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27为什么很少击落敌机 俄制导弹不如美国货?

我们在之前的《俄R-27导弹设计师很傻很天真?奇葩导弹背后有学问!》一文章中谈到了R-27中距空空导弹,总体来说它是一款在那个年代拿得出手的导弹。

null

R-27ET1导弹,红外制导型的R-27战果要好于雷达制导型的。

R-27露面之后很受追捧,直到发生在非洲的一场冲突之后,人们对R-27导弹的认知彻底改变了。而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999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爆发冲突,厄立特里亚的米格-29战斗机与埃塞俄比亚的苏-27展开大战,飞行员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老手。关于这段战斗,国内媒体也多活灵活现的介绍,版本众多。其结果是双方一共发射了可能最多24枚R-27导弹。一种说法是一枚都没命中,最后由于米格-29载油量较少,在被迫退出战斗后,被追上去的苏-27用R-73(还有的说用航炮)击落。另一种说法是,只有一枚由苏-27射向米格-29的R-27靠近炸引信在足够近的距离引爆,严重损毁了一架米格-29,最终这架米格-29坠毁,使得R-27的命中率只达到4%。

null

发射R-27的平显画面。

当然R-27还有一次未经证实的空战胜果。2014年,在乌克兰内战期间,乌克兰空军宣布一架本国的苏-25攻击机于7月16日被俄罗斯空军的米格-29使用红外制导的R-27T导弹击落,不过俄罗斯官方否认与此事有关。另外,俄罗斯空军的米格-29也曾用R-27T击落过格鲁吉亚的无人机,而地面发射型的R-27也在也门有不少战果。经过也门胡塞武装土法改造的红外型R-27T甚至还击落了沙特的F-15战斗机。

null

地面发射的R-27T曾经击落过不可一视的F-15,而且当时F-15还打了干扰弹。

很多人把原因怪在了R-27导弹本身上,然后把俄式导弹痛扁一通,从可靠性到环境适应性上俄罗斯导弹似乎都一文不值。诚然,俄式导弹的实际性能确实要比纸面上宣传的差一节,但是无论在越南还是中东,即便是比R-27更为落后的俄式空空导弹,由那些训练水平并不高的飞行员操作都曾取得过战果,技术进步的R-27反而却取得了几乎零战果的成绩是因为技术原因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也门胡塞武装的R-27还都击落了沙特土豪的不可一世的F-15战斗机。

null

苏-27的雷达比较水,是雷达制导型R-27命中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重量限制,苏-27计划中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最终未能装机。

null

米格-29的雷达还不如苏-27的,而且它携带的R-27还是缩水版的,射程更低一些。

另外一种“主流观点”认为,R-27导弹采用的是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导弹发射后需要载机不停地照射目标并向导弹发送修正指令,这个过程中一旦因为目标机动或者释放干扰而导致导弹载机丢失目标,R-27导弹就会失的。这个说法本身没错,但是即便用AIM-120或者R-77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射后不管,在初中段这一段,AIM-120和R-77和R-27并没有本质区别。大多数情况下,在进入末制导之前,R-77和AIM-120都需要载机用雷达对目标雷达进行跟踪,然后将修正指令传送给导弹,紧接着由惯性制导接手,最后由雷达导引头捕获目标自主攻击。

早期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需要制导雷达以连续波(之所以用连续波也是为了为导弹导引头尽量提供更大的平均功率也就是能量)全程照射目标和导弹尾部,导弹导引头接收目标回波后与接收的雷达信号对比,然后自动飞向目标。由于一部雷达不能同时接受和发射连续波,所以制导雷达在对目标进行照射的时候基本上无暇他顾,只能以四平八稳的飞行,这时候载机的危险系数就很大。

null

R-27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很多时候,这个导引头还没起作用,R-27就失去目标了。

而到了R-27这一代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在初中段制导时,R-27的制导方式和R-77和AIM-120没有本质区别了。也是由机载雷达向导弹传送低速率的修正指令加惯性制导。当然,到了末端就不同了。采用主动雷达的导弹最终会自己捕获目标,而在这之前一段时间导弹载机实际上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因为它可以给导弹输入目标坐标,让导弹的惯导系统走完这交接班的一小段路。而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末端,雷达还要更为卖力的工作——对目标进行连续照射。所以,R-27与R-77差在末端,而非初中段。这末端会差多少呢。一般而言,现在的雷达导引头对战斗机目标的跟踪距离在15公里-20公里左右,导弹到目标大致十几秒的时间。

