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叫你学习西方,不是让崇洋媚外啊!

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下面这张油画。 1919年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与英美法日等国家一起商讨战后世界

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下面这张油画。

1919年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与英美法日等国家一起商讨战后世界秩序,但却被告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事情传回国内,群情激奋。

在5月4日这一天,北京各校学生联合发起游行,抗议不平等条约。

(图:陈道明饰演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

这就是为什么在油画中出现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废除二十一条”等反抗外国势力的标语。

但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标语好像跑错了片场

“打倒孔家店”?

学生们抗议日本霸占山东,为什么会把孔子一并“打倒”了呢?孔子与山东半岛被日本侵占,又有什么联系呢?…

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五四运动”其实是两场互有关联却不尽相同的运动。这幅油画试图把这两场运动表现在一幅画中。

其中一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1919年5月4日抗议日本侵占我国山东半岛的学生运动。

(图源:维基百科)

而另一场,是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也叫五四新文化运动)。

那时,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制度,以达到国家现代化的目的,如大家所熟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这里说“学习西方文化”可能有些无法呈现新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的激烈程度。

你可能会问:这不是第一次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但为什么偏偏五四运动成为了后世最为纪念的一场运动呢?

(图:陈独秀的《新青年》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

清朝的时候有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工业管理学问。从技术上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但失败了。

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光绪帝变法,施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也失败了。

(八国联军侵华,图源:book of days tales)

连续两次失败,给中国造成的,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是日本对中国的二十一条。到了20世纪初期,鸦片战争70多年后的中国的日渐沉沦。而与此同时,海对岸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成功现代化,国力超过了中国。

(图: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

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中战胜了俄国舰队,成为东亚霸主。)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逐渐开始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失败,是有更加深层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与现代性无法兼容。

所以想要现代化,那就必须像日本那样在全社会所有方面进行全盘西化,改变一切:

不论是体制

(日本大正年间的国会)

还是服装穿戴

(图:明治天皇和家人)

甚至食物

(图:出现在明治维新期间的咖喱,

原产自印度,由英国传播到日本)

都必须与西方一致,方可进行国家现代化。

这和当时全世界普遍的认知也是相同的: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是源于他们本身的文化和“民族性”。鼎鼎大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西方的现代化归结于西方文化的根源:由基督教和新教、希腊罗马遗产所组成的那个独特的西方文明。

只有在这样文化背景下出现的西方人,才能像现代人一样思考,才能创造出现代化的社会。

(图:西方殖民者)


我们可以从陈独秀和胡适所主张的对传统文化的遗弃,和对西方先进思想的推崇看到这种想法的影响:

胡适: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胡适文集》)

陈独秀:

“法律上之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此三者为欧美文明进化之根本原因。”

按照这种逻辑逻辑继续推演,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和其他非西方国家就只能对西方文化进行毫无保留的接受。因为你无法割裂什么是西方,什么是现代,那么最好的方式就只能是消灭所有旧传统,完全学习西方。

越是西方化的,就越是现代化的,也就是越好的。

(伦敦:1900)

这就是为什么,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采取批判态度,却对舶来的同样是宗教的基督教青睐有加:

1917年,陈独秀在致《新青年》读者的信中说:"敢日推行耶教,胜于崇奉孔子多矣。以其利益社会之量,视孔教为广也。”

(图:汉字拉丁化的报纸)

知识分子们为了西方化,甚至提出了“汉字拉丁化”的设想。他们认为,西方国家使用字母,而中国却使用汉字。那么中国的汉字肯定是落后的。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钱玄同《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

为此,完全由旧式拼音组成的书写体系开始出现在中国。

除了书写体系外,文法也成为了中文落后的象征。因为语言和思考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中文的思考方式显然不如英语现代和高效。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给出的建议是用“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

和汉字拉丁化最后消失不同,欧化的中文实际上对今天的中文有着很大的影响。

图:比较典型的欧化中文

不可否认,在那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时代,这种近乎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本身进行严厉批评的思潮,是当时知识分子所能给出的现代化最好方法。

想象一下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他们不知科学和民主是何物、也不知道国内和国外是什么区别,2000多年来封建统治的惯性依然存在。

(图源:youtube)

封建社会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稳定社会,所有人都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农民就一辛苦辈子种地,地主天生就可以是地主。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天注定,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纲常礼教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唯有打破这种思维体系才能在全国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努力,才能唤醒沉睡中的中华民族。

(图源:人民网)

但这也让我们民族必须经历一个无法避免的痛苦:西方化的代价,让我们失去了一部分自我文化认同,也失去了一部分的文化自信。我们变得有点不知道我们是谁了。

从那以后,“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的劣根性”开始成为了广为接受的一个理论。即中国之所以不如别人,是我们自己身上出了问题。西方永远都是对的,我们永远都是错的。

这种思想进而,变成了各种各样极端的言论。如十年前流行的“河殇论”,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天然上就不如欧美的海洋文明。

比如曾经火遍全国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说中国孩子表现完全不如日本孩子,把80后说成了垮掉的一代。

再比如某些同胞在择偶中表现出来的对外宾的倒贴。

…..

幸运的是2019年的中国不再是那个迷茫、绝望、不知所措的农业国,而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100年前那些知识分子为之魂牵梦绕的目标,终于实现。

(图源:CBC)

而且,现代化给我们带来的,是重新建立起了对本国文化和传统的自信:中华民族也具有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中华民族不存在劣根性,中华文化不比西方文化劣等。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事实上,亨廷顿博士在《文明的冲突》中就建立了这样一种模型: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开始必定是需要西方化的。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成就逐渐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他们就逐渐开始脱离与西方文化的趋同,转而走向一条自己的道路。

如下图E曲线所示。

现代化是由西方发起的,这一点没有错。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核不会依旧停留在欧洲和美国,而是看国家实力说话。在今天,中国也扛起了部分现代化的负担:如核聚变发电研究、高铁网络、移动支付等。

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自己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开始发现除了西化这条路外,还出现了另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图: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

今天是五四运动100周年。

1919年,几乎所有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对中国文化失去了信心,他们奔走呼喊,试图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在那个军阀混战、人人为己的时代,这是中国最后的希望。

与自己的文化之根做切割,这种的绝望,真可谓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绝境下我们做出了最痛苦却又必须的决定。

在西方化的过程中,我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同时也抛弃了本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中华文明从此涅槃重生。

那么,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到底是为了纪念什么?

爱国,进步,科学,民主

爱国与其他品质一样重要。

五四运动提倡的对西方的彻底学习是时代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现代化。

但可笑的是,如今依然有人在坚持着100年前的口号,拿批评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话恶心当下的中国人,逢外必迎,逢中必反。这些人根本就没有领悟真正的五四精神....

source:

http://www.3ren.fr/zh-hans/node/22

https://www.nytimes.com/2019/05/03/world/asia/china-may-4-movement.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6%96%87%E5%8C%96%E8%BF%90%E5%8A%A8#cite_note-27

听说

把【报姐】设置为 ☆星标☆

更容易抢到C位哦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