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对儿子宝玉的管教,不可谓不严厉,因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贾政差点把宝玉打死。
对于极要颜面的贾政来说,宝玉的行为确实丢人至极,完全违背了圣人的教导。
但是,贾政下死手的教育,起到了作用吗?
这件事的滑稽之处正在于此,贾政把自己气得半死,打也打累了,贾母、王夫人都经历了一场痛彻心肺的情感劫难,当事人宝玉,却因这件事,完全没有反省和悔改之意,反而觉得这顿打挨得值得,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戚之态流露”,并认为“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息”,另类诠释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贾政如果知道宝玉的此番心思,只怕谁求饶都不肯放过了,非打死不可。
当大家都为宝玉挨打而忙碌时,宝玉却暗地里做了一件出格的事:打发晴雯给黛玉送了两条旧手帕。
为什么说这是件出格的事?
这要从宝玉从清虚观得到金麒麟说起。
宝玉重视金麒麟,是因为湘云也有一个,宝玉有意帮她配成一对。但是,他的这种行为,被黛玉所猜疑。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黛玉的做法,便是以己度人、疑心生暗鬼了,也足见她对宝玉非常不放心,担心他和湘云做出杂书中看到的风流佳事来。于是跟踪而来,准备“见机行事”。作为读者,很想知道黛玉会如何见机行事,如果宝玉和湘云真有暧昧之举,难道她会跳出来捉奸?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话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
这正是黛玉一直对“金玉”之说耿耿于怀的原因,宝钗有金,宝玉就有玉,这不正应了野史里的“因小物而遂终身”吗?
原本一个“金玉”就够让她糟心的,现在又出了一对麒麟,偏偏她身上什么都没有,这让她如何能安心?
不过从这里也得出一个疑问:林家也是世家,为什么就没有给黛玉配备任何有代表性的饰品呢?
黛玉以草木之人自居,其实体现了她在这方面的自卑,因自卑而生疑。
宝玉挨打后,黛玉避开所有人来看望,除了哭还是哭,“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让宝玉不得不忍住伤痛安慰她。
因为话没说完被前来看望宝玉的凤姐打断,黛玉从后门溜走了,宝玉知道黛玉会一直惦记他,自己又不能动,便想打发人去给黛玉传话,让她安心。
但是,这话该怎么传呢?这是个问题。因为属于私情,不能明说,而且袭人已经发现了他们的私情,更不能让袭人去传话。所以宝玉先把袭人打发“往宝钗那里去借书”,然后要晴雯去传话。
因为不能明说,也就不能直接告诉晴雯,所以只能用暗语。宝玉所想的暗语很简单:“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不懂风情,觉得这样传话莫名其妙,提出要么说一句有用的话,要么送件东西。
就这样,宝玉“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虽然晴雯还是一头雾水,但到底有了件东西可送,便去了潇湘馆。
黛玉收到旧帕子是什么反应?
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去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见,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
黛玉“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她搜求什么?又悟到了什么?
这就要结合上面所说的小物件了,黛玉所想的那些小物件中,其中有一个就是“鲛帕”,即富家儿女才用得起的精美手帕。
黛玉以为,宝玉打发晴雯来送帕,是体会到她对小物件的在意,以帕传情,以帕明志。
宝玉的本意并非如此,送手帕是因为在晴雯的要求下,宝玉随手拿的。但他能想到送手帕,也说明他也记起了杂书中所提的小物件,觉得用这种方式传话,黛玉一定会明白他的心意。
宝玉的无意之举,让黛玉得以安心,以为她和宝玉也能“因小物而遂终身”。
全书“因小物而遂终身”的,有宝玉与宝钗、湘云与卫若兰、贾芸与林红玉,为何宝玉和黛玉有了小物依然不能遂终身呢?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区别。
宝玉的玉是娘胎里带来的,宝钗的金是癞头和尚建议去打造的。
湘云的金麒麟是家里给配备的,和她配对的那块,是她无意中捡到的。
林红玉的手帕是无意中失落正巧被贾芸捡到的。
也就是说,以上三对佳偶的小物件,都不是他们自己有意为之。
宝玉送黛玉的手帕,却是有意而为,且是为传情达意而为,即私相授受。
私相授受,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是绝对不允许的,也是无教养的体现。所以,黛玉收到手帕后又喜又悲又笑又惧,其中的惧即为“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惧即恐惧,黛玉内心还是有所担忧和害怕的,也就注定了她“因小物而遂终身”的愿意终将落空。
作者曹先生通过这个情节告诉我们:读书,无论是读正书还是杂书,不能简单地模仿,书中人能“因小物而遂终身”,拿来模仿照着做,并不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反而可能被其所误,误人误己。
黛玉收到帕后,百感交集,连夜在帕上题诗三首,写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两方旧帕,让黛玉安心的同时,也让她的病更严重了,也就预示了她会在自误的路上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