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31日,印度总理府一如既往的静谧和安详。早上9点20分,总理英迪拉甘地推开房门,沿着碎石小道前往总理府外面的花园。她要应约会见一位老友。
大门外的两个侍卫看见甘地夫人出了门,紧跟在她的身后,机警地守卫在她左右。这两个警卫,一人腰挎手枪,一人徒手,脑袋上缠着厚厚的头巾。
甘地夫人走到花园门口时,一位手持冲锋枪的侍卫向甘地夫人敬礼。甘地夫人停下了脚步,双手合十,礼貌地对着这位警卫说了声“早上好”。
刹那间,头缠毛巾的警卫一个箭步跳到甘地夫人的前面,从头巾中取出手枪,对着甘地夫人扣动了扳机。手持冲锋枪的侍卫,也调转枪口,对着甘地夫人就是一阵猛烈射击,直到打光了枪膛里的所有子弹。
甘地夫人应声到地,闻讯而来的警卫在制服了两个行刺者后,将甘地夫人火速送到了附近最好的医院。十多名各科专家医生,对她进行了紧急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发现甘地夫人身中16枪,体内还留存了8颗子弹。专家们一边帮甘地夫人止血,一边为她取出体内的子弹。
抢救工作持续到下午1时,医生们还是回天无力。英迪拉·甘地,这位号称“印度铁娘子”的女政治家,最终不幸去世。
那么,英迪拉·甘地为何会被自己的警卫刺杀呢?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甘地夫人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位总理尼赫鲁的女儿。由于出生政治家庭,小时候的英迪拉·甘地,耳濡目染了政治家的生活和斗争。她12岁时,就帮助父亲所在的国大党进行政治宣传活动。13岁时组织成立“猴子队”,为国大党成员烧水做饭,张贴标语或者做交通员。1938年,英迪拉·甘地从英国留学归国后,加入了国大党,从此投身印度政坛。
1947年,英迪拉·甘地成为了父亲尼赫鲁的私人秘书,追随父亲出访多个国家,参加各种重要的政治会议。1959年,甘地夫人成为了国大党主席。
1966年,尼赫鲁去世两年后,甘地夫人成为了印度总理,并在1971年的印度大选中再次连任。其后几年,甘地夫人对政治对手实施了残酷的镇压,众多反对者被逮捕入狱。因此,她也遭到了反对派国民的指责和批评。1977年,身处风口浪尖的甘地夫人,不得不暂时辞去了总理职务。
1980年,甘地夫人卷土重来,在大选中大获全胜,又一次成为印度总理。
在担任总理期间,甘地夫人对内进行土地改革,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对外倡导不结盟运动,不轻易倒向某个大国。
在几次的印巴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印度也成功地将东巴分裂出去,变成了孟加拉国。
但是,印度始终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尤其是宗教信仰纷繁复杂。大约有5亿人是印度教徒,在国内占据大多数。此外还有大约8000万伊斯兰教徒,剩下的人中,大约有1000多万信奉锡克教,只占全国人口的2%。由于锡克教徒人数较少,民风彪悍,因此在印度的政治地位一直不高。
但恰恰是这2%的锡克教人,一直让印度政府十分恼火。他们不但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很多精英人士在印度政坛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锡克教徒,大多聚集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而旁遮普邦是印度少有的富庶之地,全国一半的粮食来自此邦。
历史上,锡克教人为争取得到更多的权利和利益做过多次努力。早在17世纪,锡克教人就曾提出过自治的要求,试图建立“哈利斯坦”独立国家,但一直没能成功。
1983年,锡克教人又一次提出旁遮普邦自治。他们在锡克教的圣地金庙举行朝拜活动,在锡克教精神领袖宾德兰瓦勒的鼓动下,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产生了激烈冲突,制造了多起流血事件。同时,他们还向警察发动攻击,并肆无忌惮地将大量军火藏匿在金庙内。
甘地夫人也曾多次企图和宾德兰瓦勒谈判,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但锡克教人决心要把旁遮普邦分裂出去,建立“哈利斯坦”,谈判破裂。
1984年6月3日,甘地夫人下令军队对金庙展开进攻。经过两天的鏖战,打死了锡克教徒近600人,其中还包括宾德兰瓦勒本人。有近5000锡克教徒遭到逮捕。
在这次行动中,锡克教遭遇重创,他们发誓要向甘地夫人复仇。
而甘地夫人的保卫措施又极其严密,他们想从外围下手的机会,寥寥无几,只好想办法从内部寻找。恰好,甘地夫人的两个贴身保镖是锡克教徒。
在“金庙事件”发生后,负责总理保卫工作的官员,曾建议甘地夫人全部更换侍卫。但这两人都跟随了她近10年,一直忠心耿耿,且身手不凡。甘地夫人认为,调离这些锡克教保镖,有损她在印度人民中“铁娘子”的形象,因此这两位保镖被留下了。然而,恰恰是这个忠心耿耿的保镖,给了她致命一击。
甘地夫人被刺当天,由于她要会面的客人是前来拍摄纪录片的。她为了拍摄方便,脱下了防弹背心,精心挑选了一件颜色鲜艳的外套。由此,她也就失去了最后一层保护。
甘地夫人曾说过:“我一生都与危险相伴,站着死和躺着死没有任何区别。”没想到,她竟然一语成谶,最终被自己的保镖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