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目前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汉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铸。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银) 三品。王莽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皆有铸造,惟流通不广。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挺”,宋以后改称“银锭”。元代于银锭之外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此银锭重200.1g,其正面中央印有银锭流通年份“乾隆五十年”,说明银锭铸造于乾隆皇帝登基五十年。银锭中央平坦,两边内收,字体清晰;两边朝天上扬,两边边缘薄,中间腹厚重,如同一艘小船,在市场中来去自如。
银锭背后呈弧形,受时间洗礼,表面有氧化痕迹,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成色必好。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亦是对时间的见证。
银锭整体保存完好,银有耐腐蚀质地,所以百年间只见表面受氧化和背面些许,品相良好。银换做现代,也是非常昂贵的物品,就算按目前银价行情,上面小小的银锭也许花费不少才可收入囊中,可见清朝当时银量充足,国力繁盛。不仅具有高昂的货币本身的价值,也具有非常高的收藏意义!
朝代的更迭,时代的转变,时局的动荡,历史的改革,导致银锭目前在的存世量非常之稀缺,以至于其价值非常之高,据小编了解,在2009年11月份的时候,我国北京的一个拍卖会上,一件“明代的一百两银锭”经过多次的竞争,最终以392万元的高价成交了,这在当时不仅是轰动一时,更是创造了一次新的世界纪录。后来2011年的时候,我国的又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元代的50两银锭,也是以310.5万元的高价成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