

黄弘纲 ( 1492 ~ 1561) , 字正之, 号洛村, 雩都 ( 今江西于都县) 人, 官刑部主事。

何廷仁 ( 1486 ~ 1551) , 字性之, 号善山, 雩都人, 官南京工部主事。

袁庆麟, 雩都人, 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于正德十三年 ( 1518) 初到雩都, 后跋则由之执笔, 谓先从学于朱子之训, 后闻阳明讲学于赣州虔台 ( 今吉安) , 受教三月, 方归于阳明门下。

何春, 字元之, 雩都人, 曾任霍山知县, 阳明虔台讲学门人。

何迁 ( 1501 ~ 1574) , 字益之, 号吉阳, 德安人, 官刑部侍郎, 阳明弟子。

管登, 字宏升, 雩都人, 曾任岳州同知, 阳明虔台讲学门人。

陈九川 ( 1494 ~ 1562) , 字惟濬, 号明水, 临川人, 官礼部郎中。

魏良弼 ( 1492 ~ 1575) , 字师说, 号水洲, 南昌新建人, 官太常少卿。兄弟四人皆于阳明巡抚江西时受学。大弟魏良政, 字师伊, 乡试第一, 为解元。二弟魏良器, 字师颜, 号药湖, 为处士。小弟魏良贵, 字师孟, 官右副都御史。

梁廉, 字定斋, 江西庐陵 ( 今吉安) 人, 官湖南辰州府通判, 阳明弟子。

周禄, 字以道, 号罗山, 庐陵人, 受学阳明, 历官青阳训导、黄冈教谕, 回乡后与同志订西原惜阴会。

舒芬 ( 1484 ~ 1527) , 字国裳, 号梓溪, 进贤人, 正德十二年 ( 1517) 状元, 官翰林院修撰, 谥文节。

曾忭 ( 1498 ~ 1568) , 字汝城, 泰和人, 嘉靖五年进士, 官光泽知县, 受业于阳明。

另江右门后学第一代还有李遂 ( 辽邦良, 丰城人, 官兵部尚书) 、李逢 ( 字邦吉, 丰城人, 李逢弟, 官德安知府) 、李遥 ( 丰城人, 官给事中) 、周汝员 ( 吉水人) 、周贤宣 ( 万安人) 、吴文惠 ( 万安人) 、吴悌 ( ? ~ 1568, 字思诚, 号疏山, 金溪人, 官刑部侍郎, 谥文庄) 、王大用 ( 江西人) 、王时柯 ( 字敷英, 万安人) 、王学贤 ( 安福人) 、王臣 ( 南昌人, 官广参政) 、王銮 ( 大余人) 、王舜韶 ( 万安人) 、陈介 ( 抚州人) 、朱衡 ( 字士南, 万安人, 官工部尚书) 、何拙先 ( 雩都人) 、吕怀 ( 1492 ~ ?, 字汝德, 号中石, 永丰人, 官南京太仆少卿) 、唐尧臣 ( 南昌人) 、萧廩 ( 字可发, 万安人, 官兵部左侍郎) 、尹一仁 ( 字任之, 安福人, 官归德知府) 、黄直 ( 字以方, 金溪人) 、郭持平 ( 万安人) 、夏良胜 ( 字於中, 南城人, 官吏部考功员外) 、胡经 ( 号前冈, 庐陵人) 、万廷言 ( 字以忠, 号思默, 南昌东溪人, 官提学佥事) 、万潮 ( 字汝信, 进贤人, 官右副御史) 、刘中虚 ( 万安人) 、刘道 ( 万安人) 、欧阳瑜 ( 字汝重, 泰和人, 官四川参议) 、欧阳塾 ( 泰和人, 官工部侍郎) 等人。

( 二) 江右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王时槐 ( 1522 ~ 1605) , 字子植, 号塘南, 江西吉安安福人, 弱冠师事同邑刘两峰, 官至太常卿。万历十九年 ( 1591) 起为贵州参政, 时塘南已有70岁高龄, 故未赴任。卒年84 岁, 为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

邓以赞 ( 1542 ~ 1599) , 字汝德, 号定宇, 南昌新建人, 官至吏部右侍郎, 谥文洁。曾私淑浙中王门王龙溪、张阳和。

陈嘉谟 ( 1521 ~ 1603) , 字世显, 号蒙山, 庐陵人, 官至湖广参政, 刘两峰之徒, 引王塘南、邹光祖、敖宗濂、王时松、刘尔松共学于两峰之门。

刘元卿 ( 1544 ~ 1609, 一说1544 ~ 1621) , 字调父, 号泸潇, 又号旋宇, 吉安安福人, 举乡不仕, 征为礼部主事, 刘三五之徒, 又游学于泰州王门耿天台、浙中王门徐鲁源。

万廷言, 字以忠, 号思默, 南昌东溪人。历官礼部即官, 出为提学佥事, 罗念庵之徒。

胡直 ( 1517 ~ 1585) , 字正甫, 又字宜举, 号庐山, 又号补庵, 吉安泰和人, 嘉靖三十五年 ( 1556) 进士, 历官胡广佥事、四川参议、四川提学副使、湖广督学、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始从欧阳文庄问学, 复从学于罗文恭, 为其徒。胡直之父胡天凤 ( 1495 ~ 1533) , 亦从何廷仁、黄弘纲问学。

宋仪望, 字望之, 吉安永丰人, 官太仆大理卿, 巡抚南直隶佥都御史, 聂贞襄之徒。

邓元锡 ( 1528 ~ 1593) , 字汝极, 号潛谷, 江西南城人, 先从学于罗近溪, 后为邹东廓、刘三五之徒, 官至翰林院待诏。

章潢, 字本清, 南昌人, 征为顺天儒学训导。罗念庵之徒。

曾于乾 ( 1520 ~ 1560) , 字思健, 号月塘, 泰和人, 欧阳德弟子。

王托, 字有训, 泰和人, 师事罗洪先。

欧阳绍庆 ( 1517 ~ 1574) , 字幼承, 号干江, 泰和人, 欧阳德仲子, 师事其父欧阳德。历官中书舍人、工部主事。

欧阳昌 ( 1516 ~ 1567) , 字文朝, 号蜀南, 泰和人, 欧阳德族孙, 师事欧阳德、罗洪先。

罗文详 ( 1510 ~ 1538) , 字汝奎, 吉水富田里人, 罗洪先弟子。

赵弼 ( 1510 ~ 1560) , 字子良, 江西吉水人, 罗洪先弟子。

尹辙 ( 1511 ~ 1560) , 字道舆, 吉水人, 罗洪先弟子。

王天球, 字桐冈, 曾游聂豹之门, 师事罗洪先。

杨储 ( 1502 ~ 1578) , 字符秀, 别号毅斋, 先后从学邹守益、罗洪先。

王安器, 字着久, 号梦峰, 罗洪先弟子。

( 三) 江右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邹元标 ( 1551 ~ 1624) , 字尔瞻, 号南皋, 豫 ( 豫章也, 即今南昌) 之吉水人。曾戍贵州都匀卫。历官吏科给事中、吏刑二部员外、刑部郎中、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谥忠介。曾从胡庐山游, 邓文洁之徒 ( 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三) 。

罗大纮, 字公廓, 号匡湖, 又号匡吾, 吉安安福人, 官礼部给事中, 浙中王门徐鲁源之徒。

贺沚, 字汝定, 号定斋, 庐陵人, 师事王时槐, 后主持西原惜阴会。

陈钟, 号金鋷, 庐陵人, 师事王时槐。

刘叔鳌, 字而强, 庐陵人, 师事王时槐。

刘日升 ( 1546 ~ 1617) , 字扶生, 号明自, 庐陵人, 万历间进士, 累官至应天府尹, 师事王时槐。

胡舜举 ( 1522 ~ 1576) , 字汝贤, 号螺溪, 又号东皋, 胡尧时 ( 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一) 之子, 江西泰和人, 胡直门人。

郭子章 ( 1542 ~ 1618) , 字相奎, 号青螺, 又号蠙衣生, 泰和人, 胡直门人 ( 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三) 。

( 四) 江右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冯应京, 字大可, 号慕冈, 盱眙人。历官户部主事、兵部锐监。师事邹元标。

( 五) 江右王门后学第五代弟子

栋如, 字子极, 号天玉, 官至太仆寺卿, 冯应京之徒。

附: 止修学案

李材 ( 1519 ~ 1595) , 字孟诚, 号见罗, 江西丰城人, 南京兵部尚书谥襄敏李遂之子, 官云南按察使, 后发戍闽中, 遂终于林下。初学于邹守益, 学致良知之学, 为阳明再传弟子。已稍变其说, 提倡“止修”, 以“止”为存养, 以至善之性体为本体; 以“修”为省察, 以道德修养为工夫, 有朱学倾向。

四、南中王门

南中为南直隶地区简称, 它包括以应天府南京为中心的上海、江苏、安徽等广大地区, 王阳明及其弟子钱绪山、王龙溪、欧阳德、邹守益等先后讲学南中, 从学者甚众, 讲会活动曾盛极一时。

( 一) 南中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戚贤 ( 1492 ~ 1553) , 字秀夫, 号南玄, 又号南山, 南直隶滁州全椒 ( 今属安徽) 人, 官至刑部给事中。

