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书院简介(五)
教会书院是教会为了在中国顺利传播福音而建立的教育机构,它取名不用西方当时通行的学校、学院、大学等,而采用当时中国通行的“书院”,这即如前所述,是自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认识、了解、认同中国文化的结果。为了传播福音于中国这一同样的目的,传教士十分重视在书院中用中文与汉语传教、教学,对此山东登州书院的创始人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1890年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上曾作专门论述。用中国语言与文字传教的要求,使得来华的传教士必须首先学习了解中国文化,而学习了解的过程,实际上即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待到传教士在书院用中文向中国教徒和学生传教、授课时,传教士就成了中西文化联系的纽带,因而教会书院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融通中西文化的实体,代表西方文明主要精神的基督教教义与反映东方文明主体精神的儒家思想在这里相聚、相撞、相融,使得它成为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重要园地,为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西学东渐作出了重要贡献。
谈到了教会书院的文化功效,我们必须首先看到它是西方殖民主义、殖民主义侵华的产物,为西方在华的侵略利益服务,亦得到侵略势力的保护,使中国基督化的口号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面目,这点我们从前述其发展历史中就可看出。这是传教士的主观愿望所在,亦是教会书院的宗旨,从文化交流的趋势上看它是反动和消极的。
当然,这只是事物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从客观上看,教会书院又有有功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面,概括起来讲,至少有如下几点:第一,它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列入课程,是近代中国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如属于中等教育的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的课程,除中英文圣经与中西文史等内容外,还有数学、代数学、几何学、身体学、体操、格物学、电学等。属于高等教育的上海中西书院,其监院林乐知所订的《课程规条》定有有关近代科学知识的数学启蒙、代数学、勾股法则、平三角、弧三角、化学、重学、微分、积分、航海测量、天文测量、地学、金石类考(地矿)等课程。第二,与其他教会学校一起,它是在中国学校最早开展科学教育的单位之一,编写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教育教材,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和附属工厂等,为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如狄考文在山东登州书院就编有《代数备旨》、《形学备旨》、(几何)、《振兴实学记》、《理化实验》、《电学全书》、《电气镀金》、《测绘全书》、《微积习题》等,并建有物理、化学两个实验室,机械、发电两个工厂及天文台等。第三,传播西医知识,开设新式医院。如上海圣约翰书院光绪六年(1880)即设医学,派教士文恒理(H.W.Boone)主持其事,英伦敦布道会光绪十三年(1887)在香港设有西医书院,十八年(1892)孙中山先生毕业于此,成为第一届学生之一。第四,招收女生,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咸丰元年(1851),北美长老会在广州建真光书院,专招女生,民国时改为真光女中。光绪七年(1881),上海建有圣玛利亚女书院。上海中西书院虽不专招女生,但设有“女师教授女生课程”。第五,教会书院从本质上看是移植到中国的西式学校,西式的管理(如分班教学)、西式的课程、西式的教学方法(如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由此而构成的西方学校的气氛,对它原来模仿的对象——传统的书院——形成了一种压力,使其变通、改革,反过来模仿模仿者,最后走上了从古代向近代的过渡之路。
原载陈谷嘉、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7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