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故事(24):康王路

康王路

陈典松

在广州老城区中山七路附近有一条与之垂直的大街,叫康王路,在这一带,原来有康公直街、康王街等地名,珠江南岸的前进路和同福中路有康公街、康公后街等众多以“康王”有关的街巷,这些地方的得名实际上与这两个地方原来各有一座康公庙有关,康公庙纪念的也是广州官场的一位名人。

康王本来是北方人,姓康,名保裔,北宋时期河南籍的一位著名爱国将领。康保裔出身将门,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出生在习武世家,从小习武,精于骑射。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康保裔善射,提出来要亲自看他的表演,只见这康保裔弯弓如满月,连射数十箭,箭箭中的,发箭之强劲、快速、准确,令现场的人个个称奇,赵匡胤连连称赞。据说这康保裔平时看上去文质彬彬,谦虚谨慎,但只要一上战场,就威猛如虎,勇不可挡,与平时判若两人,他身上负有七十余处战伤,每一处战伤都记录着他的赫赫战功,他因战功被委以驻守边关重镇的重任。

  广州的康王庙已无旧踪可寻,但在我国其他地方还能见到康王庙的影子,这是保存在甘肃省崇信县境内的一处康王庙。

宋真宗时期,北方的辽国向中原发起多次掠夺性战争,康保裔其时已年过花甲,但他仍是一眶热血,矢志报国,积极投身到抗辽战斗中。有一次与附近的一个守将会攻辽军,但那个守将临阵退缩,康保裔和他的部队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敌军正从四面包围过来,眼看败局已定,部将劝他单独化装逃跑,大家愿意拼死掩护,面对这些同生死、共患难的将士,康保裔决心和大家一起共度危难,他说:“古人云: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今天面对强敌,如我临阵苟且,何有面目面对后世来者。诸位,大敌当前,现在是我们以身报国的时候了。”说完,便拿着战刀冲向敌阵,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诸将士见状,也顾不了许多,在战也是死,守也是死的现实面前,大家一齐冲向敌阵,敌军原以为宋军会坐以待毙,没想到会出现这种玉石俱焚的战术,一时不知所措,被动应战,一场昏天黑地的肉搏战就在两军对阵中展开了,这场肉搏战持续了两个多时辰,在内缺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最后以康保裔和全体将士的英勇殉国而结束战斗,尽管仗打败了,但康保裔的英勇献身精神却大大鼓舞了人们的抗敌激情。

宋真宗赵恒听到康保裔殉国的消息,非常悲痛,为之废朝两日以示悼念,并对群臣说:“康保裔一家三代为国捐躯,一门忠烈,实为可嘉。”于是亲自召见康保裔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从优抚恤,一一封官勉励。康保裔被封的子孙们并没有躺在父祖的功劳薄上无所事事,没有被康保裔的光环所遮盖,而是以康保裔的精神为激励,更加努力为百姓谋福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每一个人都做出了很多造福百姓的好事实事,所以,受惠的百姓在感念他们时也深切怀念死在战场上的康保裔。康保裔的事迹很快在老百姓中传开,人们称他为康公或康王,并不断地把他神化,在各地建起许多康公庙或康王庙。南宋时期,中原人民大批南移,人们怀念中原故土,更怀念为保卫中原而牺牲的先烈们,康王庙或康公庙也在江南各地建立起来。

这是位于东莞市石排镇横山村上宝潭自然村的康王庙,又名灵应祠。康王为宋朝龙捷指挥使康保裔,在抵抗金兵牺牲后被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

到了明朝初年,长江中下游的不少居民又南迁广州一带,其中也有不少康姓人家,他们先是居住在番禺的一些乡村,后来又有一部分住进了广州城,有些人就集中住在现在康王路和珠江南岸的前进路一带,归旧南海县管辖,于是在他们居住的附近分别建了康王庙,激励康姓子孙正直做人,正义为官。康王庙也因其显示的正义而被广大百姓所尊祀,这样,这两处的街巷名也就以“康王”或“康公”而命名了,这就是现在的康王路得名的由来。康王庙毁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康王勇于献身国家,康家子孙造福于百姓的事迹却在广州留下了永久的印迹。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