冯恩 ( 1495 ~ 1575) , 字子仁, 号南江, 松江华亭 ( 今上海市) 人, 官至南道御史。

程默, 字子木, 休宁人, 官广州府同知, 从学于阳明。

黄省曾, 字勉之, 号五岳, 苏州人, 阳明讲道于越, 执为弟子。

周冲 ( 1485 ~ 1532) , 字道通, 号静庵, 常州宜兴人, 官至长史, 阳明讲学于虔 ( 江西赣州虔台) , 往受业, 继又从业于甘泉。

朱得之, 字本思, 号近斋, 南直隶靖江人, 贡为江西新城丞, 从学于阳明。

薜甲, 字应登, 号畏斋, 江阳人, 历官宁波通判、保定同知、四川、赣州佥事副使。

杨豫孙, 字幼殷, 华亭人, 官湖广巡抚、右佥都御史。

阮口鹗, 官应荐, 安徽桐城人, 官右都御史。

胡宗宪 ( ? ~ 1565) , 字汝贞, 安徽绩溪人, 官右都御史, 谥襄茂。

史际 ( 1495 ~ 1571) , 字恭甫, 号玉阳, 又号燕峰, 江苏溧阳 ( 今属常州市) 人, 阳明弟子, 官太仆少卿。

( 二) 南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贡安国, 字元略, 号受轩, 江苏宣城人, 官山东州守, 尝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浙中王门王龙溪。

查铎 ( 1516 ~ 1589) , 字子警, 号毅斋, 安徽泾县人, 官广西副使, 学于浙中王门王龙溪、钱绪山。主持南中宁国府泾县水西讲会, 大讲心学。

焦玄鉴 ( 1520 ~ 1572) , 一作焦元鉴, 字仲明, 南直隶太平县 ( 今属安徽) 人, 曾闻王龙溪、钱绪山在浙讲学, 裹粮往师之, 后在南中创办泾县台山精舍, 大讲心学。

瞿台, 泾县人, 历官长沙推官、南驾部主事, 与查铎同游于王龙溪、钱绪山之门, 致仕归乡后, 讲学水西书院, 集四方学者发明王学。

沈宠, 字思畏, 号古林, 江苏宣城人, 官至广西左参议, 尝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浙中王门王龙溪。

梅守德 ( 1509 ~ 1577) , 字纯甫, 号宛溪, 宣城人, 官至云南左参政, 曾为绍兴知府, 重修阳明讲堂, 延王龙溪主之, 并师事之, 又师事江右王门邹守益。

萧彦, 字思学, 号念渠, 泾县人, 官户部侍郎, 谥定肃, 师事浙中王门钱绪山。

萧良榦, 字以宁, 号拙斋, 泾县人, 由户部主事、绍兴知府、贵州副使、河南右参政, 而仕至陕西布政使, 师事浙中王门钱绪山、王龙溪。

张棨, 字士仪, 号本静, 泾县人, 先后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邹东廓、浙中王门钱绪山、王龙溪。

王汝舟 ( 1516 ~ 1567) , 字济甫, 号安吾, 泾县人, 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

章时鸾, 号孟泉, 青阳人, 河南副使, 学于江右王门邹东廓。

程大宾, 字汝见, 号心泉, 歙县人, 官贵州参政, 受学浙中王门钱绪山。

郑烛, 字景明, 歙县人, 河间府通判, 及江右王门邹东廓之门。

姚汝循, 字叙卿, 号凤麓, 南京人, 官终嘉定知州, 泰州王门罗近溪之徒。

殷迈, 字时训, 号秋溟, 留守卫人, 官礼部侍郎, 江右王门何善山之徒。

周怡 ( 1505 ~ 1569) , 字顺之, 号讷溪, 又号都峰, 宜州太平人, 官太常少卿, 天启初追谥恭节。师事江右王门邹东廓、浙中王门王龙溪。

周恪, 字有之, 号少峰, 宜州太平县人, 周怡之弟, 江右王门邹守益之徒。

周怿, 字信之, 宜州太平县人, 周怡之兄, 官易州同知, 浙中王门王龙溪之徒。

薜应旂, 号方山, 江苏武进人, 官浙江提学副使, 江右王门欧阳德门人。

唐顺之 ( 1506 ~ 1560) , 字应德, 号荆川, 江苏武进人, 官右佥都御史, 谥襄文, 私淑浙中王门王龙溪。

徐阶 ( 1503 ~ 1583) , 字子升, 号少湖, 晚号存斋, 松江华亭人, 故人称徐华亭, 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赠太师, 谥文贞, 学于江右王门聂双江。

戚衮, 字补之, 号竹坡, 南直隶宣城人, 官项城知县, 初及门江右王门邹东廓、欧阳德, 后卒业浙中王门王龙溪。

( 三) 南中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姜宝 ( 1514 ~ 1593) , 字廷善, 一作惟善, 号风阿, 丹阳人, 官南京礼部尚书, 受业唐荆川之门。

唐鹤征, 字无卿, 号凝庵, 唐荆川之子, 官南京太常。

萧雍, 号慕渠, 南直隶宁国府泾县人, 为萧彦之弟, 历官工部主事, 升员外郎、浙江提学副使, 查铎弟子。

杜质, 字惟诚, 号了斋, 泾县人, 师事贡安国, 并与浙中王门王龙溪、钱绪山游。曾在太平县的泾阳乡创办九龙会, 大讲阳明心学。

( 四) 南中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王玺, 字信之, 号心卬, 宁国府太平县人, 杜质之徒, 活跃于太平、泾县、宣城、旌阳、留都等地, 弟子受业者竟达数百人, 在当地有“理学名儒”之称。

杜应成, 字曰人, 宁国府太平县人, 杜质之徒。

邵汝行, 字季躬, 号果斋, 太平县人, 杜质之徒。

( 五) 南中王门后学第五代弟子

陈履祥, 字文台, 又字光庭, 号九龙, 南直隶徽州府祈门县 ( 今属安徽) 人, 一生未仕, 在南中金陵、宛水一带讲学, 门人竟多达800 余人。曾问学泰州王门罗汝芳, 故交叉而为泰州王门的第五代弟子。

( 六) 南中王门后学第六代弟子

宣施鸿, 宣城人, 陈履祥弟子, 常至金陵城北依仁斋讲学。

章仲辅, 宣城人, 陈履祥弟子。

陆行素, 南陵人, 陈履祥弟子

万国寿, 泾县人, 陈履祥弟子。

杨逊, 宁国县人, 陈履祥弟子。

吕坚, 施德县人, 陈履祥弟子。

汪有源, 字惟清, 太平县人, 陈履祥弟子。

邵朴元, 字镇之, 太平县人, 泰州王门焦竑之徒, 曾主讲江西白鹿洞书院, 一生家居讲学。

五、楚中王门

王阳明谪官龙场, 两次路过湖南, 在楚中培养了武陵和沅陵两大弟子群体, 其楚籍弟子和非楚籍弟子如钱德洪、徐珊、季本、徐爱、邹守益、罗洪先、张元汴、邹善、邹元标、耿天台等又在湖南和湖北培养了一批弟子, 因而使王门后学在楚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一) 楚中王门后学的第一代弟子

蒋信 ( 1480 ~ 1559) , 字卿实, 号道林, 楚之武陵 ( 今常德) 人, 因其践履笃实, 不事虚谈, 楚中人称之为“正学先生”。历官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四川佥事、贵州提学副使。阳明谪龙场而师事焉, 后又师事甘泉 ( 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一) 。

冀元享 ( 1482 ~ 1521) , 字惟乾, 号闇斋, 楚之武陵人, 阳明谪龙场, 乃与蒋道林往师焉 ( 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一) 。

刘观时, 字易仲, 沅陵人, 郡庠生, 学者称沙溪先生。正德五年 ( 1510) , 阳明从黔中赴江西任庐陵知县, 途经湖南辰州府治沅陵, 在城郊虎溪山龙兴寺讲学, 刘观时往师焉。

王嘉秀, 字实夫, 沅陵人, 阳明虎溪讲学的弟子。

萧琦, 字子玉, 阮陵人, 阳明虎溪讲学的弟子。

唐愈贤, 字子充, 号万阳, 沅陵人, 正德十年 ( 1515) 解元, 嘉靖五年 ( 1526) 进士, 阳明虎溪讲学的弟子, 后历官海宁知县、广东道御史。

吴鹤 ( 1476 ~ 1558) , 吉首人, 苗族, 阳明虎溪讲学的弟子。

龙翔霄, 字泰渠, 武陵人, 初名飞霄, 阳明过武陵时为易此名, 举正德十四年 ( 1519) 乡试, 知阆中县, 累擢南京户部郎中。

另阳明晚年回绍兴讲学稽山书院时, 又有“萧谬、杨汝荣、杨绍芳等来自湖广”[8]P1290的弟子前来相聚, 然此三人生平事迹不详。

( 二) 楚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贺凤悟, 安松涧, 益阳人, 官陕西判官, 蒋信弟子。

