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出席红星新闻“一带一路”国际频道上线仪式。
4月29日下午,红星新闻“一带一路”国际频道在北京举行了正式的上线仪式(新闻回顾>> 勇立“丝路”潮头 构建国际影响力)。作为特邀嘉宾,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出席了此次活动。
从1989年便开始在中联部工作的于洪君,曾任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对中亚地区的研究非常深入。中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之地,在倡议提出后近6年的时间里,中亚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给中亚地区人民究竟带来了怎样实实在在的变化?如何实现共赢之路?中亚和中国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中国该以怎样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从而让他们更了解中国呢?刚刚上线的红星新闻“一带一路”频道又该如何去报道“一带一路”的故事呢?
对此,于洪君在上线仪式结束后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
红星新闻:中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之地,在倡议提出后近6年的时间里,倡议给中亚地区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于洪君:“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提出,这不是偶然的。历史上我们和中亚山水相连,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实实在在的交往源远流长。苏联解体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广泛,从政治到经济到人文,从高层到民间,大大地拉近了彼此间的情感。双方合作意愿和诉求与日俱增。
事实上,我们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展务实合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和5个国家都有空中走廊,和哈萨克斯坦有五六个公路和铁路口岸,和吉尔吉斯坦也有口岸,大量货物通过这些公路进入中亚,随后进入俄罗斯、西亚甚至向南进入阿富汗。因此,中亚成为中国产品、企业,乃至国家形象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区域。在这样的基础、积淀、经验和新的诉求下,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绝非偶然。
这几年,我们务实合作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大。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这个国家很小、人口不多,但地域辽阔、资源异常丰富,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就在哈萨克斯坦。因此,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的潜力非常大。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中国十分友好,对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经验,对中国同外部世界、包括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的构想非常认同,因此当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哈萨克斯坦积极响应。最近来中国访问时,纳扎尔巴耶夫再次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和他的“光明之路”新政策完全可以契合。
红星新闻: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和中亚地区怎样实现合作共赢?
于洪君:我们现在和哈萨克斯坦有55个大的合作项目,其中15个已经竣工,11个今年年底也要竣工投产。这一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给哈萨克斯坦带来的实在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连云港共同建设了一个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其实是给哈萨克斯坦提供了一个出海口,其商品不用再经过遥远的俄罗斯经过波罗的海,从中国走的话路途更近非常便捷,哈萨克斯坦和外部世界的距离大大缩短。
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事例,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的感情越来越好,到中国来留学、就业,甚至在中国娶妻生子的不少。可以说,这是中国和中亚地区合作共赢的一个典范。
合作共赢当然不止这些,还包括土库曼斯坦。虽然该国并没有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也没有来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但这并不能排除两国的互利合作。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就是能源合作最成功的一个范例。
土库曼斯坦是我们能源合作的重要伙伴,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是我们“一带一路”朋友圈中可靠的合作对象。当然也要看到,互利合作的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诉求,因此甚至有时还可能出现一些小的摩擦和纠纷。但这都不影响合作的大局和合作前景。
红星新闻:中亚地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在这个地方我们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在这方面又面临着哪些困难?
于洪君:中亚五国有着一些共同的风俗习惯,但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塔吉克斯坦属于波斯文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属于突厥文化。这一地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受斯拉夫文化影响也很大,同时还受伊朗、阿拉伯甚至印度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个地区要讲好中国故事,非常不容易,必须要因国而异,因地制宜。
现如今在中亚,我们有多种讲故事的方式,每个外交官都是故事员,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讲述。此外在那里工作的中资机构、公派教师以及一些驻站记者也都是中国故事员,他们在讲中国故事上已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习惯,互有所长。我们每年还有大量的团组到中亚去。
但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对中亚国家的了解,包括我本人虽在那里工作多年,但仍不能说了解得非常全面深入。当好故事员,必须要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现实,加大培养中亚专家的力度。如今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专家对许多问题的把握还不到位,所讲的故事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现在还不能说我们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例子便是,我们对目前中亚地区讲中国故事还要借助于俄语,如果能使用当地民族使用的语言,讲起来会更生动,效果更好,也能被当今民众所接受。关于讲述中国故事后当地是否有较大转变,我认为这个转变才刚开始。
红星新闻:刚刚上线的红星新闻“一带一路”国际频道是一个新诞生的平台,您对我们这个频道有着怎样的期许,对其未来涉及“一带一路”的报道上有何建议?
于洪君:新的技术发展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报道“一带一路”建设时需要创新、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
每一代人都拥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方式,现在年轻人的语言及思维逻辑与上一代人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过去我们通常采用发报纸、广播的方式去讲述中国,但现在看报纸杂志的人越来越少,也鲜有人通过广播来了解中国了,新的技术需要迅速推广开来。
现在我们讲文化贸易、文化产品的输出,除了采取文化输出之外,还可以采取合作方式制造共同的文化产品。比如讲故事,不只是我们讲,还可以让他们也来讲,可以和对方合办网络或电视台、合拍电影。此外还有共同编写教材,我们孔子学院使用的教材是俄语,用俄语教材并不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如果将来能直接用当地语言,效果会更好。现在也许条件还不成熟,但将来可以考虑,一切皆有可能。
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张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