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县城,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名亭8座,石窟6处,各式古建筑138间,摩崖碑刻460余处。因其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浚县大佛而著称于世,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属国家AAAA级景区。上图是大伾山上的景点---龙洞。又名"西阳明洞",在大山东丰泽庙内,座西向东。面阔三间,门额横书"龙洞"。" 龙洞叱祥云"是黎阳八景之一。庙内石壁上有三个天然洞穴,上洞较大,口径1米。中洞口径0.5米,下洞最小。洞穴四周雕刻蟠龙五条,故名“龙洞”,蟠龙形象生动,呼之欲云。
龙洞,即丰泽庙,又叫康显候祠,坐东向西,依崖而建。龙洞内崖壁上有三个天然洞穴,俗称“龙洞”,如龙居之穴而得名。洞口上雕刻的五条蟠龙,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龙洞祥烟自古是黎阳(古时浚县曾称为黎阳)八景之一。
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浚县(时称浚州)大旱,尚书郎徐某到浚县率领众人在此处乞雨,当晚便下起大雨。徐尚书上奏为龙神请封,北宋皇帝宋徽宗准奏,封为“康显候”。龙洞内崖壁上的雕塑和康显候告碑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保护单位。
北宋元佑年间,新旧党争中,鲁元翰政治失意到达卫州后,再观大伾,寄情山水,在龙洞处题下了“再观龙穴”等文字,以抛官场烦恼。据《宋史》记载,鲁元翰时任卫州(今卫辉市)知州,与苏东坡素有交情,苏东坡有诗《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
下图这块“康显侯告”碑,刻于宋代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此碑兼有宋、元两个朝代的碑体;具有汉、蒙、梵三种文化语言;含有封建官制51枚告印;布满宋代书法大师蔡京的亲笔手迹。所具有的历史学、语言学、书法学价值是难以估计的。
石碑碑体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身分六层。碑首由汉代篆字、草体梵文、蒙古语三种文字形式表现。汉语篆书为“康显侯告”;草体梵文为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蒙语为“大名路浚州达鲁花赤题”。
碑身最下层的楷书记文详细记录了当时皇帝亲封龙洞之神为侯爵的缘由:政和八年(1118年),尚书郎徐公在浚州体察民情,时值大旱,徐公率部下到龙洞祈雨。当晚,即阴云密布,大降甘霖。这一年“麦秀两歧,一禾四穗”获得了大收成。于是,徐公上书皇帝为龙神请封。一向信奉道教的宋徽宗欣然准奏,封大伾龙洞之神为“康显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