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头》:王安忆,上海女子,精明,能干,主意正,使小性
这部《妹头》仍是一向的“王安忆风格”,叠床架屋,细密绵软,像旧时上海老妈子抱了一卷地毯,从阴暗的屋内一点一点铺到光明的所在。她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讲完一个故事。王安忆喜欢写小人物,尤喜欢写带些“乡气”的小人物,我想她对于那种没由来的、世俗的生机勃勃有些偏爱。
妹头是精明现实到无孔不入,生活于她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就是实实在在的油条、鲫鱼、鸭绒被、抽水马桶、廉价的时髦衣服,与张爱玲笔下那些精刮刮的女人不同,王安忆笔下这些女人没那么多派不上用场的身世之感,她们对生活较少生出幻灭,总能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自得其乐,并顽强地生存下来。
其实,妹头的生活永远是向上的,所以她需要小白这样的人,需要一些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东西,这些东西出乎意料地能够给妹头安全感。因为如若没有,生活就彻底脏了,庸俗了,这是妹头无法忍受的。但小白永远只是陪衬,“由于他们实在太过稔熟,她在心底里又并不把他的写作看成多么了不起。她想:他,小白,白乌驹,贪嘴的肉和尚,还很贪恋床第之欢,他肚子里有几根肠子,她还不知道吗?”妹头要确信,自己是现实生活中的女王,才会安然无恙地与小白在一起的。
这个似乎是王安忆一直津津乐道的主题,地点永远是淮海路和与其邻近的几条小马路。俗事与时尚,就这么莫名其妙翻来覆去地搞不清楚。但看她书写那些老上海历史的时候,总能碰到意外的惊喜,让我想起了十岁以前的种种琐碎之事,傻气却充满温情,仿佛是在大街上偶遇了儿时的邻居,记忆之门就这么突然打开了。
王安忆写下的男人常常有些书生气的怯懦。男人究竟靠后天的教育生活,不像女人,无论如何是凭本能挣出一片天地的。王安忆工笔刻画人物的功力有目共睹,可惜写来写去不过同一时期前后的各样嘴脸,便不免重复。《妹头》里中年以后的小白极像《叔叔的故事》里那位作家叔叔,中年以前的他和阿五头一直频繁地出现在她所有描写“逍遥派”知识青年的小说中。
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当然不会成为小说的桎梏。奥斯丁一辈子写英国乡绅家庭,人物个性差别有限;张爱玲写她的旧上海,笔下的女人用心都是相似的。但她们的故事读来不烦腻,一来是因为较为戏剧化,二来也是因为叙事更为灵动透彻。态度上,奥斯丁和张爱玲是俯视众生男女的,王安忆则有些混乱,拿不出那么聪明的态度,言语之间便迟滞了,像盛夏的傍晚,天空迟迟未能暗去,于是这“无语对黄昏”的温柔之中也就有一种不耐烦。
刘绍铭说许多作家一生作品寥寥无几,并非自暴自弃,而是发现后来的自己无论如何写不过当初的自己了,便就此搁笔。作家们爱惜羽毛,不能说是坏事,只是苦了读者在这头百思不得其解,一再等候而不得结果。作者是想“写得不好不如不写”,读者们倒是认为“写得不好也要让我看看怎样不好”。天下读者歹毒的居多,不肯放过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