向淇, 字子瞻, 沅陵人, 官南京户部主事, 蒋信弟子。

艾而康, 字太冲, 平江人, 游京师时, 从江右王门邹守益游。

刘尧梅 ( 1522 ~ 1585) , 字君纳, 临武人, 官至南京都御史, 户部尚书, 少善泰州王艮之学。

周良相, 字季翰, 号合川, 道州 ( 今道县) 人, 尝从泰州王艮游。

( 三) 楚中王门后学的第三代弟子

吴道行 ( 1560 ~ 1644) , 字见可, 善化 ( 今长沙) 诸生, 浙中王门张元汴主讲岳麓书院, 吴道行往师焉, 后任岳麓书院山长。

( 四) 楚中王门后学的第四代弟子

王朝聘 ( 1568 ~ 1647) , 字修侯, 衡阳人, 江右王门邹德溥的弟子。

六、北方王门

在王门后学系统中, 北方王门人物较少, 故黄宗羲云: “非二孟 ( 孟秋、孟化鲤) 嗣响, 即有贤者, 亦不过迹象闻见之学, 而自得者鲜矣。”[9]P636

( 一) 北方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穆孔晖 ( 1479 ~ 1539) , 字伯潜, 号玄庵, 山东堂邑人, 阳明主试山东, 取之为第一。官太常寺卿, 赠礼部右侍郎, 谥文简,

南大吉 ( 1487 ~ 1541) , 字元善, 号瑞泉, 陕西渭南人, 官绍兴府知府, 阳明弟子。

杨东明 ( 1548 ~ 1624) , 号晋庵, 河南虞城人, 官至刑部侍郎。所与问辨者, 邹南皋、冯少墟、吕新吾、孟我缰、耿天台、张阳和、杨复所诸人, 故能得阳明之肯綮。

( 二) 北方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尤时熙, 字季美, 号西川, 河南洛阳人, 官户部主事, 师事江右王门刘晴川。

( 三) 北方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张后觉 ( 1503 ~ 1578) , 字志仁, 号弘山, 山东茌平人, 早受业于泰州王门徐波石, 仕终华阳教谕。

孟秋 ( 1525 ~ 1589) , 字子成, 号我疆, 又号尚宝, 山东茌平人, 官至尚宝寺丞、少卿。泰州王门徐波石之徒, 邹聚所、周讷溪官山东, 印证其学。

孟化鲤 ( 1545 ~ 1597) , 字叔龙, 号云浦, 河南新安人, 历官南京户部主事、稽勳文选郎。师事尤西川。

七、粤闽王门

粤闽王门后学之士, 学于阳明者, 自方献夫始。及阳明在江西讲学, 粤闽之士往而从学者甚众, 毅然任道之器者, 竟有数十人, 其中最著名者唯薜氏师弟耳。粤闽王门后学盛衰的总体情况, 似与北方王门后学相伯仲。

( 一) 粤闽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方献夫 ( ? ~ 1544) , 号西樵, 字叔贤, 广东南海人, 弘治十八年进士, 官侍讲学士、礼部尚书, 兼武英殿大学士, 谥文襄, 阳明亲传弟子。黄宗羲谓: “岭海之士学于文成者, 自方西樵始。”[10]P655

杨骥 ( ? ~ 1525) , 字仕德, 广东南海人, 初从甘泉游, 卒业于阳明。阳明“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11]P168的名言, 就是对他讲的。其弟杨鸾 ( ?~ 1526) , 字仕鸣, 亦阳明弟子。

郑一初, 字朝朔, 广东揭阳人, 弘治十八年进士, 官至浙江巡按御史, 受学阳明。

薜俊, 字尚节, 广东揭阳人, 官国子监学正。

薜侃 ( 1486 ~ 1545) , 字尚谦, 号中离, 广东揭阳人, 薜俊弟, 官授行人。正德十二年 ( 1517) 进士。后归里讲学, 从游者百余人。晚年居揭阳中离山, 故世称中离先生。

陈洸, 字世杰, 号东石, 广东潮州人, 正德六年与郑一初同学于阳明。阳明曾对陈洸的人品有过担忧, 后果然未能修德, 不齿于士林, 于嘉靖十二年 ( 1533) 抑郁而终。[12]P302 - 303

梁廷振, 字伯纲, 南海人, 官浙江布政使, 阳明弟子。

另阳明晚年讲学越中, 粤中王门有翁万达 ( 1498 ~ 1552, 字仁夫, 揭阳人, 官兵部尚书, 谥襄毅) 、杨鸾、陈王典、林文、余善、陈应麟、成子学、吴继乔、陈明德、薜宗铠 ( 字子修, 薜俊子) 、黄梦星、王一为等人赴越中阳明门下留学。[13]P305 - 306

梁焯, 字日孚, 南海人, 官至职方主事, 尝过赣从阳明学。

马明衡, 字子莘, 闽中莆人也, 正德十二年进士, 官至监察御史, 闽中王学自明衡始。

郑善夫 ( 1485 ~ 1523) , 字继之, 号少谷, 闽县 ( 今福州) 人, 弘治十八年进士, 为户部主事, 正德八年在毗陵 ( 今江苏常州) 向阳明问学。

丘养治 ( 1498 ~ ?) 泉州人, 学者称省庵先生, 正德进士, 正德十六年授余姚令, 后官至御史。嘉靖三年 ( 1524) 曾叙刻阳明《居夷集》于越中。

王慎中 ( 1509 ~ 1559) , 字道思, 初号南江, 后改遵岩, 晋江人, 官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江西参议, 多与王门弟子王龙溪、聂双江、邹东廓、罗念庵、欧阳德等讲学交游。

郑岳 ( 1468 ~ 1539) , 字汝华, 号山斋, 闽人弘治六年进士, 官至兵部左侍郎。与阳明关系甚笃。

蓝渠, 字志张, 莆田人, 官兵部郎中。

陈杰, 号万严, 莆田人, 正德三年进士, 官至御史, 曾从阳明游。

林希元 ( 1481 ~ 1565) , 字懋贞 ( 一作茂贞) , 号次崖, 同安 ( 今属厦门市) 人 ( 一作晋江人) , 正德十二年进士, 授南京大理寺评事, 与阳明为道友。

朱鸣阳, 字应周, 号南冈, 莆田人, 心师阳明, 曾多次与阳明论学。

林学道, 字致之, 莆田人, 学者私谥贞修先生。官至无为州学政, 阳明弟子。

( 二) 粤闽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薜尚贤, 官国子监助教, 薜中离弟子。薜氏师弟为粤闽王门后学中最著名者。

周坦, 号谦斋, 罗浮人, 仕为县令, 从学于薜中离。

吴钰, 字汝砺, 福宁人, 曾赴江西从学于邹守益。

八、黔中王门

黔中王门是王门后学中重要的一支, 然《明儒学案》里面未曾提及, 故而长期为世人所不知。贵州是阳明心学的发源地,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 不仅创立了心学, 还在龙场创办龙岗书院, 讲学贵阳文明书院。当时他在贵阳讲学的规模, 据徐节《新建文明书院记》记载: “各儒学生员之有志者二百余人。”道光《贵阳府志》卷五十六云:“诸生环而观听者以数百, 自是贵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是时受到王阳明亲授心学的嫡传弟子有数百人, 据王阳明离黔时写的《镇远旅邸书札》记载, 其在黔门生有陈宗鲁、汤伯元、叶子苍、张时裕、向子佩、越文实、邹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汪原铭、陈良丞、易辅之、詹良丞、王世丞、袁邦彦、李良丞等数十位。由此可见, 贵州是王学的诞生地, 王阳明悟道的龙场又被历代学者视为“王学圣地”, 许多黔中王学弟子也学识精湛, 其讲学、著作享誉海内外。因此, 王门后学理应有“黔中王门”的一席之地。

“黔中王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贵州是阳明心学形成的原点, 在时间上, “黔中王门”最早学习和传播阳明心学。第二, “黔中王门”有众多著名学者, 颇具一定规模, 且影响一方。黔中王门的代表人物有贵阳的马廷锡, 清平的孙应鳌、蒋见岳, 都匀的陈尚象、余显凤、吴铤, 思南的李渭、冉宗孔、胡学礼等人, 可谓人才辈出, 群星灿烂, 其中以孙应鳌、马廷锡、李渭三人为之最。第三, 它具有贵州本土色彩, 在思想上颇有共同的特点: 一曰不执门户之见, 颇具海纳百川之风。这点尤以孙应鳌最为突出。他利用在外省做官之机, 广泛接触各地王门后学的学者, 通过与浙中王门的王宗沐、泰州王门的徐樾、赵贞吉、罗汝芳、耿定向, 江右王门的邹守益父子、罗洪先、胡直、邹元标, 南中王门的徐阶, 楚中王门的蒋信等王门弟子的广泛交往, 相互切磋, 对各派理论学习理解, 消化吸收, 发展创新,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心学理论体系[14]。二曰以求仁为宗, 直揭知行本体。王阳明在贵阳始论“知行合一”说, 使黔中王门弟子深受教诲和启发, 从而将仁德作为知行本体, 着力躬行实践。如李渭之学就是以求仁为宗, 以毋意为功, 力倡先行, 而孙应鳌之学则主张即仁是心, 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 恰可与李渭相互印证。三曰以经证心, 勇于创新。例如孙应鳌在解读四书五经时, 往往是“以经证心, 以心证悟”, 不拘于传统的训律, 不死抠书本, 常常是随已发挥, 从心学的角度去解释诸经的内容。清初学者戴嗣方序孙应鳌《四书近语》云: “ ( 孙应鳌) 于四子书能融会贯通, 详说反约, 著《四书近语》, 务得圣贤大旨所存, 不拘拘一章一句训诂。”又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淮海易谈》四卷, 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孙应鳌撰。是书谓天地万物, 在在皆有易理, 在乎人心之能明, 故其说虽以离数谈理为非, 又以程子不取卦变为未合, 而实则借易以讲学, 纵横曼衍, 于《易》义若离若合, 务主于自畅其说而止, 非若诸儒之传, 惟主于释经者也。自《说卦》乾坤六子以下, 即置而不言, 盖以八卦取象之类, 无可假借发挥。其宗旨可知矣。”孙应鳌在晚明思想解放的潮流中, 不趋人脚步, 不墨守成规, 其解释四书五经敢于冲破程朱思想的束缚, 敢于反对传统思想, 标新立异, 这在当时有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摆脱经书的束缚、启迪人们积极思维的进步作用。第四, 它影响时间长, 分布地域广。黔中王门主要有四代弟子, 从明代中期一直持续到明末, 影响长盛不衰。当时, 它以贵阳、清平、都匀、思南等地为王学重镇, 围绕所创办的书院开展心学的交流和传播活动。在贵阳有马廷锡执教的“阳明书院”, 在清平有孙应鳌创办的“学孔书院”, 在都匀有陈尚象、余显凤等人兴建的“南皋书院”, 在思南有李渭讲学的“中和书院”, 等等。本文以下所要论述的黔中王门后学弟子, 不仅包括了黔籍的士人, 而且还包括了客籍王门弟子在贵州为官, 教化黔中、传播阳明心学的士人。因而本书“黔中王门”的概念并不是从严格的学术学案传统意义上来讲的,①而主要是为了便于说明贵州阳明文化圈中的人物, 是从大文化意义上这个角度来陈述的。

