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

摘    要:                 五四运动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伟

摘    要:               

五四运动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伟大事件, 它掀开了中国革命、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价值觉醒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 形成了反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活动价值的革命精神谱系, 并以这些革命精神为内容, 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重塑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体系。站在新时代价值引领的高度来认识五四运动, 就要从价值觉醒、精神重塑到文化自信的角度, 深刻揭示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 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田克勤,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百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 已作为光辉一页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间,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的历史节点, 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产生的巨大影响, 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精神上的真正觉悟, 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其在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和极端重要的地位。

一、价值觉醒:五四运动历史地位认识的新视角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 是很多学科领域的热门话题,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体来看, 以往人们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

一是从中国革命的角度认识五四运动。其代表性观点认为, 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社会各阶层仁人志士提出了诸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文化再造等各式救国方案, 特别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近代以来中国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悲惨命运终究未曾得到根本改变。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在五四运动中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并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重大作用, 最终主导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方向, 使五四运动成为有工人群众、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商人士和市民等社会各界广泛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 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1]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二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认识五四运动。其代表性观点认为, 五四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启蒙, 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方向。从思想文化的意义上, 五四运动猛烈冲击和荡涤着几千年来的旧思想、旧文化, 使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狭小的知识分子参加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中走出来, 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教训中, 开始认清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 开始意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那些矢志爱国、追求进步的人们开始学着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中国、观察世界, 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的重点转向了传播马克思主义, 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批判, 而是为批判这些思想找到了更科学、更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是从中国历史的角度认识五四运动。其代表性观点认为,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新的一页, 成为近代中国社会逐渐终止沉沦势头开始走向进步的转折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饱受压迫和屈辱的历史。在名义上, 中国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但却大幅度丧失了国家主权和国民的人格尊严, 打了败仗要割地赔款, 但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却还要仰人鼻息, 受制于人, 这也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自五四运动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 确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又经过40年的不懈奋斗, 开创并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距离世界舞台中央如此之近, 距离曾经遥远的复兴梦想如此之近。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全部中国史中, 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 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 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1]总之, 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开启了一个时代, 影响了此后整个中国的社会氛围和政治走向。

前述三种基本认识, 为人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视角和逻辑线索。但站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再来思考和看待这场运动, 应该有更为深刻的思考。为此, 笔者提出了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这样一个新的视角, 来进一步探究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问题。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绵延5000多年而不中断的悠久传统, 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的新传统, 熔铸于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状态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重塑过程。而这种精神重塑又是从五四运动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与价值觉醒开始的。没有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下的价值觉醒, 就没有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塑, 就没有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并使之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与社会变动的全过程, 无不与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深入人心相联系。“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 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3]深入研究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的历史发展过程, 无疑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深化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角度。

二、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是如何从价值觉醒走向文化自信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也促进了中国人真正的价值觉醒。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 造就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面貌, 实现了中国人的精神重塑,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价值觉醒到精神重塑再到文化自信,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革命过程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世界的反映, 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以来推动中国人价值观念变革的集中体现。

纵观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 人们可以看到, 只有到了五四运动, 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才开始真正关注并着手解决中国人价值观念体系重构问题。在五四运动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 当时的思想先驱们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武器猛烈批判中国封建道统, 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中, 先进分子们又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一系列爱国主张, 强烈表达了反抗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的政治诉求;五四运动后期,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又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遂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作了彻底决裂, 逐步走上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革命道路, 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 中国人民真正看到了民族独立的希望和曙光, 真正驶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快车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逐步走上了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达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性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下, 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充分证明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明确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 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 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4]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推进社会革命的过程中, 不但破坏了中国的旧经济、旧政治、旧文化, 还通过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 彻底更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战胜国内外敌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 锻造出了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信念为引领、以党在不同时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体系, 从而建构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新传统, 也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价值观念体系的革命性重塑。

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新文化的发展与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大革命时期, 以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中国革命为标志, 五四运动倡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主张得到了很好的宣传, 大大鼓舞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积极性。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此时尚处“幼年”, 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巩固革命的胜利, 再加上国民党右派的叛变, 致使革命遭到失败。与之相伴随, 中国新文化虽已开始但却未能实现大的突破。大革命失败以后,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广大农民, 成功进行了土地革命, 中国革命也进入到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阶段。在此期间, 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 也由于教条主义者在党内一度占据统治地位, 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在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的问题上, 存在着从“本本”出发的错误思想倾向, 进而在军事上实行脱离实际的“左”倾战略, 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 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主力不畏艰难, 斩关夺隘, 长驱二万五千里, 终于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 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而且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5]以北上抗日为核心意蕴的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 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重塑的重要体现, 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也为中国人新的价值观念注入了时代内容。

