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控措施

汽车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以重庆为例,2016年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5.39亿元,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4%。随着汽车制造行业快速发展,其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汽车制造业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控措施

一、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

汽车制造业生产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主要体现在5个不同的生产场所,每个场所都存在着一种或几种危害因素,具体如下:

1.冲压车间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是噪声。作业人员长期接触噪声会使其听力逐渐下降,严重时可导致职业噪声聋。

2.焊装车间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焊接程序的副产品,焊接过程会产生焊接烟尘、锰化合物。长期接触,若防护不当极易患焊工尘肺和职业性金属锰中毒。

3.涂装车间

主要职业危害为喷漆中的苯类化合物。长期接触,若防护不当,可导致职业性苯中毒,严重者还会因为职业性苯中毒而导致白血病。

5.总装车间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发动机试车过程中会产生噪声、以及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有害气体。噪声会使其听力逐渐下降,严重时可导致职业噪声聋,有毒有害气体容易引起作业人员相应的化学中毒。

6.发动机铸造车间

主要危害为矽尘。长期接触吸尘环境,如若防护不当,作业人员很容易患上矽肺病。

二、控制措施

对汽车生产车间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可从两方面着手,即设备技术方面的控制措施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控制措施。前者可称为“硬”防护措施,后者可称为“软”防护措施。“硬”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工艺防护、工程防护和个人防护。

1.工艺和工程防护措施

一是针对冲压产生的噪声。企业应优先购买噪声响度小的冲压机械设备,同时还可以用带有柔性吸盘的机械手抓取材料。冲压生产线全封闭设计,实现自动化生产。

二是针对焊装时产生的电焊烟尘和锰化合物。企业应有选用不含或少含金属锰、铅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焊接材料,焊接车间或其他焊接量大、焊机集中的作业点,首先要采取全面机械通风的形式,控制和减少电焊烟尘;同时还应在焊烟产生和逸散的作业岗位点上设置局部抽排风设施,将生产过程中的电焊烟尘和金属有害物质进行即时、精准、有效的强制引流控制。

三是针对涂装过程产生的各种化学毒物。企业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度物质的基本原则,使用不含苯或者含苯量很少的水性涂料,选择自动化程度高的自动调漆设备和喷漆机器人实施作业,减少作业人员直接接触化学品的机会。

四是针对发动机铸造车间的矽尘。企业应在发动机铸造制芯、浇铸、落砂等岗位设置负压抽风装置,将从业人员接触矽尘浓度水平控制在标准限值一下。

个人防护用品

主要包括耳器、防尘口罩和防毒口罩,企业应为接触粉尘的从业人员提供符合标准的防尘口罩。个人防护用品配发的数量应满足防护需要,并根据使用情况按周期进行更换。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个人防尘用品配备、发放、使用等管理工作,加强岗位作业人员的教育,确保他们能够自觉正确佩戴和更换防护用品。

三、组织管理措施

除了设备、技术方面的措施外,生产企业还应当做好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切实履行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的责任,做好组织管理措施内容很多,重点应做好从业人员对生产环境有害因素的防护知识培训、有害因素排放浓度的定期检测和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定期体检、生产岗位有害因素警示和告知等工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