( 一) 黔中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王阳明在贵州讲学, 贵州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 以致出现“士类感慕者, 云集听讲, 居民环聚而观如堵”[15]的盛况。估计在贵州聆听过王阳明讲课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 在这数百听讲者中, 其著名者有席书、刘秉鉴、王杏、蒋信、胡尧时、冀元亨、陈宗鲁、汤伯元、叶子苍、钱凤翔等人, 他们是最早在贵州传播阳明心学的学者。

1. 席书

席书 ( 1461 ~ 1527) , 字文同, 号元山, 谥文襄, 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 授郯城知县, 入为工部主事, 移户部, 进员外郎、河南佥事。正德四年 ( 1509) 三月至五年 ( 1510) 十一月任贵州提学副使, 累迁福建左布政使, 后官至湖广巡抚、礼部尚书, 加武英殿大学士。提学贵州时, 对省城贵阳文明书院进行了修葺, 并特聘请王阳明至书院讲学, 席书身率贵州诸生200 余人, 以师礼事阳明。他多次到文明书院与阳明讨论心性之学, 常至夜分, “诸生环而观听者以数百, 自是贵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年谱》记载: “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 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 而告之以其所悟, 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 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 渐有省。往复数四, 豁然大悟, 谓‘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 朱陆异同, 各有得失, 无事辩诘, 求之吾性本自明也。’”[16]P1229除此之外, 嘉靖《贵州通志》卷十一载有《席书送别王守仁序》和王阳明《又答友人》两文, 《又答友人》中“友人”即指席书。该文写于正德三年 ( 1508 年) , 说明两人讨论早在阳明谪居龙场时就已开始。嘉靖六年 ( 1527) 席书卒, 阳明以感恩之笔写下《祭元山席尚书文》, 其文曰: “忆往年与公论学于贵州, 受公之知实深。近年以来, 觉稍有所进, 思得与公一面, 少叙其愚以来质正, 斯亦千古之一快; 而公今复已矣! 呜呼痛哉! 闻公之讣, 不能奔哭, 千里设位, 一恸割心。”[17]P963深切缅怀席书在他居夷处困的逆境中, 身冒时谤, 请他至文明书院讲学, 使得“知行合一”之说倡明于贵州, 闻名于当世。

2. 刘秉鉴

刘秉鉴, 字遵教, 号印山, 江西安福人, 正德三年 ( 1508) 登进士第。历刑部主事, 署员外郎, 出为河南佥事, 迁大名兵备副使。为官清正廉明, 以忤宦官, 逮系诏狱。得不死, 谪判韶州, 量移贰潮州, 知临安府, 未至而卒, 卒时年未满五十。刘三五评之曰: “先辈有言, 名节一变而至道, 印山早励名节, 烈烈不挫, 至临死生靡惑, 宜其变而至道无难也。”[18]P444刘秉鉴初学于甘泉, 而尤笃志于阳明, 闻阳明龙场授学, 远道至龙场师焉, 后为江右王门大师。故莫友芝《黔诗纪略》卷三云: “国朝 ( 清) 毛奇龄《王文成传》本谓 ( 阳明) 贵州门人有刘秉鉴, 正德中进士。”即此人。

3. 王杏

王杏, 字少坛, 浙江奉化人, 嘉靖十三年 ( 1534) 任贵州巡按使, 其历来崇奉阳明心学, 虽不亲及阳明之门, 但为其私淑弟子。王杏按黔时, 非常关心贵州教育, “每行步闻歌声, 蔼蔼如越音”, 问之, 土民皆曰“龙场王夫子遗化”,[19]使王杏深为感动。是时阳明在龙场的弟子汤伯元、叶子苍、陈宗鲁等数十人反复恳请为王阳明立祠, 于是王杏乃建阳明书院, 训迪黔中士民, 并崇祀王阳明, 故史亦多以阳明祠言阳明书院。嘉靖十三年, 王杏得到贵州左布政使周忠、按察使韩士英的赞助, 在省城白云庵旧址创建了阳明书院。王杏亲作《新建阳明书院记》, 使贵阳成为传播阳明心学的中心。先是贵州虽设布、按二司, 而乡试仍就云南, 应诺诸生艰于跋涉, 恒以为苦。王杏因以上疏礼部, 请开科贵州, 得俞旨, 乃于贵阳城西南隅营建贡院。十六年 ( 1537) , 贵州遂专试诸生。由是促进了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兴盛。

4. 蒋信

蒋信, 字卿实, 号道林, 湖南常德人。闻阳明龙场讲学, 与同邑冀元享往而师焉, “阳明在龙场, 见先生之诗而称之, 先生遂与闇斋师事焉”[20]P628。莫友芝论曰: “王文成守仁之谪龙场驿丞也, 见武陵 ( 今常德) 蒋信道林之诗而称之。时道林方为诸生, 与冀元亨闇斋证‘大学知止’是‘识仁体’。闇斋跃曰, 然则定静安虑, 即是以诚敬存之矣。而皆未敢遽是。相携走龙场, 受业文成之门。居久之, 大有所得而去。楚中传姚江学者, 虽有耿定向天台一派, 流至泰州王艮, 然后多破坏, 不如武陵蒋、冀得其真醇。”[21]卷四嘉靖初 ( 1522) , 应贡入京, 又师事湛甘泉, 其学又多得于甘泉。嘉靖十一年 ( 1532) 中进士, 授户部主事, 转兵部员外郎, 出为四川佥事。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三年 ( 1541 ~ 1544) 任贵州提学副使。在黔期间, “尝以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训士, 一时士习丕变。信施教不形喜怒, 惟规规焉以礼法自求, 而士皆潜移默化, 有甚于劝督者。”[22]卷五十七他又对龙场阳明祠进行修缮, 并给置祠田, 以永其香火。文明书院在阳明离黔后未久即废, 残破不堪, 蒋信见此, 决意修复。于是他征集募捐, “得金百两有奇, 即故址而高而卑, 而堂而舍, 凡六月而功告成。”[23]文明书院修复后, 蒋信在其中大讲阳明心学, 其后黔中士子来事学者日众, 文明书院已不能容, 于是他决定在紧靠文明书院的右侧新建正学书院, 以宏讲授。又择黔中优秀学子于其间, 亲临书院讲学, 黔中心学复为之振。黔中著名心学家马廷锡和李渭即其门下得阳明心学之旨。此后, 其回湖南武陵筑精舍于桃冈, 讲学其中, 著有《桃冈日录》。《明儒学案》卷二十八记载了他在桃冈讲学的盛况: “先生筑精舍于桃花冈, 学徒云集, 远方来者, 即以精舍学田廪之。先生危坐其中, 絃歌不辍, 惟家祭始一入城。间或出游, 则所至迎请开讲。三十八年十二月庚子卒, 年七十七。属纩时作诗曰: ‘吾儒传性即传神, 岂向风埃滞此身?分付万桃冈上月, 要须今夜一齐明。’”[24]P627蒋信之学, 以慎独为主, 以笃论修行为实践, 以明理通世务致用, 故具有鲜明的王、谌合一的思想倾向。[25]P284黔中王门著名弟子马廷锡、李渭、孙应鳌等俱出于门下。

