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 还我青岛!五四运动后的100年,青岛发生了什么?

19世纪末,曾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向德国政府提议——占领胶澳。 当时,德

19世纪末,曾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向德国政府提议——占领胶澳。

当时,德国人满世界寻找殖民地,

1897年,德意志海军强占了这里。

他们倾尽全力,

用科学的思维和严谨的规划,

要打造一个繁荣的殖民地样本。

德国人建的火车站

于是,

一个极具西方风貌的城市,

在胶东半岛的海边崛起了。

以海湾边一个青葱翠绿的小岛之名,

取名——青岛。

然而,在德国人治理青岛17年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对青岛觊觎已久的日本人,

趁机抢占青岛。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平会议。

很快,一场新思想的风潮会席卷全国,

青岛,以这场风暴中心的角色,

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归还青岛等一系列要求,却遭到拒绝。很快,五四运动的口号响彻全国——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1920年的青岛第一公园,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为中山公园。

1921年,在青岛神社前拍照的日本女人。如今成了儿童公园,大多建筑都已拆掉,留存下来的只有那108层阶梯。

1922年12月10日12时,被日德侵占长达25年之久的青岛终于回到祖国,北洋政府接收青岛,不少青岛市民前往观礼。当然,这背后是中国交了500多万的赎金。

1923年,日本人从青岛撤出。日本人占领的9年间,急于扩张和掠夺,青岛城市规模扩大了3倍,但建筑风貌大为倒退。

1924年,波螺油子铺上马牙石,并在扭曲间将胶州路、热河路、莱芜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它的名字叫“波螺油子”,“波螺”即海螺,其内部绕轴呈盘旋状,这条道路与其颇有几分神似。“油子”,青岛人一般指在世事间磨砺得十分油滑的人,当然,这条老路也被无数行人磨砺成了“油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齐燕会馆广场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会。

1926年,崂山脚下的大道,两侧田园菜地,阡陌纵横,路旁的刺槐开满了花,一位妇人坐在驮着货框的马上,悠然前行,一片祥和气象。

1927年7月,崂山九水的村落。家家户户的屋院,紧邻一起,石头垒成院墙,种满了樱桃和梨树。

1928年,农家田园屋后,伸出一木杆,系着绳圈,吊着一个烟盒,起到一种标识的作用,这就是当时商家的招牌。

1929年,筏子的渔船。一群打渔人在整理渔获。

1930年,中山路上乘坐马车的外国妇女。

1931年12月,青岛新民报上的青岛啤酒广告。

1932年的青岛水族馆开放,这是亚洲第一座水族馆,而且在当时几乎都是欧式建筑的青岛,唯一的中国城垣式建筑,依山傍海,古色古香。

1933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青岛在民国时期的地位非常高,是直辖市。青岛市政府想借此机会完善城市功能,于是特批了760公亩土地,体育场观众容积定为一万五千人,目标锁定华北之最,限期三个月完成。

1934年,青岛明信片封皮,青岛早在30年代就已经提出“国际都市”和“大青岛”的口号。

1935年,俯瞰冬日总督府。以总督府为中心,六条放射状道路延展开来,奠定了青岛的城市美学。

1936年,中山路与肥城路路口。

1937年,在观象山上俯瞰青岛,前方的哥特式双塔是德国于1932年始建的天主教堂。

1938年,作家王度庐来青岛修养。

1939年的冬天,青岛小港码头。小港建于1901年,是青岛近海杂货码头和渔港。1929年《青岛百吟》有记,“小港在海关后,北海滨,为小火轮及风船停泊处,帆樯林立,本埠鱼虾皆由此上岸,甚嚣尘上,为本市最污秽之处。” (图/吉田)

1940年,从海上眺望回澜阁。1931年时,国民政府为了发展旅游,延长了栈桥,又建了这座双层飞檐八角的亭子。

1941年的体育场大门,青岛第一体育场在1933年7月建成,2个拱形门作入场门,门楣用崂山花岗石,场内引自来水浇灌草地,用明沟和雨水管解决场内的雨水排放。体育场的设施设备、施工质量为30年代中国一流。

