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周其凤,卸任北大校长六年了。过去曾经被标签“雷人校长”、“化学神曲”的他,2018年出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成为该组织成立百年来首位华人主席。日前,这位北大前校长、现国际组织的负责人接受大公报记者的专访,谈谈他怎样看待过往和当下的新角色。周其凤表示,与其强调“发中国声音”,不如强调“做中国贡献”。“贡献大了,声音自然也就大了。”
周其凤志不在发声 冀做“中国贡献”
图:周其凤出任IUPAC主席/受访者供图
2018年,周其凤正式就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简称IUPAC)主席一职。这个湖南人,是IUPAC成立一百年来当选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
推动化学更好服务人类福祉
“可以理解为理论化学和应用化学。”周其凤解释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说。他介绍其主要任务是创建和发展一个“化学语言系统”,以促进全球化学工作者的交流合作,推动化学进步,使化学更好服务人类福祉。IUPAC职责之一是管理和修订大家所熟知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作为化学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组织,今年是IUPAC成立一百周年,又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这是IUPAC今年的重头戏,为此将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周其凤出席了今年1月29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开幕庆典,接下来的活动还有7月份在法国巴黎召开的IUPAC100盛大庆典,以及年底在日本东京召开的闭幕庆典等。
“这些庆祝交流活动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化学组织和化学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特别是已经有数位中国青年化学家成功竞选进入‘青年化学家周期表’为相关元素的代言。”周其凤说。
整个IUPAC除了秘书处的5个人外,从主席到每个志愿者包括司库在内,都是一分钱不拿的义工。让周其凤没有后顾之忧的,是来自朋友、北大以及中国政府的支持。这些支持给了他动力与信心,“我很感恩”。
感恩各方支持 无负担做义工
IUPAC每两年选举一次,不选主席只选副主席,副主席就是候任主席,主席任期两年。2008年周其凤加入IUPAC理事会,2015年被选上副主席,2018年自动成为主席,而他的任期将於今年12月31日24点自动结束,不会有交接仪式。
IUPAC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对周其凤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是个障碍。“讨论问题时大家都轻声细语的,我到这个年龄耳朵也在退化,经常听不准确人家在说什么。有时候人家笑了,我不知道他们是为什么笑。”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主席,他也烦恼出国手续的不便。“就一本护照,往往参加一个活动就来不及办理下一个活动的出国手续。”
周其凤直言,与其强调“发中国声音”,不如强调“做中国贡献”。“贡献大了,声音自然也就大了。”
改进评价体系推人才走上国际
“影响中国人参与国际非政府学术组织活动并作出积极的中国贡献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的评价体系”,周其凤说。
“在国际非政府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原则上是在打义工,对其所在单位的直接贡献不大。比如说我自己,作为IUPAC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百年老店’的首位华人主席,对北大的声誉应该是有所贡献的,但总归不是北大正业,难以得到承认。因此,如要推动更多优秀的中国人参与国际组织,还有些问题首先是对人的评价问题需要解决”,周其凤说。
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图:北京大学2018年毕业典礼/资料图片
当年因发表“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观点,周其凤被骂惨了。他说,原话是从培养世界公民的角度说的,美国培养的精英代表不懂尊重别人,他们要的是“美国第一”或“美国优先”,这不符合世界公民的要求。他说这也反映了中美文化差异,美国强调的是“争”,中国强调的是“和”,强调的重点不同。
一位北大毕业生说,当年大学军训汇演,原以为校长致辞会长篇大论,结果周其凤只说了一句:“各位同学都热坏了吧,我就不讲话了,让大家赶紧回去休息吧。”
“我不敢说自己是教育家。”周其凤曾为新国风书院的孔殿题匾,写的是“大成若缺”。所撰楹联是“受命传经典,堂前自有研修客;因材化士民,子后谁称教育家”。在他看来,孔子教育思想集中在两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教育公平,是人就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材施教呼吁对个人的尊重。“现在教育公平做到了吗?分学区上学就公平吗?因材施教我们做到了吗?用一个模子去教化所有的学生是因材施教吗?”周其凤说他很疑惑。