5. 冀元亨

冀元亨, 字惟乾, 号闇斋, 湖南常德人, 阳明谪龙场, 与同乡蒋信同往师焉。学成而归, 与蒋信一起遂开楚中王门。《明儒学案》卷二十八记载:“阳明谪龙场, 先生与蒋道林往师焉, 从之之庐陵, 踰年而归。正德十一年, 湖广乡试, 有司以‘格物致知’发策, 先生不从朱注, 以所闻于阳明者为对, 主司奇而录之。阳明在赣, 先生又从之, 主教濂溪书院。宸濠致书问学, 阳明使先生往答之。……忌阳明者, 欲借先生以陷之。逮至京师, 榜掠不服, 科道交章颂冤, 出狱五日而卒。在狱与诸囚讲说, 使囚能忘其苦。先生常谓道林曰: ‘赣中诸子, 颇能静坐, 苟无见于仁体, 槁坐何益?’”从冀元亨自己不挫志于艰危, 可以看出其不愧为阳明心学的传人。

6. 胡尧时

胡尧时 ( 1499 ~ 1588) , 字子中, 号仰斋, 江西泰和人, 嘉靖中任贵州按察使。尝师事阳明, 学以躬行为本。其官贵州按察使, 谓职虽专任刑名, 然必有教化在先, 而后刑名可用, 遂与提学副使奖励士流, 又重修阳明书院, 刊阳明所著书于贵州, 令学徒知所景仰, 黔中士风为之大变。

7. 陈文学

陈文学, 字宗鲁, 贵州宣慰司 ( 今贵阳) 人, 自号五栗山人。年十余即能诗文, 阳明在龙场时, 他就由省城负笈求学, 后又随阳明到省城受教。正德十一年 ( 1516) 举于乡, 累官耀州知州, 因改简挂冠, 回贵阳杜门不预世事, 终日静坐, 精究学业, 证以师说, 悠然自得。暇则游艺, 或临古帖, 或谈诗论文, 以此终身。卒时年66 岁, 尝自为《五栗先生墓志铭》以待尽。其著作有《耀归存稿》、《馀生续稿》、《孏簃录》, 其门人统编之为《陈耀州诗集》 ( 又名《五栗山人集》) 二卷, 贵州普安人、嘉靖间四川按察佥事邵元善为之序, 称其诗: “触趣而发, 不强作, 冲澹如栗里, 萧散如苏州, 沉郁如少陵, 而平生落落不偶于时, 偃蹇寂寥以终其身, 大都与诗相似, 盖理学而兼能诗者。”[26]惜其集不传。阳明对宗鲁非常器重, 与之感情亦深, 在《居夷集》中有《示陈宗鲁诗》, 就是指陈文学。阳明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赠陈宗鲁》: “学文须学古, 脱俗去陈言。譬若千丈木, 勿为藤蔓缠。又如昆仑派, 一泻成大川。人言古今异, 此语皆虚传。吾苟得其意, 今古何异焉? 子才良可进, 望汝师圣贤。学文乃馀事, 聊云子所偏。”[27]P1072宗鲁对阳明的教诲十分感激, 此后以阳明先生为榜样, 努力从事心学的研究。阳明逝世后, 他与同窗汤伯元、叶子苍等联名上书给当时巡按贵州的监察御史王杏, 请求为阳明先生在贵阳立祠, 经再三奔走后, 于嘉靖十三年 ( 1534 年) 建成贵阳阳明祠堂。此外, 陈宗鲁还为龙冈书院何陋轩碑作歌, 为惠水中峰书院作记, 对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贡献很大。

8. 汤冔

汤冔, 字伯元, 贵州宣慰司人, 祖籍淮北清河县赤鲤湖, 明初祖上流寓贵阳。其父汤轸曾任贵州儒学训导, 伯元为其长子。正德十一年 ( 1516) 举乡试, 正德十六年 ( 1521) 中进士, 历官南京户部员外郎和潮州知府。后因潮州势家流言, 罢官而归故里。伯元14 岁丧母, 继母韩氏性乖僻凶悍, 其弟汤邦、汤鼎皆不能忍受而离家出走, 惟伯元事以孝, 感动继母, 性情为之变慈, 郡中士大夫莫不称之。阳明谪龙场, 伯元前往师事之, 得知行合一之学。郭子章《黔记》云: “宗鲁得文成之和并擅词章, 伯元得文成之正, 具有吏治。”阳明龙场弟子得其传者首推宗鲁与伯元, 莫友芝于《黔诗纪略》卷三评曰: “两先生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伯元为官以阳明为榜样, 清正严明, 政事裁决如流, 监税租不一染指, 曾写有“肠断九回情独苦, 仕逾十载养全贫”之句, 以表心迹, 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暮年家居以诗文自娱, 所著有《逸老闲录》、《续录》, 卒年81 岁。有子汤克俊, 孙汤师顼、汤师炎、汤师莘、汤师黄皆为举人, 师顼子汤景明为万历间进士, 累官至荆西道右参政。

9. 叶梧

叶梧, 字子苍, 贵州宣慰司人, 正德八年 ( 1513) 举人, 官至镇安知县, 著有《凯还歌》等诗。其事迹不传, 仅知参与校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 阳明有《寄叶子苍》一书, 存该书中黔刻本《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全三卷, 由贵州都司赵昌龄、耀州知州门人陈文学、镇安县知县门人叶梧三人校刊, 全书最后有王杏撰于嘉靖十四年 ( 1535) 的《书文录续编后》。②

10. 钱凤翔

钱凤翔, 施秉人, 得阳明军事之学, 并在其参与的许多战役中, 累立战功。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记载: “钱凤翔, 正德中年, 王守仁过偏, 翔方幼, 慕其学, 执贽请为弟子, 守仁深器之。嘉靖年间, 袭指挥世职, 招抚播州叛苗吴平章、老木皮等三千二百八十余名, 推升洞庭守备, 转福建都司。隆庆二年 ( 1568) , 升广西浔梧参将, 征府江东崖, 克破古擢、黄河、濡洞等地, 加升都督。”可见他受益于阳明, 从而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11. 朱光霁

朱光霁 ( 1495 ~ 1570) , 字克明, 号方茅, 云南蒙化府人。其父朱恒斋任贵州宪长, 适阳明谪居龙场, 于是让他与其兄从学于阳明。正德八年 ( 1513) 中举, 嘉靖十一年 ( 1532) 授重庆府通判, 十五年 ( 1536) 迁知绵州, 后改任西安府同知。历官十余年后辞官归里, 与杨慎、李元阳诸滇中名士以诗唱和, 又授徙讲学不辍, 并主持编纂《蒙化府志》, 对滇中王学有相当影响。[28]P358 - 359

黔中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除汤伯元、陈宗鲁、叶子苍、钱凤翔四人外, 阳明亲传黔中弟子还有很多, 据阳明《镇远旅邸书札》及嘉靖《贵州通志·阳明书院记》考订, 其门生还有: 张时裕、向子佩、越文实、邹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汪原铭、陈良丞、易辅之、詹良丞、王世丞、袁邦彦、李良丞、李惟善 ( 字秋元) 、高鸣凤、何廷远、陈寿宁、阎真士以及朱氏兄弟[29]P1202 - 1203等20 人, 惜这些人的生平事迹皆不传。

( 二) 黔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马廷锡、李渭、徐樾、蒋世魁等为黔中王门第二代弟子中最著名者。

1. 马廷锡

马廷锡, 字朝宠, 号心庵, 贵州宣慰司人, 生卒年月不详, 大致与孙应鳌、李渭同时。嘉靖十九年 ( 1540) 中举人, 其祖父、父亲、子、孙皆为举人, 是为五世举人之家。是时蒋信提学贵州, 马廷锡从其学, 是为阳明再传弟子。马廷锡中举后, 选为四川什邡县教谕。其“教士以敦伦为重, 立品为先, 身先董率, 终始不替”[30]的做法, 很受什邡人的好评。后张东河中丞以“有翰苑才”荐之, 升为内江县知县。不久闻蒋信大讲心学于桃冈, 顾自以心性之学未澈, 履任仅二年, 乃弃之而奔湖南常德桃冈书院蒋信门下, 受学数年, 心有所悟, 乃返贵阳, 与清平孙应鳌等为性命交。于贵阳南明河渔矶之旁构筑栖云亭, 静坐其中三十余年, 潜心研究心学, 日夜在其中大讲阳明心学, 悠然自得。嘉靖二十六年 ( 1547) , 贵州巡抚王学益疏荐于朝, 曰:“笃信好学, 妙契圣贤之经旨; 默坐沉心, 远宗伊洛之渊源。”[31]卷七十三已而王学益被贬官, 其事遂寝。而马廷锡由此声名大振, 四方学者益宗仰之, 以致南方学者争相负笈请学于渔矶、栖云之间, 黔中阳明心学再为之振。隆庆五年 ( 1571 年) , 贵州巡抚阮文中、贵州按察使冯成能择城东隅新建阳明祠一座, 名为“阳明书院”, 请马廷锡主讲其间。听课者常有数百人, 冯成能亦常亲临听课, 贵州人士尽师其教, 咸知有心性之真。其卒后, 贵阳人以乡贤祀。所著有《渔矶集》、《警愚录》。郭子章谓: “王文成与龙场生问答, 莫著其姓名, 其闻而私淑者, 则有马内江、孙淮海、李同野。读内江著述, 真有朝闻夕死而可之意, 可以不愧龙场矣! ”[32]

