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张照片,致敬中国教育 70 年

4 月 23 日上午,“播撒希望——致敬新中国教育 70 年图片展” 在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

4 月 23 日上午,“播撒希望——致敬新中国教育 70 年图片展” 在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由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主办、K12 在线教育机构掌门 1 对 1 承办,展出 70 幅珍贵图片,分三个阶段温暖讲述 1949 年至 2019 年间,新中国在教育发展以及教育均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为观众描绘新中国教育 70 年的绚丽画卷。

展览现场

观众参观影展

展览现场还设置了互动区,观众可在互动区内感受中国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参与 “穿梭新中国教育 70 年历程”H5 答题活动。

本次展览展期 8 天,将于 4 月 30 日结束,除了在现场观看实体展览外,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现场二维码观看电子展览(全部展出照片均配有音频解说词),或直接打开中国图片网观看本次展览的电子相册(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观看)及 3D 展馆。

部分参展照片:

1949 年的中国,人口约有 5.5 亿,文盲率高达 80%。新中国建立后,1949 年 12 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争取从 1951 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在农村,人民利用冬季农闲的时间组织了 “冬学”,这成为农村扫除文盲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是 1951 年,河北省定县翟城村参加 “冬学” 的学员们在上课。

曹兴华 摄(来自新华社)

20 世纪 50 年代的扫盲运动不仅包括汉族人民群众,还辐射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是 1951 年,青海省的两个牧童在放羊时温习刚学过的生字。(来自新华社)

建国初期的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民群众还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展开识字比赛。

这是 1952 年 8 月 2 日,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25 周年全军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岳国芳 摄(来自新华社)

1958 年 2 月 27 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个省市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上,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指出,扫盲是使 6 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于是第三次扫盲运动吹响了号角。这次扫盲范围更广,辐射了更多的人民群众。

福建省闽江两岸的水上居民,长期浮舟泛居于船中,文盲比例很高。但是在第三次扫盲运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学习认字。这是 1958 年,福建省福州市的水上居民在当地小学教师的辅导下学习写字。

潘其西 摄(来自新华社)

1973 年,天津市红桥区的文化宫和俱乐部配合学校教育,提供场所,供全区各学校和幼儿园的少年儿童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在德、智、体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这是红桥区幼儿园的孩子在俱乐部做套圈游戏。(来自新华社)

1955 年,我国开始试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专项运动教学训练。此后,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在全国普遍建立。

这是 1974 年,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游泳班的学员在进行游泳训练。(来自新华社)

1977 年 9 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 10 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是 1978 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来自新华社)

1978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德、智、体全面衡量,录取了 20 名成绩优秀、年龄在 16 岁以下的少年,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开设了一个少年班。

这是课余时间,几名少年班的学生在下围棋。(来自新华社)

1979 年 11 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湖南省桃江县《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中央在批示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基础在教育,而小学教育又是这个基础的基础。中央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把普及小学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要切实抓好。

这是 1979 年 5 月景山学校二年级一班的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学习,北京市景山学校是教育部重点学校之一。

顾德华 摄(来自新华社)

76 岁的退休老教授吴道存和老伴李玉蓉自筹资金,自编教材办起家庭英语辅导班,为愿意学习英语的青少年进行义务教育。开班三年多,有 300 多人参加了吴道存夫妇的英语班,并取得良好成绩。

上图是吴道存为参加辅导班的青年上课(1980 年 9 月摄)

徐光春 摄(来自新华社)

1979 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召开,对幼儿教育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之后又相继颁布各种文件,恢复和健全幼儿教育管理机构,明确了幼儿教育的地位及幼儿教育改革方向。

这是 1982 年 10 月,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的小朋友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赠送的一架备有风景录像和飞机声响的模拟客舱上体验 “飞行” 的乐趣。

杨飞 摄(来自新华社)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79 年以来,这所学校开设了电脑、生物、气象等 20 个科技活动项目,曾两次被评为 “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这是 1988 年 6 月,同学们在学习电脑课程。

熊春雷 摄(来自新华社)

宁夏回族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专门为盲聋儿童开办的学校,学校共有 153 名学生,设有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中专班。孩子们在这里与普通孩子一样,学习文化、艺术、体育等知识。此外,学校开设绘画、雕刻技能等专业课程,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随着学校的特殊教学设备日渐完善,以及特教老师的悉心照料,这些别样的 “花朵” 快乐成长。

这是 2013 年 5 月 26 日,一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特教学校的盲人学生在用盲文教材学习。

王鹏 摄(来自新华社)

福建省福州市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大力推进 “阳光体育” 运动,鼓励和引导各校根据传统和特点,确立不同的特色体育项目,通过 “主渠道” 课堂和 “大课间” 活动进行推广,确保中小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一个小时,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得到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这是 2015 年 10 月 9 日,在福建省福州市梅峰小学,老师在给二年级学生翁岩一(右二)纠正击剑动作。击剑是该校特色体育项目。

宋为伟 摄(来自新华社)

安徽省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学校开辟了屋顶菜园,引导小学生开展蔬菜种植、管理及观察活动,从中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快乐。

这是 2015 年 10 月 20 日,同学们第一次在学校的楼顶上 “农识课”。

张端 摄(来自新华社)

20 世纪 50 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一起研究中药。

1972 年 11 月 8 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这种植物身上发现了青蒿素的奥秘。从此,这个发现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治疗疟疾的 “首要疗法”。2015 年 10 月 5 日,青蒿素的研究为屠呦呦赢得了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

2015 年 12 月 11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 2015 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来自新华社)

2018 年 1 月 4 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景行小学柳东校区,来自大山的留守儿童体验游乐项目。

当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举行关爱留守儿童城市圆梦活动,邀请25名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安县大山里的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学校、主题乐园、科普基地等地方开展体验活动,感受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来自新华社)

2018 年 1 月 26 日,“月宫 365” 实验换班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月宫一号” 实验室举行,4 名大学生自 2017 年 7 月 9 日换班入舱已在这个密闭空间连续驻留 200 天,打破了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 180 天的世界纪录。

这是一组志愿者和二组志愿者在舱内向外挥手致意。

罗晓光 摄(来自新华社)

展览时间:2019 年 4 月 23 日~4 月 30 日

展览地点: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欢迎大家前往参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