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者,汉字书法之矿藏,其域可拓至世间诸地、
诸氏族之文字、符咒、术图;
象者,宇宙万有之量场,其际属无穷无止,
深邃浩瀚,万物同居、万种共盟。
汉字是一种资源 稟赋龙族 荫翳裂合;
汉字是一座桥梁 摆渡中外 嫁接视觉;
汉字是一个立场 葡匐其壕 蠡测诸邻;
汉字是一洞时空 藏天贮地 同构万有。
—— 节选魏立刚《书象赋》
▲ 魏立刚“万物”展览现场
文字是一种抽象符号,正如《图像学》的作者W.J.T.米歇尔所说,文字是作为形象的语言。而图画是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重新发现,可以看作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比喻之间的复杂互动。而致力于书象探索的魏立刚而言,其创作生涯,正是一种对文字与图像的重新发现。
近期,作为大型回顾展性质的魏立刚“万物”在知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58件作品,跨越艺术家30多年的从汉字出发、从书法出发的创作历程,涵盖书法、水墨及多媒材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创作形式。从这30多年的不同时间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魏立刚在其书象艺术中不同阶段的探索和发掘,正如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所说,书与象是魏氏艺术探索之路的两个重要入口。
▲ 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导览现场
▲ 艺术家魏立刚导览现场
在魏立刚的《书象赋》中有说:“象者,宇宙万有之量场,其际属无穷无止,深邃浩瀚,万物同居、万种共萌。”、“动用汉字则动用了汉字母语构造万物的魂魄。汉字本来就是由象所生,字象已经包含了对形象的原始建构”。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可以从魏立刚的作品中读出中国书法的演变史,并形成了东方与当代新的交集点,并在此当中长出新的枝桠。
中国传统书法史,从历史到当下,在进入到当代主义时,如何接上一条从传统到当下的链条,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届和书法界所思考和争议的问题,或者说,在这当中还有没有新的可能。返回到文字的最初,返回到核心,返回到书象本身,从那里出发,或许是一种新的可能实验之路。正如整个展览的参观路径从地下的黑暗“洞窟”开始,一步步进入旋梯,最后步入了光明的展厅高处,而这样的陈展方式,也正呼应了魏立刚30年来对书象的探索之路。
▲ 魏立刚“万物”地下展厅入口
▲ 魏立刚“万物”展览现场
魏立刚,自幼研习书法,他的艺术从书法与汉字出发。是中国当代艺术视野中的非典型案例。进入魏立刚的世界,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因其作品瑰丽、雄奇、古拙、巫师般变幻万般悦目。复杂,因为其过于丰富、流变莫测、貌似浮华、无法归类。
从他数学老师的身份进入艺术,逻辑性和模块本身就成为他早期思想的一部分。80年代开始,由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思潮涌入国内,那些中国汲取先锋营养的艺术家们,就开始沐浴在全新的西方思想灌注之中。很显然,形式的变更,有其时代的背景,正如魏立刚在其早期受到过米罗等艺术家的影响。在这里,一种象形与抽象之间的关联被浮现了出来,它是魏立刚最早期的书象探索。
▲《断简谣》| 1993 宣纸、墨、国画色
▲《云荡·集成电路·城墙》| 1999,宣纸、墨
▲ 《刻符-萧2 》| 2002,纸板、丙烯
▲ 《蓝潭》| 2004 ,墨、丙烯、刀刻、纸板
▲《紫云母》| 2002,墨、丙烯、刀刻、纸板
这种类似星空蓝的配色灵感来自德国/瑞士艺术家保罗·克力(Paul Klee),魏立刚曾经在法国停留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法国城市的艺术氛围就是艺术家最好的养分,魏立刚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大体量的创作。这个别有洞天的”洞窟“展出了魏立刚为数不多的“纸刻作品”,在这个具有精石感的系列里,他在方寸的纸片之上紧密结合了篆刻、符号和书法,拓印出来的古朴色和亮丽色,让人如身处于莫高窟的壁画之间。
魏立刚说,从前传统书法、现代书法、绘画,到现在这些年,他逐渐从一个现代书法的干将、推动者、实践者定位到整个视觉领域。中国的艺术是一种线条的艺术,毛笔长锋吸了颜料,在扩散性的宣纸上,一笔下去就是一个完整的语汇,一个故事,一个交响,而短促的油画小毛刷,膏状的油彩就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一笔之内所蕴含的内容远远逊色于书法。
▲ 魏立刚“万物”展览现场
