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惊艳了岁月的词牌名

null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兴起于唐,宋时达到鼎盛。后来逐渐独立于曲,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最初大多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成为调名即词牌。每一支词牌,都有不同的格式。全曲的句数、各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都各有定格。这些形形色色的词牌名,有的源于典故,有的源于诗词,有的源于曲名,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词牌名背后的故事。

满江红

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调名来源说法不一。一说调名咏水草。满江红是一种生长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一说调名咏江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词有“日出江花红胜火”之句,描绘太阳出来光照江水的美丽景象。一说调名咏曲名。根据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和清冯金伯《词苑萃编》等书记载,唐朱庆余志怪小说《冥音录》中载有“上江虹”曲名,后转易“上”“虹”二字得《满江红》调名。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水调歌头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到唐朝时演绎发展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而《水调歌头》是截取首章另倚新声而成。宋乐入“中吕调”。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水调歌头》有众多别名,如“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且有一正体七变体等八种格式。

null

虞美人

此调最初也是作为唐教坊曲名,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载:《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梦溪笔谈》中云:“虞美人”一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此词牌以李煜词毛文锡词为正体,李词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毛词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如梦令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又名《如意令》、《如意曲》。后经考证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后人推测是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而改为《如梦令》,因此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但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

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念奴音色绝妙,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故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后人用其名为词调。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等十一种变体。

沁园春

词牌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东汉明帝刘庄女儿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园林,简称沁园。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权势,夺取沁园,公主不敢计较。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的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得名《沁园春》。

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null

蝶恋花

蝶恋花,出自唐教坊曲,本采用于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

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或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多还是寄情于物的表达。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

竹枝词

也称《竹枝》、《竹枝子》。最初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间歌曲。在唐玄宗朝已采入教坊。中唐前期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刘禹锡曾做《竹枝词九首》,白居易也有《竹枝》一词。其后作者颇多,大都用来写人情风土,有民歌色彩。后来用为词牌。

一剪梅

宋代时候,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古时,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一剪梅此调因北宋周邦彦的词中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一剪梅为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也有句句叶韵者。

浣溪沙

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体始于唐代韩偓,流传至今;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通常以韩偓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雨霖铃

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据此可知,此曲是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奔蜀途中所作,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凄凉。玄宗作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宋人借旧曲之名,另倚新声,宋人用此调亦多写离情。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一百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双调一百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变体。柳永词抒写离情别绪,词情哀怨,与调情相符。

鹊桥仙

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事。此调为北宋新声,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一韵到底。

清平乐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清平乐》是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清平乐》词创作伊始,内容多伤春惜别、男女恋情,感情比较低沉,词风婉约。到了宋代,《清平乐》这一词调在晏几道、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的笔下,沿袭了它的原有面貌,而随着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出现,受其词风影响,使用范围也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书写内容有所扩大,感情基调也由低沉逐渐转向高亢。

关注该公众号了解全部内容请关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微信公众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