2. 李渭

李渭 ( 约1514 ~ 1588) , 字湜之, 号同野, 贵州思南人。嘉靖十三年 ( 1534) 举于乡。历任四川华阳 ( 今成都) 知县, 安徽和州 ( 今和县) 知州和广东高州府 ( 今茂名市) 同知。隆庆年间, 调任云南左参政。万历元年, 升应天府 ( 治所在今南京) 中南户部郎。万历二年, 调任广东韶州 ( 今曲江县) 知府。晚年归思南, 在城东北中和山中普济亭讲学, 前后居乡讲学达20 年之久, 卒年74 岁。后葬于思南城东万胜山麓, 万历年间建专祠奉祀, 明神宗亲赐御联曰: “南国躬行君子, 中朝理学名臣。”泰州王门耿定向铭墓碑曰: “明好学君子之墓”, 其弟耿定力撰有《李同野先生墓铭》。李渭为蒋信的弟子, 在蒋信任贵州提学副使时, 他就对蒋信非常仰慕, 便前往拜谒, 虚心学习, 深得王学真传, 从而成为黔中王门的重要代表之一。郭子章《青螺全书》中记载有他与蒋信谈论“知行合一”之事: “癸卯 ( 嘉靖二十二年, 1543 年) 蒋公信视学贵州, 公谒之, 因陈楼上楼下光景。蒋公曰: ‘楼上是假, 楼下与朋友谈笑却真。’至一介不妄取, 蒋公曰: ‘此犹然楼上意思在, 硁硁然小人哉! ’公愧甚, 以为学十四五年, 只成得一个硁硁小人, 不觉面赤背汗淋淋也。”因此, 李渭后来非常重视躬行践履, 在王门后学中颇具特色, 属于功夫派。此外, 他还坚持讲学传道, 诵学不辍, 平生以讲学为乐事。李渭在家乡思南讲学, 闻名遐迩。各地儒子士人慕名前来求学, 其中最出名的有: 赖嘉谟、徐云从、胡学礼、冉宗孔、田惟安等。门人萧重望誉之为: “贵筑之学倡自龙场。思南之学倡自先生, 自先生出而黔人士始矍然悚然知俗学之为非矣。”[33]卷十一李渭一生勤奋好学, 著述甚多, 主要有: 《先行录问答》三卷, 《毋意篇》合《大学》、《中庸》、《易问》为一卷, 《简寄》二卷, 《杂著》一卷, 《诗文》三卷, 凡十卷; 《家乘》十二卷; 《大儒治规》三卷。

3. 徐樾

徐樾, 字子直, 号波石, 江西贵溪人。嘉靖十一年 ( 1522 年) 举进士。历官部郎, 出任臬藩, 三十一年, 升云南左布政使。后在一次与元江土酋那鉴的战事中, 溺死于云南元江。是王阳明在南昌的及门弟子。笃信乃师“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训语。后拜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为师, 在学案上属于阳明再传弟子, 为泰州王门大师。嘉靖二十三年 ( 1544 年) 继蒋信之后来贵州任提学副使, 大讲阳明心学, 以致“苗民率化”。嘉靖《贵州通志》卷九记载他讲学的情况: “嘉靖间任提学, 讲明心学, 陶熔士类, 取夷民子弟而衣冠之, 训迪谆谆, 假以色笑。盖信此心此理, 无古今无夷夏, 苟有以与起之, 无不可化而入者, 非迁也。”

4. 蒋世魁

蒋世魁, 字道陵, 号见岳, 清平人。少能诗, 有俊逸才, 十举不第, 应岁荐授同州训导, 卒于官。潜心王学, 初谒蒋信, 知万物一体为圣门宗旨。既又谒甘泉。归玩易读书, 借宅蜗居, 安贫乐道。著有诗集《蒋见岳初稿》, 孙应鳌为之序。

( 三) 黔中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在黔中王门第三代弟子中最著名的当数: 孙应鳌、邹元标、萧重望、赖嘉谟、徐云从、李廷谦、冉宗孔、胡学礼、田惟安、郭子章。

1. 孙应鳌

孙应鳌 ( 1527 ~ 1584) , 字山甫, 号淮海, 贵州清平 ( 今凯里市炉山镇) 人, 祖籍江苏如皋。其入黔始祖孙华于明洪武二十五年来贵州任龙里卫总旗, 后升为副千户, 驻清平, 其后遂在清平落籍。其曾祖父至父辈以举人入仕府县文官, 因此, 应鳌出身于世代儒学书香门第。弱冠登嘉靖二十五年 ( 1546) 乡试第一。三十二年 ( 1553) 成进士, 选庶吉士, 改户部给事中, 以后先后任江西按察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隆庆元年 ( 1567) 以佥都御史, 巡抚郧阳 ( 今湖北郧阳) , 三年 ( 1569年) 遭谤, 遂辞官归里。万历初年 ( 1573) 起任原官, 次年升大理寺卿。其后任户部右侍郎, 礼部右侍郎, 充经筵讲官, 掌国子监祭酒, 起刑部右侍郎, 直至晋南京工部尚书。58 岁卒于故里, 御赐祭葬, 赠太子太保, 赐谥文恭, 立祠于清平城内, 后人尊之为孙文恭先生。孙应鳌少时就受王阳明在黔东南留下的《清平卫即事》、《兴隆卫书壁》、《月潭寺公馆记》等诗文的影响, 对阳明的思想和业绩产生崇敬和向往之情。嘉靖二十四年 ( 1545) , 徐樾来贵州任提学副使, 亲自为贵州生员讲课, 孙应鳌有缘聆听, 徐樾见应鳌而大奇之, 许以“必冠多士”, 孙应鳌遂以徐樾为师。次年, 应鳌果然中乡试第一名。应鳌中举后, 曾赴武陵桃冈精舍, 拜蒋道林为师, 朝夕听讲问难, 学业精进。他记录乃师教言, 辑为《道林先生粹言》一书。在桃冈与马廷锡同学, 交谊极厚。其《怀马心庵》诗有句云: “万桃冈上共歌游, 十载离心绕故丘。”由此可知, 孙应鳌亦可视为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学识渊博, 著作宏富, 流传至今的有: 《四书近语》六卷、《淮海易谈》四卷、《教秦绪言》一卷、《幽心瑶草》一卷、《督学文集》四卷、《学孔精舍诗钞》等。孙应鳌“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 与当时江西的罗汝芳、四川的赵贞吉、湖北的耿定向一起被时人许为“心学四大名士”, 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隆庆、万历年间, 孙应鳌在家乡筑学孔书院、山甫书院、学孔精舍, 集一生学问, 全力讲学, 阐扬心学, 一时名满天下, 为黔中王门大师。[34]

2. 邹元标

邹元标, 字尔瞻, 号南皋, 江西吉水人, 万历五年 ( 1577) 进士, 官至左都御使, 谥忠介, 师事邓以赞, 为江右王门大师。明万历五年 ( 1577) 因弹劾首辅张居正居丧不敬事, 被廷杖八十后, 谪戍贵州都匀卫。在贬谪期间, 与孙应鳌、马廷锡、李渭经常交往, 相与论学, 切磋心学, 砥砺名节, 其《愿学集》内屡屡称道三人, 还曾为李渭著的《先行录》一书写序。万历十一年 ( 1583) 召还, 授吏科给事中。邹元标谪居都匀六年, 在都匀鹤楼书院主讲阳明“致良知”之学, 并培养出一批黔南心学名士, 如陈尚象、余显凤、吴铤和艾氏三兄弟等。余显凤写有《南皋书院落成呈陈给谏尚象、吴解元铤》一诗, 生动地描写了邹元标对贵州都匀教育的贡献: “邹先西江来, 清风被吾里。竟挽剑河流, 换却西江水。西江下鄱阳, 剑河会湘澧。朝宗殊远近, 入海无彼此。讲堂喜突兀, 俊秀冀连起。珍重平生心, 识路勿暂止。”[35]卷十一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亦云: “盖自王文成、邹尔瞻讲学明道, 人知向学, 故黔之士能望的而趋, 握瑾以售, 正不乏人。”[36]把邹元标都匀讲学, 提到和王阳明贵州办学同等的高度, 认为他们共同把贵州引向了人才辈出的时代。万历二十二年 ( 1594) 贵州提学副使徐秉正为纪念邹元标在都匀讲学之功, 邀约黔中邹门弟子陈尚象、余显凤、吴铤等人, 在邹元标讲学处创建“南皋书院”, 贵州巡抚江东之特为此作《南皋书院记》。清代黔中名儒莫友芝在《黔诗纪略》卷十一中评之曰: “都匀、清平相去才百余里属, 南皋往必时请益, 故忠介至都匀益究心理学, 岁数访淮海证可否, 学以大进。虽在万山中, 夷獠杂居, 恰然自得, 匀士从讲学者日众。匀守湖口段孟贤既葺鹤楼张公读书堂以居忠介, 复结茅于堂右, 朝夕与诸生提倡心性。暇则扳磴梯云, 含毫抒藻, 寻龙山盘谷旧迹, 旁沟豚水之间, 风气彬彬比中土焉。得其传者, 首推陈给事尚象, 余巩令显凤、吴解元铤, 而陆从龙、德龙, 艾友芝、友兰兄弟次之。其以诗酒往来称文字交者, 则有艾县尹世美、吴刺史嘉麟、陆审理书、钟明经汤和诸人, 一时以为盛事。……南皋去匀十五年, 匀门人思之, 乃即其讲学处, 建南皋书院祠之, 二百余年, 俎豆不衰。”邹元标著述有《云中存稿》、《戍记删后诗》、《龙山志》、《奏疏补遗》、《愿学集》、《存真集》、《语义合编》等。