魏立刚认为,如果你是中国现代书法大师,那么全世界上最神奇的线条就必定握在你的手中,同时也要大量引入别人的长项,才能更丰厚自己,正如艺术家从书法到抽象的探索,再从抽象返回到书法。汉字的象形源头,使汉字造字自原初就具有极高纯度的抽象性与精神性。 具有数学专业背景的魏立刚对以推演、线条、色彩创造“模块”容纳万物的“公式”极其痴迷, 带着几近狷狂的自信走到今天。其理性思辨及数字抽象思考及结构能力,使他得以突破在“书写、写意”等传统书法与绘画的视觉与技术层面,直接进入与西方抽象绘画对话的维度中。
在探讨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上,魏立刚表示,中国的艺术比西方的要深一个层次,逸品,巫术、咒语、玄学、虚空。西方没有,西方止于神。或许这正是魏立刚从西方抽象再次回到中国书法上的缘故,走了这一遭,他对比西方与东方在哲学上对艺术的浸润。在这里,他找到了一种新的途径,或许说,他打破了曾经的那种瓶颈。
▲《白孔雀》| 2009 ,宣纸、丙烯,亚洲私人收藏
▲《冰种》| 2009,宣纸、丙烯、漆
▲《蓝精灵》| 2007,宣纸、墨、丙烯
正如知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王从卉所说,对大部分中国艺术家而言,书法与汉字,既是宝藏,亦是深渊,更是沉重的包袱。或缺乏深厚的积累、只图临时起意,描摹形似;或只能拟古临帖、难破藩篱。 魏立刚功底深厚、大胆开拓,对于中国传统水墨及书法艺术做出了非常彻底的当代回应。
在各种对于书象的探索和实验中,魏立刚用书写的文化资源,即文字与书写,去构建这个隔离物和分界线,把书法为文字规约的书写方式释放出来而放大成为当代艺术图式,中断这种书写方式的传统传承性,还原为艺术与个体生命的那种激情、梦想的呈现物。魏立刚的书写作品是原发性的,是情感性的,是体验性的。他执着于用线的运行奔走、呼啸腾空去重构汉字承介的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所生成的东方视觉魅力。
▲ 魏立刚“万物”展览现场
▲《龙啸-天柱山》| 2019,塑料布、丙烯、铜条
知美术馆通过控制展览的进场人流来营造魏立刚所强调的“万物”之“量场”,保持“量场”的流动性和呼吸感。“量场”是魏立刚在创作诗词《书象赋》提出的概念,灵感来自《道德经》的“大象无形“——有意化无意,兼容百态。全场的能量之源来自魏立刚为知美术馆量身打造的巨幅泼墨作品《龙啸-天柱山》——用”金木水火土“几项元素聚集澎湃的原始气场,让人闭上眼就能想到在山间涌流奔腾的瀑布。
在汉字书写的本质中,时间性是它的魂魄。以线的轨迹保留书写者的期许和梦想,从而以空间展延的方式伫留时间,伫留那种无指称、无陈述、无语义的自由之线。利用毛笔、墨汁和亚克力颜料,魏立刚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水墨书法艺术,在书法和绘画之间创作出“书象“——书无形,象万物。当魏立刚重回书法世界时,他一边利用草篆“颤笔和枯笔留白”的缠绕纠结,无情给书法传统表现形式做减法,精简到画布上只剩可怜的墨块点画;一边用当代抽象表现主义构成做加法,因形生义打破汉字结体形势,间架结构中植入新晋图式谱牒平衡。
▲《龙山艋,凤箫曲》,宣纸、墨,2016,474 x 145cm x 2,艺术家私人珍藏
▲《水边鸥婷檀香鑪(龙)(松)涧舫斋烟霞村箫》,2018,宣紙、墨、丙烯,248.5 x 125.5cm x 2,BAO 私人收藏
▲《欧阳修辞抄狂草》| 2016 ,宣纸、墨
国粹书法的草书正是魏立刚的创作源头。这次在知美术馆,十分有幸看到魏立刚真迹书法作品,比如《金墨大草》、《万物察》、《幽花浪漫斗春晖》等,都在国际大型展览上出现过。
塔铃寂、青烟缭、石窟僊袂环珮朱翠;
瓮城哑、猎旗偃、琉壁龙鳞斑剥黄蓝。
锋刀猛锉、凿石嚯嚯沟壕通;
棉毫婉歌、铺绢潺潺鹧鸪鸣。
檀香筑殿山脊动,镶翠雕珠金屏耀;
枯葵铁鸟炳烛夜,药炉经卷梦青藤。
锋搅墨酱飞溅,马踏石窝,双峰插碧空;
颖摧荒崖頽唐,豹腾烟壤,孤鸿惊雪松。
—— 节选魏立刚《书象赋》
魏立刚的多种当代书法风格都在这里得到全面呈现,其对魏碑、篆书、甲骨文等的草书变奏。魏立刚对传统书法的解构及重构深度切入人类书写的历史,追溯其象形本源,并揭示一种根植于中国书法、面向未来的普世抽象艺术,在轻重急缓的交错间开启一个精神旅程,瞬间飞越千年历史。
▲ 魏立刚“万物”展览现场
魏立刚曾说,从中国本土书法延展开来的抽象语汇,能够传达我们土壤、血液中东方灵魂的精神。中国的书法是不同的朝代特质涵养了不同的线条魅力所指,其中线条的表情和感染力又在毛笔和宣纸的介质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变,富有魂髓。书法取向于天地,它存储着自然万物的温度与心脉,与西方抽象的概念相比,从书法延伸出来的抽象意涵比较荡漾华汉血气,正所谓“傅虾麓臂藏龙蛇”,在全球的东方之领地,建造抽象之巴别塔。
或许这就是本次展览“万物”的寓意。魏立刚在知美术馆展出的50多个作品,三十多年来多样的艺术风格和多种新鲜的尝试,可浓可淡,风格难以预测。但魏立刚的艺术成就远远不只是时间所沉淀下来的作品,更是其大胆探索东方抽象艺术,引领中国当代艺术对话国际的勇气。魏立刚将东方哲学思想融合在笔墨、符号与线条之间,创造出万物生生不息、流变莫测的自然概念——这是艺术的本质,也是生命的本质。
展览信息
魏立刚:万物
艺术家:魏立刚
策展人:王从卉
开幕时间:2019年4月27日
公共展期:2019年4月28日-8月18日
公众开放时间:周三至周日10点-17点
展览地点:知美术馆(成都新津县君山路1号)
(凤凰艺术成都报道撰文/责编/Al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