如果说红军长征还只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觉醒和觉悟, 那么, 全民族的英勇抗日战争, 则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觉悟。抗日战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一次规模空前并最终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 又是这个革命的一次全国高潮;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既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 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的升华。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 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进一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相伴随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 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6]抗战精神一扫历史上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失败的心理阴影, 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塑奠定了重要基础。抗日战争期间, 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向共产党人发起的挑战, 1940年1月, 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这一纲领性的重要著作, 从思想理论上驳斥了各种错误论调, 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提出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基本方针,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强调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 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 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 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一句话,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在这里, 毛泽东明确规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边界和基本属性, 既为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同时又为中华民族精神重塑提供了文化语境。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均形成了具有独特价值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观念。其中, 既有对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斗争精神的总体概括, 也有对不同群体及个体斗争精神的具体凝练。比如, 有以党的创立所体现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以在两年零四个月井冈山斗争中形成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井冈山精神”;在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过程中形成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在坚持敌后抗战、开展延安整风、进行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以三大优良作风为核心的“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在解放战争后期形成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和‘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等等。[8]又如, 以这些革命精神在不同群体中的具体体现来看, 有长征中的勇渡乌江、抢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等英雄壮举所体现的宝贵精神;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涌现的狼牙山五壮士等群体所表现出的勇于牺牲精神, 以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解放战争中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沂蒙精神”, 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精神”, 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岩精神”;等等。[9]这些革命精神, 从整体上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的奋斗历程, 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鲜明的党性、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 体现了党与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指出:“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 就其精神方面来说, 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4]以这些革命精神为内容基础构成的革命文化, 正是对五四运动精神传统的赓续和传承, 也对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从价值觉醒视角看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带来了中国人在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上的转变。影响更为深远的是,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伟大五四精神, 非但没有随着这场运动的逐渐远去而消逝, 反而随着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历久弥新。

人们对五四精神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早在五四运动之时, 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就认为五四精神有三种, 即“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判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李大钊把五四精神概括为“爱国”、“直接行动”和“人类自由”;陈独秀则认为, “五四运动特有的精神”就是“直接行动和牺牲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 五四精神的内涵也随之拓展。1942年2月,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做《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时, 明确提到五四运动所具有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1999年, 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11]并对这一精神的四个方面内涵作了系统论述, 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可以有多种视角, 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应当成为五四精神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甚至可以说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什么力量把当时参加运动的社会各阶层民众紧紧团结在一起?是当时中国人对自己国土的热爱进而形成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种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以至坚持到胜利都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爱国主义又经过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度融合, 不断获得新的内涵。“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 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12]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才能开创爱国主义精神的新境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 最重要的是要发扬五四传统、传承五四精神, 用五四精神不断丰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4年5月, 时值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作为五四运动策源地的北京大学, 他在对师生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 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 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13]在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把五四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 揭示了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从而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内容。五四运动把觉醒的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 共同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利益而抗争,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 需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 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 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西方反华势力长期囿于“冷战思维”搞“零和博弈”, 敌视和妖魔化社会主义, 妄图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给中国发展设置障碍, 从而迟滞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脚步;与此同时, 我们国内的发展也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 特别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重大风险。所有这些, 都要求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敢于并善于开展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 为党和国家培根铸魂, 在全社会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在此过程中,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不断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 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民意基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磅礴力量, 就显得更为重要。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 还要对五四运动以来的许多问题继续作出新的回答。在五四运动中, 中国先进分子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猛烈批判和抨击中国封建主义文化, 意图通过变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这些先进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 也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过程中所发挥的进步性作用, 但却走入了对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思想文化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的认知误区。究竟应该如何科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正确认识西方文化与政治传统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这既是贯穿在近代以来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和出路的过程中所必须作出回答的历史之问, 也是今天中国人需要继续作出回答的时代之问。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但同时也包含着大量封建性糟粕;西方思想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形式, 体现了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 在一定时空当中有其合理性, 但如果将其生搬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并以此为裁判, 那就是削足适履、荒谬至极。对此, 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 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断在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鉴别中吸取具有人类共同文明属性的思想成果,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