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前半生见证了西湖的繁盛与江南的繁荣。
甲申之变后,明亡清兴,时值天命之年的张岱因不愿与清朝统治者为伍而隐居山林。当28年后重返西湖时,他发现西湖早已不是记忆中的美丽模样。因此,张岱遂将国破家亡之痛,旧朝名士之志,悉数注于笔端。
《西湖梦寻》就是这样一部以慰现世之思,以留后世追忆的作品。张岱假借梦中西湖的盛景,集中表达了对西湖的片片情思和故国的深深追忆,西湖情结由此凝结成为张岱心驰神往痴醉沉迷的精神家园。
张岱梦中的西湖虽然是美丽的,但其所传达的却是张岱挥之不去的精神痛楚。其寓意在于,以梦中西湖的美景盛景和内心不可言传的苦痛,表达对故乡的追怀。这种痛彻心扉的追怀,不仅限于张岱个人,更属于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
张岱前半生无拘无束地游走于西湖山水之间,率性自然地体味西湖的风土人情,西湖早已烙印在他心灵深处。然而,自1644年清军入关,1645年江南地区抗清斗争失败后,张岱便不得不离开生活了40年的家园,隐居山野,埋名著述,逐渐沦落到清贫困苦,颠沛流离的地步。
到了晚年,张岱每每想起故国的美好岁月,总会陶醉激动,一方面他怀念过去美好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坚守着自己的忠义气节。
《西湖梦寻》用记忆中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细节,构造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故乡西湖的美好梦境。在这些梦境中,过去西湖的平凡场景,无不细腻动情,饱含眷恋,使得西湖既寄托了自己的梦,也感染着前朝遗民。
于张岱而言,西湖不仅是其人生的出发地,更是心灵的归宿,不仅是可触可感的温情故乡,更是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但当阔别28年重回到西湖后,张岱却再也无法体会到记忆中西湖那莺歌燕舞、人头攒动的胜景。故乡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具体鲜活的内心寄托。生活的困顿,精神的孤独,使张岱油然生出无限的思乡之情。
《西湖梦寻》的每一篇文章,都艰难地回顾着往昔。在理智上,他想忘记过去,不愿做以梦境代替现实的痴人;但在感情上,他又不能忘记过去,心中依旧牵系着西湖昔日的繁华,不得不做个痴人。逝去的繁华的西湖,就像那无法挽回的明王朝,留给张岱的,只能是心中那愈益浓烈的回忆和惆怅。
经过沧桑巨变的创痛,对故乡的无限爱恋,张岱产生了一种身处异处的生命缺失感,而这种缺失感又迫使他不断回忆过去美好的生活。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回忆中,张岱的西湖情结逐渐形成。经过时间的发酵,西湖更像是盘踞在张岱心中一方不可触碰的净土,迫使他不断回忆思念。西湖早已超越了他梦中的意象,成为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