1942年,崂山中的溪谷,当地村落中的百姓,正在整理从溪水中捕获的鲜鱼。

1943年,崂山的道路,为方便汽车,道路修建得很坚固。

1944年,青岛航拍图。

1945年10月25日,侵华日军在青岛的部队投降,仪式在原跑马场举行,现在是汇泉广场。

1946年,美国海军在天主教堂前。

1947年,市场三路的繁华街景。

1948年的青岛海滨,当地渔民在浅海打渔,不远处停着一艘军舰。

1949年6月4日《胶东日报》,《青岛日报》的前身,这一天,青岛解放。

1950年10月10日,海军青岛基地在汇泉体育场召开成立大会。青岛有中国北方第一良港,驻青海军不仅可以保卫山东半岛,而且可以呼应旅顺,控制黄海、渤海,拱卫京畿。从此,青岛与海军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1951年12月19日,市公安局封闭福香班妓院。1929年时的《青岛百吟》写:“青岛妓院有平康一二三四里及升平一里,皆在小港海关后一带,娴文辞者百无一二,阅昔之北里志、小名录等作,不禁爽然也。”

1952年8月17日至9月11日,梅兰芳亲率梅兰芳剧团来青,在他所熟悉的永安大戏院演出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凤还巢》、《宇宙锋》、《霸王别姬》等。最高票价28000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8元),最低的码票为8000元(相当于0.8元)。这段时间,演出一票难求,万人空巷。

1953年,青岛发明了中国第一种碳酸饮料——崂山可乐,现在看起来就是北方凉茶。顶峰时期是在1980年到1990年,来拉货的车都排了几里地。

1954年9月20日,第四海军学校由登州路迁至浮山所湛流干路(现山东路)。在一片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土地上,官兵们边上课边建校,用双手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1955年,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在青岛可能有人没有过崂山,可能有人没去过海底世界,但绝不可能没去过“第一”。

1956年8月,南望中山路,马路上车辆行人稀少,两边种着法国梧桐,教堂还是城市最高的建筑,如今道路两旁的梧桐全部被砍伐。

1957年青岛旅游宣传海报,令人神往。

1958年,青岛也进入了“大跃进”时代。

1959年9月,崂山的葡萄熟了,收葡萄的山妹子来了。

1960年的青岛老城区,天主教堂还占领着制高点。

1961年,崂山水库(原名月子口水库)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正式验收,交青岛市自来水公司使用。

1962年,青岛市自行车厂授予1962年第四季度先进集体单位八八小组照相奖励。

1963年,前海栈桥一线,德国人留下的建筑群,仍然影响着青岛的城市风貌。

1964年,大学路周边。

1965年,为改善台西区人们的居住状况,新建的住宅楼竣工,被称为“幸福楼”。这是最早的棚户区改造,当时有民谣:“西广场, 真奇巧; 吃水要排队,屙屎要挨号。”

1966年的延安路。

1967年7月16-17日,青岛人庆祝毛主席7.16横渡长江,先是游了第一海水浴场,又横渡了汇泉湾。那天,凡是参加横渡汇泉湾活动的人,都得到了一个铝制毛主席像章。

1968年,前海一线,此时的青岛红砖绿瓦,碧海蓝天的景象已经形成。

1969年,仙家寨公社蔬菜基地,正在储存准备春节供应市场的冬储大白菜。

1970年的小白干路,“小白”指的是小村庄到白沙河,1999年更名为重庆路。

1971年9月,创办青岛电视台,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电视台之一。1993年5月,青岛有线电视开始走进岛城居民的千家万户。

1972年,柬埔寨国父西哈努克亲王访问青岛,参观了栈桥、鲁迅公园、水族馆、第二海水浴场、青岛啤酒厂。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多,来青岛的外国领导人更少。