3. 萧重望

萧重望, 字剑斗, 思南人。万历十三年 ( 1585) 乡试第一, 次年中进士。授知河南阌乡县, 后官至云南道监察御史、都察院佥都御史。李渭之徒。有《同野先生祠下作》诗云: “我读先生录, 为儒始有程。治规悬典则, 王道在诚明。天日光常满, 风云态自更。滔滔德江水, 终古见澂清。”[37]卷十二

4. 赖嘉谟

赖嘉谟, 江西万安人。父赖洁, 选思南府幕, 嘉谟随之入思南, 从李渭游, 好学不倦, 日夜与同门交相切劘。后数年归里, 成进士, 官四川左参政。

5. 徐云从

徐云从, 字时际, 江西人。少即从江右王门罗念庵、南中王门唐荆川游。闻李渭兴学黔中思南, 负笈远从, 终身不忘。归江西, 每与朋友讲学, 多所规益, 时吐危论, 以直谅见重一时。

6. 李廷谦

李廷谦, 字仲吉, 思南人, 李渭之子。万历十三年 ( 1581) 举人, 初授真定具教谕, 迁国子监助教。答诸生问难, 辨博无滞, 一时服其淹通, 官至副使。

7. 冉宗孔

冉宗孔, 安化 ( 今思南) 人, 万历间贡生, 任略阳令, 操守廉洁。归里, 阐扬心学, 继李渭而起, 名重一时。其子冉鉴, 亦能传父学。

8. 胡学礼

胡学礼, 务川人, 廪生。素精邵子象数之学, 志向清洁, 不求仕进, 有古隐士风。《黔诗纪略》卷三载, 胡学礼曾持李渭之书问学于邹元标。元标赠其诗曰: “圣学本无言, 言者即不知。贫贱信所遭, 富贵亦有时。鵾鹏元万里, 鷦鹩自一枝。万里元非远, 一枝亦非卑。嗟嗟寰中士, 扰扰意何为! 蹐跔一生耳, 徒令达者嗤。置身五行外, 庶不负男儿。君更勿念我, 久矣玩庖牺。”由此可知胡学礼的学术造诣。

9. 田惟安

田惟安, 思南人, 郡庠生。性纯孝, 有学识, 应袭世官, 因父爱少子惟臣, 惟安遂让弟袭。笃志好学, 游郡人李渭之门, 后卒, 李渭哭之以文。

10. 郭子章

郭子章, 字相奎, 号青螺, 又号蠙衣生, 江西泰和人, 江右王门大师胡直门人。隆庆五年 ( 1571) 进士, 万历二十七年 ( 1599) 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 三十二年 ( 1604) 进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七年, 子章请离黔终养亲, 许之。四十年 ( 1612) 晋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子章莅贵州十年, 平定播州, 奖拔士类, 既去, 贵州人士为建生祠七所, 水西土司贵州宣慰使安尧臣在大方城中建怀德祠, 祀诸葛亮、关羽, 而子章与焉。江右王门第三代弟子邹德溥有《郭青螺祠碑记》, 其中有云: “宣慰率罗甸人合武侯、关侯、郭侯而并祠之, 真可谓‘怀德’矣。”[38]余编卷七万历三十一年 ( 1603) 子章著《黔记》六十卷, 贵州掌故赖之以存。陈尚象序之曰: “大中丞郭公抚黔之癸卯 ( 1603) 岁, 出所著《黔记》示余。昔子欲居九彝, 《鲁论》纪其问答之语。正德间, 王文成公官龙场, 有《何陋轩记》, 今翰墨淋漓间, 似若神物护持之者。嗟乎! 孔子所云‘九彝’, 岂必即罗施之区; 文成之《记》, 毋亦为鄙彝余黔者广乎? 以今暏青螺先生《黔记》, 益可念也。……《记》成, 当与黔并永, 不特海内幡然改观, 因知孔子‘何陋’之言, 与阳明先生名轩之意, 俱得公而益信也。”[39]卷五十郭子章曾为孙应鳌祠作《孙文恭公祠碑记》, 此外还有咏贵阳东山、铜鼓山、武侯祠诸诗, 俱见道光《贵阳府志》余编之十四卷。

( 四) 黔中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陈尚象、余显凤、吴铤和艾氏三兄弟、陆氏两兄弟等皆为邹元标弟子, 为黔中王门第四代弟子。

1. 陈尚象

陈尚象, 字心易, 号见羲, 都匀卫人, 邹元标谪戍都匀, 一见许为伟器, 即以心学相期勉, 故自幼即得师事元标。万历七年 ( 1579 ) 举人, 八年 ( 1580) 中进士, 官至刑部给事中。万历二十年 ( 1592) 被削官为民, 返回故里。二十五年 ( 1597) 编修完成万历《贵州通志》, 邹元标为之序曰: “元标一别兹土, 荏苒凡二十年。忆承名儒, 如少宗伯淮海孙公 ( 孙应鳌) 、参知同野李公 ( 李渭) 及诸士陈公 ( 陈尚象) 等, 以圣贤之学相切靡朝夕, 盖其报君主万一, 乃戍则亡一矢一镞之劳, 仕则谙小心翼翼之恭, 负圣皇解网之恩, 孤并州父老之望。五溪云山, 用想为劳。抚兹志, 悠悠我思矣! ”四十一年 ( 1613) , 陈尚象赋诗谈笑而卒, 天启初赠光禄寺少卿。邹元标有《刑科右给事中见羲陈君墓志铭》悼文。陈尚象弟子有独山州的袁肇鼎等。其著作有《疏草》四卷 ( 邹元标为之《序》) 、《诗文集》若干卷。

2. 余显凤

余显凤, 字德翥, 独山州人。当时未设州学, 即寄都匀府学, 为诸生。邹元标谪都匀, 即与陈尚象同师事焉。与陈尚象又同中万历七年 ( 公元1579 年) 举人。见羲通籍, 德翥下第归。复与吴铤同事忠介。忠介居匀六年, 从学何啻百数, 而闻道者首推尚象、显风、吴铤三人, 而显凤又从最久, 所得尤深。后官某县教谕, 升知河南巩县。独山州人讲明心学, 自德翥始。

3. 吴铤

吴铤, 字金廷, 都匀卫人, 其父母早丧, 在其伯父家长大, 学习非常勤奋, 常中夜独坐, 每坐必至鸡鸣, 书声达旦。邹元标谪都匀, 见其试卷, 目之为“黔第一士”, 谓其文“不作经生口吻, 神知常溢笔端”。其后从元标学习心学, 进步很快。其卒, 元标为其作《墓志铭》。

4. 艾氏三兄弟: 艾友芝、艾友兰、艾友芸

艾氏三兄弟: 艾友芝 ( 字野史, 万历中举人, 授漷县知县, 升知广西横州) 、艾友兰 ( 字幽谷, 万历未由选贡授郧阳府竹山知县) 、艾友芸 ( 字桂阁, 万历中选贡, 崇祯初官至云南府云南县知县) , 麻哈州 ( 今麻江) 人。邹元标谪黔, 与其父艾世美 ( 字尊五, 号桂楼, 祖籍江西新建。隆庆末, 由选贡为马湖训导, 升卢陵教谕, 后知湖广松滋县, 见直道不行, 自辞官归乡) 为友, 常至麻哈住其家, 兄弟三人遂得以受业, 成为心学传人。

5. 陆氏两兄弟: 陆从龙、陆德龙

陆从龙, 都匀人, 万历十六年 ( 1588) 中举人, 任湖广新化知县, 致仕归。陆德龙, 字钟阳, 从龙之弟。举万历二十八年 ( 1600) 乡试, 授新化知县, 治术媲古儒吏。后致仕家居。天启间安邦彦叛, 围省城, 抚、按以蜡书招援省, 陆氏兄弟罄资募兵, 皆督征阵亡。事闻皆赠光禄寺卿。邹元标谪戍都匀, 兄弟二人同师事焉, 元标许以道器。

综上所述, 王阳明谪居贵州, 龙场悟道, 使举世闻名的心学诞生于贵州, 同时, 他创办龙冈书院, 主讲贵阳文明书院, 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 培养了一大批黔中弟子。王阳明离黔后, 王门的黔籍和外籍弟子在黔中南北分化, 继续弘扬师说, 大振阳明心学, 讲学之风, 盛极一时, 使阳明心学遍播全省, 贵州人文蔚成大观。继王阳明于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后, 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中也有许多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建书院、讲心学。王阳明谪黔成就了黔中人文的大事因缘, 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心学弟子, 再通过其亲传弟子、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四传弟子等的大力宏传、发展, 至晚明时期遂形成特点鲜明的黔中王门系统。

九、王门后学传承谱系的特点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王门后学传承谱系的主要特点:

第一, 从时间上说, 黔中王门是阳明龙场悟道后而形成的一个学派, 在王门后学系统中最早学习和传播阳明心学的就是黔中王门。故黄宗羲云: “姚江 ( 阳明) 之教, 自近而远, 其最初学者, 不过郡邑之土耳。龙场而后, 四方弟子始益进焉。”[40]P220王门后学谱系的分类, 有按地域分布、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三种不同的分类法。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按人物出身地域分布分类, 将王门后学谱系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七大体系; 稽文甫的《左派王学》以社会政治分类, 把王门后学划分为左右两派, 有以浙中王门的王畿和泰州王门的王艮、颜农山、罗近溪、何心隐、李贽等为代表的“左派”, 趋向狂禅派; 有以江右王门邹守益、罗洪先为代表的“右派”, 主张笃守师说, 偏重主静;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从学术思想分类, 把王门后学分成现成派、归寂派和修证派三大类, 现成派以浙中王门王畿和泰州王门王艮为代表, 认为良知是心本体中的现成东西, 而“致良知”则是直接悟得良知本体, 简单明快, 当下体认, 当下现成; 归寂派以江右王门聂双江、罗念庵为代表, 主张体主用从, 复归寂体; 修正派以浙中王门钱德洪、江右王门邹守益、欧阳德为代表, 他们继承师说, 力辟现成派的禅机有可能导致“认欲为理”, 又批评归寂派的主静有可能导致抹杀良知生生不已的生命力, 主张道德实践, 做实地工夫。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分类法, 都遗漏了黔中王门后学系统, 故本文为弥补此一不足, 乃单独专列一节, 花费较长篇幅详尽论述黔中王门。

第二, 按地域分布, 阳明后学的八大体系中, 以浙中、泰州、江右 ( 止修王门附于江右王门中) 三系为大, 其人数众多, 方家并起, 声势盛大, 为其他分支所不及。牟宗三先生云: “当时王学遍天下, 然重要者不过三支: 一曰浙中派, 二曰泰州派, 三曰江右派。此所谓分派不是以义理系统有何不同而分, 乃是以地区而分。每一地区有许多人, 各人所得, 畸轻畸重, 亦不一致, 然皆是本于阳明而发挥。浙中派以钱绪山与王龙溪为主, 然钱绪山平实, 而引起争论者则在王龙溪, 故以王龙溪为主。泰州派始自王艮, 流传甚久, 人物多驳杂, 亦多倜傥不羁, 三传而有罗近溪为精纯, 故以罗近溪为主。江右派人物尤多, 以邹东廓、聂双江、罗念庵为主。邹东廓顺适, 持异议者为聂双江与罗念庵, 故以此二人为主。”[41]P188故三家王门后学不仅人数众多, 声势盛大, 而且各有特点, 风格独异, 其领军人物都是王门中著名的心学大师, 浙中王门的王龙溪指点“见在良知”, 推说“四无”境界, 颖悟而疏阔, 然顺其风格发展可误引至“虚言而荡”; 泰州王门的罗近溪清新俊逸, 通透圆熟, 而顺其所宗之说“百姓日用即道”的泰州风格, 亦可误引至“情识而肆”。盖阳明致良知教从根本上说即不能割离其道德实践的劲力。江右王门之邹东廓、欧阳南野、陈明水等皆能紧守师门之说, 而聂双江、罗念庵则主言归寂, 拆良知为未发已发, 已开偏离王学之端。继之有刘两峰“以虚为宗”, 刘师泉至王塘南绕出良知而言“悟性修命”、“以透性为宗”, 渐离良知之教, 而走向性体奥体 ( 性宗) , 王学流变而为非王学。③

第三, 师承交叉情况极为复杂, 其师承关系已大大突破黄宗羲依地域而建立的流派门墙。其中较为明显的有以下数端: 其一, 浙中王门王畿的弟子有来自泰州王门的王襞、周汝登等人, 有来自江右王门的邓以讚, 有来自南中王门的查铎、萧良榦、张棨、贡安国、沈宠、戚衮、周怡、唐顺之等人;泰州王门徐樾的门人有来自北方王门的张后觉、孟秋, 有来自黔中王门的孙应鳌等人; 赵贞吉的弟子有来自浙中王门的徐用检; 耿定向的门人有来自江右王门的邹德涵; 浙中王门钱德洪的学生有来自南中王门的查铎、萧良榦、张棨、萧彦、程大宾, 也有来自泰州王门的王襞等人; 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的, 有来自南中王门的薜应旂, 有来自泰州王门的何祥, 有来自南中王门的沈宠、戚衮、张棨、贡安国, 也有来自浙江王门的王宗沭。其二, 泰州王门王襞曾问学于浙中王门的王畿、钱德洪; 徐樾曾师事阳明, 继而学成于王艮之门; 南中王门张棨受业浙中王门的钱德洪、王龙溪, 贡安国、沈宠皆受业浙中王门的王龙溪、江右王门的欧阳德, 戚衮受业江右王门的邹东廓、浙中王门的王龙溪; 孙应鳌先师事泰州王门徐樾, 后师事楚中王门蒋信; 韩贞先从朱恕游, 再卒业于王襞; 李贽先拜王襞为师, 再受教于罗汝芳; 焦竑分别师事罗汝芳、耿定向; 潘士藻学于耿定向、李卓吾; 耿定理始事方与时, 再于邓豁渠门下得心学之旨, 又于何心隐处悟入; 江右王门邓以锡先从罗汝芳游, 继学于邹守益、刘阳等。类此情形, 一人师事二位以上者, 多至不胜枚举。

第四, 王门后学的很多人派属师承与出身籍贯多有不统一者, 如罗汝芳, 籍贯为江西建昌, 本应属江右王门, 但他却是泰州王门的大将; 陶望龄籍贯浙江会稽, 但却派属泰州王门; 王宗沐籍贯浙江临海, 但却师事江右王门大师欧阳德, 属于江右王门。萧彦, 虽籍贯南直隶泾县, 但却师事钱德洪, 应属浙中王门, 而黄宗羲却将他划归南中王门。再如查铎、萧良榦、张棨、程大宾等多从钱德洪、王畿游学, 实为浙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而黄宗羲以地域而不以师承, 将他们都列入南中王门。其他在师承上属泰州王门的邓元锡 ( 江右) 、邹德涵 ( 江右) 、姚汝循 ( 南中) 、张后觉 ( 北方) 、孟秋 ( 北方) 、徐用检 ( 浙中) , 属江右王门的章时鸾 ( 南中) 、郑烛 ( 南中) 、尤时熙 ( 北方) 、孟化鲤 ( 北方) 、徐阶 ( 南中) 、戚衮 ( 南中) 、何祥 ( 泰州) 等都是这种情况。这是因为黄宗羲的叙述方法, 基本上是以地域来作为分派的标准, 这在叙述上虽然有方便之处, 但从思想上、师承上来看, 则颇欠清晰。如同属浙江学者, 钱德洪与王畿就大不相同; 同为江西学者, 邹守益与聂双江又有不同。而在同一个泰州学派中, 又有不同地区的学者, 并不限于泰州, 而黄宗羲仅仅以“泰州学派”统摄之, 则有很大的局限性。故有学者评论说: “被《明儒学案》‘遗忘’的黔中王门, 不仅可单独立门户, 还可以作为王学向文化边缘地区传播的成功范例; 闽中被纳入粤中也有点勉强, 对闽中王门的挖掘工作, 还远远不够; 皖中王门被《明儒学案》纳入南中王门, 更是难以自圆其说, 无论从阳明皖中讲学的频率看, 还是从皖中王学的声势看, 都能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域流派而做专门研究; 蜀中王门的传人都被纳入泰州学派中, 固然有其合理性, 但同样不能反映蜀中王门学者的独特个性;楚中王门被单独立项, 但人物、学派研究都很不充分, 尤其是其代表人物也归入泰州学派, 不仅使泰州学派陡增分歧, 而且使楚中学术大伤元气; 至于北方王门更是笼统有余而细化不足, 它实际应包括山东、北京、河北、陕西等地, 如此概括, 显然失之粗糙。”[42]P208总之, 在王门后学各系统之间, 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各系统之间相互浸透, 彼此摄取,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事实上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分为几大类, 因而只能以相对的分类原则为依据作出判定和划分。

第五, 王门弟子人数众多, 其中有知其名而不知其人, 有知其人名而未究其学者, 更有未知其名而未考者, 如浙中王门的管州、夏淳、柴凤、黄元釜、范引年、魏庄渠、黄夔等人, 就是知其人名而不知其身份; 又如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后, 于正德十六年 ( 1521) 九月因祭拜祖坟而回到余姚, 余姚诸生钱德洪等“凡七十四人”前往拜师[43]P1282, 74 人中多未知其名; 又据阳明的大弟子钱德洪回忆阳明在越讲学: “先生每临席, 诸生前后左右环坐而听, 常不下数百人; 送往迎来, 月无虚日, 至有在侍更岁, 不能遍记其姓字者。”[44]P1576当时数百听讲者中, 连像钱德洪这样的“教授师”也不能遍记他们的姓名; 再如阳明在黔中讲学, 从其学者数百人, 而郭子章在《黔记》中亦云: “王文成与龙场诸生问答, 莫著其姓名。”而今知其名者仅数十人, 数十人者生平可考者竟不足10 人。其他地区亦均有此情形, 苟以此计, 则阳明弟子总数可达数千, 李贽云“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 王宗沐谓“当时及门之士, 相与依据遵信, 不啻三千徒”[45]卷一, 诚不为过也。然仅以其中知名之300 余人而论, 人数之众, 实为朱子而后所罕见。

选自《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12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