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评书与小说中经常有这样的一幕:一开战双方各自派出一员武将互打。其中一方打不过了,然后回城或者回营。之后这一方高举免战牌,对方也只是干瞪眼,然后就只剩下口水战,无论咋骂就是不出来。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打仗时打不过了真的可以靠挂免战牌自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有读者会说躲在营里和城里不是很安全吗?这么想就错了,战场之上,如果一方野战打不过了,退守营寨和城池,另一方确实可能暂时不直接追杀过去。但其实对方是去准备攻城机械,要开始准备攻坚战了。像洛阳虎牢之战,王世充在野战部队被打废之后,按小说逻辑是高居免战牌。实际上之后是异常惨烈的城市攻防战,唐军用投石机,王世充军队用床弩。这跟挂不挂免战牌没关系。
▲这个还是属于打不过,换种打法,还有更惨的。
北宋末年,名将种师中救援太原那一仗要多惨有多惨。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粘罕围太原,诏种师中率兵由井陉道与姚古犄角应援太原。……金人乘间冲突,诸军以神臂弓射却之,欲赏射者,而行司银碗只数千枚,库吏告不足而罢。于是士皆怨愤,相与散去。师中为流矢所中死之,其余将士退保平定军。”
▲神臂弓
因为没有赏赐了,所以宋军神臂弓手不想打了,然后军队乱成一团。按照《说岳》之类小说或评书的桥段,这时候种师中,应该高挂免战牌,整顿军队。和金军约定改日再战,等银碗运来之后,再一决胜负。但现实则金军“趁你病,要你命”。宋军士兵一有情绪一罢工,金人就开始进攻,然后……然后种师中战死。不过,历史上虽然免战牌这种东西不存在,但真有那种一方表示休战,另一方就真的不打的情况。
当然这种情况基本发生在我国春秋时代。像晋楚邲之战,《左传》卷二十三:"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根据《左传》记载:楚军的许伯、乐伯、摄叔在一辆战车上,被晋军追上。他们的弓箭只剩一支,便射杀一只麋鹿,献给追兵的首领鲍癸。鲍癸认为他们“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放弃了追捕。同样,晋国的魏锜被楚国追兵赶上的时候也射杀了一只麋鹿,结果追兵也放弃了追捕。等到,晋军最后战败逃跑的时候,很多战车都陷到了泥地里。结果追击的楚军不但没有痛下杀手,反而教晋军如何脱困,“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然后晋军还有心情回头开楚军的玩笑,“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其意思是嘲讽,楚国总打败仗,所以善于逃跑。
▲邲之战
除此之外,还有鞍之战,当时齐侯战败逃亡,晋国大夫韩厥在后驾车追逐,齐侯御者邴夏建议射杀韩厥,齐侯认为“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最终被追上险些被俘。鄢陵之战,晋国大将郤至在混战中依然对敌军统帅楚王行礼,楚王也派使者问候。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宋襄公。他就是不等楚军摆好阵型不主动攻击。
以上的例子都是一方失去作战能力,结果另一方连免战牌都没看到,就停止追杀,不但没有下死手,甚至帮助对方。这种约束住双方的,其实是当时流行的“礼”。也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那个礼。当时的贵族、比如诸侯、大夫其实理论上都是周天子的臣子,或者周天子臣子的家臣。有的还是同宗,就算打仗的时候,双方也都是承认对方的贵族身份的,也就是“君子”。当时齐侯在被韩厥追上时。韩厥还执絷(zhí)马前[45],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鞌之战
因为将来万一有点啥事还需要对方照应,因此所以多少给对方点面子。毕竟春秋内斗,不少贵族在本国内混不下去了可以去其他国家,因为有贵族身份,去其他还能混的不错。所以简单说,大家都是贵族,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之间就不下死手,这样未来也好相见。
当然,就如前面所说的“礼不下庶人”,这种免战资格,平民和外族是没资格享受的……另外,多说一句,“刑不上士大夫”,笔者更倾向这种解释:你是个体面人,出了事就自裁吧!别要用刑法那么不体面!毕竟先秦到汉代的中国人都特别刚烈不是?当然,春秋的这种礼,当孙子那种“兵者,诡道也”的概念出现后,也就没多少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