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志清(西南大学)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蚕丝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先辈们不断创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以“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题,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篇。最早描述蚕桑的诗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在《国风·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描述:“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yī)彼女桑。”这说的是在养蚕的月份要修剪桑树枝,于是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过长的枝条,抓着细枝摘嫩桑。就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诗句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了不起的蚕吧。
桑叶与蚕(供图/李志清)
家蚕溯源700年
家蚕(Bombyx mori),在生物界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由于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阶段,所以被称作是“完全变态昆虫”。
国人在距今约7000年前开始将野蚕驯化为家蚕,在约4000年前驯化结束,其经历驯化的时间约为3000年。也就是说,家蚕的祖先是野蚕。
野蚕(供图/林英)
随着生活居所的固定,古代人们从野外大量捕捉野蚕,并有目的性地进行饲养,这就开始了野蚕的驯化史。人们把野蚕从桑树上转移到室内饲养,其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再加之人类活动的干预,尤其是在挑选蚕茧时无数次的人工选择,使蚕的变异不断积累,其活动行为、生长发育、繁殖能力、蚕丝品质等各方面都被逐渐驯化,使得蚕的优良性状被保留了下来,由此演变为现代家蚕。
家蚕的一生怎么度过?
家蚕的一生,从卵开始,经过幼虫、化蛹、化蛾几个阶段,再到蛾子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世代。
蚕的一生示意图
家蚕的卵很小,一般为椭圆形,有灰色、褐色、橙色等不同颜色,卵期主要完成蚕宝宝的胚胎发育;家蚕从卵中孵化出来后就变成了幼虫,不断取食桑叶长大,当家蚕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身体外的皮肤就会限制其生长,这时蚕宝宝不得不停止吃桑叶,想美美睡一觉,这就是我们说的“眠”。其实家蚕在这个眠期,并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在体内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主要包括新皮肤的形成与旧皮肤的蜕去,也就是我们说的“蜕皮”。当蚕宝宝更换了新的衣服,就会继续开始吃吃吃。蜕皮是家蚕长大的标记,每经历一次蜕皮就会长大一岁,我们称为“龄”。一般来说,家蚕在幼虫期要经历4次蜕皮、5个龄期。
家蚕幼虫(供图/李志清)
当家蚕吃饱喝足长大到一定程度,其体壁会呈现十分明显的透明状,这个时候蚕宝宝就有了新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生命价值体现——吐丝结茧。元代诗人王冕的《蚕作茧》这样写道:
蚕作茧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
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
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
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
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
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诗中展现了原生态的养蚕、织丝过程,让我们追本溯源,了解了蚕丝的演化与应用。家蚕吐完丝,就把自己锁在了没有出口的房间里,静静地化蛹。家蚕化蛹后不食不动,外表很安详,内里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家蚕的蛹(供图/李志清)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家蚕终于要扬眉吐气了。当蚕蛹蜕去最后一层皮肤,就变成了蛾子。为了突破“房间”的束缚,家蚕又拥有了一项新的技能,它可以从口中吐出一种类似于唾液的溶液,将封闭的茧壳溶解出一个小洞,这样家蚕就可以轻松地破茧而出,最终化蛹成蛾。
蚕蛾(供图/林英)
虽然在古人看来老蚕作茧是自缚,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所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对于家蚕来说,它们为的是自己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