当然AIM-120这类末端采用主动导引头的空空导弹确实能实现发射后不管,但只限于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发射前锁定,也就是弹载雷达导引头锁定目标后发射,导弹依靠自己的导引头制导飞向目标,但是由于导引头实际的探测距离有限,这种方式攻击往往处于视距内,超视距攻击的优势大幅降低。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稍稍超出导弹雷达导引头探测范围的距离上发射导弹,火控计算机根据目标的运动趋势给导弹输入参数,然后导弹根据惯性制导飞向目标,打开雷达导引头进行搜索捕获目标。但这个发射距离通常也不大,一般很少超出雷达导引头探测距离的1.5倍,否则就很难确保导弹能捕获目标,毕竟目标会实施机动的。

null

早期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原理图。像R-27这一带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其初、中段制导方式实际上和主动雷达制导的AIM-120没有本质区别了。不需要飞机傻傻直飞照射目标。

所以说,R-27之所以屡射不中,虽然问题可能出在了中段,但是不应该怪导弹,一方面要怪苏-27和米格-29的雷达,另一方面还要怪这届对手太强。

无论是苏-27的还是米格-29的雷达,基本上在80年代后的三代机中算是倒数的,从探测距离到抗干扰性能,再到下视下射能力。当然,幻影2000最初的雷达采用脉冲压缩体制,不具备下视下射能力,还不及苏-27和米格-29,而早期的F-16的雷达也没有中距空战能力。当他们面临一个老辣的飞行员时,就很难保证稳定跟踪了。只要对方能让战机横切于雷达法线方向,也就是法向相对速度为零,就能摆脱一次锁定,复杂一点的机动可以在水平机动的同时伴随高低机动。当然这也是理论上的。实际上,雷达告警器的精度有限,只能大致判断目标方位而且无法获知距离信息,而且往往面临的不是被一部雷达锁定,毕竟一对一空战大多只出现在训练中。所以,当耳机里出现嘟嘟嘟的警告声时,那些没见过世面的飞行员不去拉弹射手柄就谢天谢地了,更不用说干扰、机动。不过非洲的那次空战,双方飞行员都是见过世面的,而且都很了解对方的飞机。

null

空战中,如果条件允许,大多数飞行员都会选择尽远发射导弹,以获取战术优势,而非等到目标进入不可逃逸区。远距离发射虽然可以获取主动,但是命中率比较低。

而且苏-27上使用的P-203干扰吊舱对付西方的雷达效果如何恐怕还需要验证,但是对付米格-29或者苏-27自身的雷达那是杠杠的。机动、干扰和经验丰富且非常了解对方战机性能的飞行员足以让那时候的战斗机无法稳定跟踪目标。这样即便射出去R-27,也会因为雷达跟丢而无法命中。

另外,机动摆脱也非常管用。通常在迎面进攻中,大多数飞行员都会在尽可能远的最大发射距离把导弹打出去,而不会挨到对方进入不可逃逸区,因为这期间对方可能就发射了导弹了,谁先出手谁就能占便宜,至少能打乱对方的节奏,为下一步攻击占据优势。这时候导弹只具备理论上的命中可能——目标按照原有的高度、速度飞行,不做任何机动,然而现实中却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得到告警的情况下,战斗机很容易通过U型转弯躲避对方在最大发射距离发射的空空导弹。

null

苏-27带那么多R-27会导致机动性下降非常多,但是也必须要带,因为空战某种程度上就是比谁的弹多,油多。

美国空军的AIM-120取得的命中率较高,那是因为往往是在非对抗条件下进行的,AIM-120载机雷达在“边跟踪边扫描”模式下发射AIM-120,对方战机上的雷达告警器甚至不会被触发。目标在傻乎乎的直飞中就被击落了。而美国空军模拟的对抗条件下(干扰、机动)AIM-120攻击目标的成功率,也不高于30%。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美国对三代机的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让他们多带AIM-120,因为少了真不管用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