卸任后反思无大失误
2013年周其凤卸任北大校长。回忆过去,他自信在北大校长任上没有大的失误。“如果说有遗憾的话,是做校长的时间还短了一点”,他说,“这不是恋栈,是重要决策的推进需要更多努力才能更加圆满”。
让他感动的是,“我离开这么多年大家对我仍然很好。过去我在位的时候人家不一定说我好,我不在位了,反倒有很多人说我好。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权了,没有拍马屁的嫌疑了。”
“当校长要少对教师指手画脚”
图: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右)与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共度2010年中秋节/资料图片
周其凤自然地谈起当北大校长的那段经历。那是他的高光时刻,却又颇受争议。
周其凤不到18岁考入北大化学系,1980年初赴美留学。1983年初回国后,周其凤一直在北大工作,即使是担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司长、吉林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几年,北大也一直给他保留着教师的职位。
2004年到2008年,周其凤被派到当时困难重重的吉林大学当校长、“堵枪眼”。他上任后公开吉大的债务危机,建立博士生导师淘汰制,取消了45名博导的任职资格,取消吉大子女考上三本就能读吉大的照顾政策。直到今天,他还会说“北大有没有人恨我我不知道,但在吉林大学是肯定有人恨我的。”
“我对北大完全是一种感恩。”周其凤反复说,一定不能给北大抹黑。如果有人说北大坏话,他都会不快,但未必会争论。“到我这个年龄了,不会跟人家争论。我知道北大也有不好,但不管她怎么不好,说她的坏话总是让我不愉快。”
一校之长,尤其是北大校长该抓什么,周其凤说当然最重要是教学、是科研。“但作为校长,你真的没有必要一天到晚去说这个,有资格做北大教授的人他都懂,会努力把这些事情做好。”
“当校长的人一定要警惕,少对老师们的科研指手画脚,他们是最懂的,即使是对敏感问题你也要相信老师们自己会把握好,我的水平未见得比他们高。”周其凤给自己的定位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师生做事,解决师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得以潜心教学、潜心学问。
尽心筹钱 改善师生待遇
刚当校长时,他发现北大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平均连一个抽屉的办公条件都没有,只能在家办公。学校出面买建新楼,一些老师并不理解。因为新楼在校园位置较偏,为此有人一张状纸把他告到国务院,说是把学院边角化了,是挖了学院的根。个别教师甚至扬言“硬要搬我就死给他看”。“不过新楼盖好了,老师们有了办公室,不仅没有死人,好像心情还都不错”,周其凤说。
为解决近三千青年教师没有住房困难,以周其凤为校长的北大下决心买地盖房。他知道村民的理解和配合是工程的关键,便设法和村民交朋友,加深友谊、增进理解。为此,他甚至请村民代表到他的老家浏阳去看国际烟花节。“在浏阳招待费用是我自己筹措的,没有花学校的钱。”周其凤说。“周校长是把我们当兄弟”,村民代表表示。
投身学校 自觉愧对家人
买地盖楼、提升教师待遇、给学生宿舍装空调,“这都得要钱,所以我花很多时间去筹钱。”做校长几年,他春节前后都会带上自己的毛笔字去给‘财主们’拜年。他说,字虽写得不好,但表达的是感恩的心意。这些事教师们无法解决,周其凤觉得恰恰是校长要去做的。
2019年是周其凤本命年,老伴给他买了红衣红袜子。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到了学校,对家人照顾很少。他觉得特别对不起妻子和女儿。女儿出生时,他在干校接受改造;女儿高考时没给任何帮助,报考南京大学是女儿自己的决定,去南京也是她自己背着包走的;女儿结婚周其凤也没能到场。“只有我女儿在北医三院生我小外孙的那天,我是守在医院里的。”
周其凤简历
出生于1947年11月20日,男,湖南浏阳人。中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研究,提出的“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科学概念得到相关领域学者广泛认同与赞赏。
历任职务
1990年 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
1999年 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2008年 任吉林大学校长
2008年-2013年 任北京大学校长
2015年8月 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副主席,2018年任主席
学术经历
1965年 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1978年 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
1980年1月 公派到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1983年5月 回北京大学任教
资料来源:凤凰网
(大公报记者李晓蓉、张菡、张昕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