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荔韦林镇西寨村的街道上,在这里做石子馍的就有好几家,有时,还得排起队,这只是大荔县传统石子馍的一种做法。类似的还有常见的农村妇女"坐月子"的饽饽馍,拳头的的石子坨坨馍都有好几种,味道各异,一种是吃起酥香、嚼起后味无穷另一种是吃起干黄酥脆、咸香可口,这些都是大荔县流传千年的石子馍的特色了。这几年,随着媒体的宣传, "石子馍"一下子走红,火了起来,"石子馍"随处看见,也成了大荔县的吃货的一个金字招牌。
大荔县的"石子馍"又叫饽饽馍。因用豆石在鏊上面垫底烙熟而得名,"石子馍"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经久耐贮等特点,制作石子馍,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植物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要用上好白面,放入佐料,制成馍胚。选取如拇指般大小的光滑石子,用水洗净、晾干,再用植物油涂过,放入深边鏊锅里,置于火上加热,用手不断翻搅,使其均匀受热。然后取出一半石子,将留在鏊里的石子摊平,将馍胚擀成厚6—7毫米的面片,平放在鏊里的石子上。再将取出的另一半石子,平放在面片上,用微火加热,使之上烫下烙而成。吃起干黄酥脆、咸香可口,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的特点,是关中农村常用的赠送亲友、招待佳宾,或作为产妇、病人的营养食品。
在大荔农村,最为常见、"大张旗鼓"做"石子饽饽馍"就是谁家的媳妇快要生娃"坐月子"的时候,到时主家会把村子的一些年龄大的"巧媳妇"叫到家里,支锅搭台开始做饽饽馍,除了为产妇吃,助于消化,而最多的是亲朋好友来家祝贺看娃的时候,每人走时"回礼"都要给带上一二十个饽饽馍,最多的做饽饽馍光面粉要用几袋子,你就可知要做多少个,可见,石子馍在大荔几千年传统的根深蒂固,而现在石子馍已从日常生活中走向市场、成为致富的一个产业。
李世居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