1973年,经典的小搪瓷路灯。

1974年,儿童公园人潮涌动。

1975年,几个小朋友在中山公园大门口合影。

1976年,小西湖上滑冰的青年。

1977年,第一海水浴场。从1901年建成,到1914年对国人开放,青岛人的洗海澡,已经成了当地的一种文化。

1978,一张普通人的合影。

1979年,新建礼堂及周边,一些高层建筑开始拔地而起。

1980年的崂山矿泉水广告。

1981年,栈桥边的老人在打太极,动静结合,闲逸至极。(图/久保田博二)

1982年,河北路上海烫发馆门前摆摊卖水果的小贩。

1983年,李村大集还很热闹。

1984年12月26日,海尔诞生。

1985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一个卖眼镜的摊位。

1986年,湖北路粮店,人们在排队买大馒头。

1987年,火柴盒上的《青岛风光》,真是火一般的画风。

1988年,青岛第一只时装模特队。

1989年,青岛人踏青春游,啤酒 、录音机必需带着。

1990年,火车站,“春运”排队买票。

1991年6月23日,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历时8天。

1992年,抱着一大瓶啤酒的小朋友,不知道现在酒量如何。

1993年7月24日,青啤股票发行处前人挤人,当时人们带着成捆的百元大钞,一麻袋一麻袋地扔进银行柜台,旅馆里住满了各地来的人。

1994年,太平镇小巷,青岛首次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乐队替代爆竹为新人庆祝。

1995年,青岛书院路。

1996年,五四广场开工,一个红色的地标即将出现。

1997年,闽江路。

1998年,风靡一时的无线寻呼业务,“有事call我”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口头禅。

1999年的青岛波螺油子路,是最具青岛特色的老街。

2000年,五四广场。除了极具特色的老城,一个现代化的青岛也初具雏形。

2001年7月13日,五四广场又见证了北京申奥的成功。

2002,二十五中的一张毕业照。2010年4月,二十五中更名为青岛二中分校。2011年8月,学校整体拆除重建,曾经的青岛二十五中学彻底消失。

2003年8月,非典之后,人们又开始活动起来了。

2004年,快速建设中的青岛东部新城区。

2005年的香江路,那时早已是沥青路,路上的车也开始多起来了。

2006年,青岛火车站因为奥运会而扩建,四方站成了临时的终点站。这座自1904年就建成的车站,从未如此热闹。

2007年,铁道大楼爆破。1991年,火车站扩建时建的这栋大楼,比旁边的老火车站高出不少,当时图片的标题戏是“侏儒与巨无霸”,为了迎接奥运会,火车站要扩建,16年后又给炸掉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这片海面上曾经停过敌国的军舰,如今已是和平的竞技。

2009年11月30日,青岛地铁工程奠基,从此迈进地铁时代,这也是山东省的第一条地铁线。

2010年栈桥看小青岛。

2011年,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相继开通。

2012年,一名孩子在充满浒苔的海里游泳。2007年开始,青岛人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开始对抗浒苔的持久战。

2013年,午后的大学路,百年的时光似乎从未改变。

2014,第三海水浴场,背后新的青岛正在拔地而起。

2015,一对父子走在第二海水浴场。

2016年,沧口大庙。

2017年,为了青岛人们能更好地洗海澡,第一浴场换了60厘米厚的新沙子,沙子更细了。

2018年的夏日,上合峰会,青岛给全世界奉献了一场灯光焰火表演。

2019年,海军成立70周年,海军在青岛举行阅兵。中国第一所海军航校、第一支高射炮兵部队、第一支潜艇部队,都诞生在青岛。

1919年,

人们高喊“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青岛为全国人所熟知。

2019年,

这个与大海息息相关的城市,

再次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百年间,

胶州湾潮涨潮落,

观象山四季更替,

极具特色的老青岛中,

也长出了高楼林立的新城。

百年的德国建筑,和后面的新城

这座建置仅120余年的年轻城市,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走过了百年:

街道为骨,建筑为肉,人民为魂,

共同造就了这个极具特色、独一无二的青岛。

青岛新貌 图 / 大流士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公众号“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微博“青岛老照片”。

由于部分史料难以核实,可能有所错漏,欢迎大家指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