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吊的长颈鹿,被吃光的禾花雀,最后的斑鳖——也许只有大熊猫被我们真正当作濒危动物

1 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刷爆朋友圈的那天,还有一条不起眼的新闻默默消失在信息流里:我国最后一只雌斑

1

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刷爆朋友圈的那天,还有一条不起眼的新闻默默消失在信息流里:我国最后一只雌斑鳖死了,它们正走向灭绝。这是一种比熊猫更稀有的动物。

20世纪五十年代,红河的斑鳖还很多,有上千头,人们当时不知道斑鳖的名字,只知道是很大的王八,而且这种王八味道鲜美。于是就在那几年,人们吃光了整个红河洄游的斑鳖繁殖群体的90%。

如今,中国科研人员只能眼睁睁看着最后那只雌斑鳖死去,十二年投入的人工繁育工作一场空,当“消失”成为了一种既定的命运,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这是斑鳖的悲哀吗?

不,这是我们的悲哀。

我们不妨想象,五十年后,当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指着一副巨大的史前骨架好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那是恐龙,两亿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

孩子问,“恐龙为什么灭绝?”

我们答:“这个谜至今无人能解。”

然后孩子们又指着另外一堆骨架问,“爸爸,那是什么?”

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如实回答:“哦,那是斑鳖,与恐龙同期的古老生物,刚刚才灭绝不久,我们曾经把它当作一道美食,最后一只雌斑鳖被我们捕获,最后,它死在了动物园里。“

2

2006年,中国的科学家们感受到了同样的无力与沉重。六国科考队沿长江苦苦寻觅了3436公里,终究没能找到一只野生白鱀豚。

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江尚存400余头白鱀豚,在短短三十年间,白鱀豚就走向了灭绝,再也没人见过这个“水中大熊猫”的身影。

我们在谈论长江物种的时候,总是在讨论白鱀豚如何稀有,但是我们了解可爱的白鱀豚们究竟有哪几种死法吗?

请看下面这组数据:

据统计,1973—1985年间,白鱀豚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

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

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

搁浅死亡6头,占10%;

误进水闸1头,占1.6%。

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鱀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因为白鱀豚靠声波辨别方向,因此常常被螺旋桨劈得头破血流。

还不包括因为我们过度捕捞鱼虾,活活饿死的,因为化工厂污染病死的......

有人说:“人类要发展,淘汰一些生物是必然的,少了白鱀豚,地球不一样照转?”

美国生物学家特里·欧文曾描述过一种现象,叫“飞蛾雪灾”,指的是飞蛾在夏天的夜里会不顾死活撞向汽车的大灯,就像暴风雪的雪花一样。

但后来“飞蛾雪灾”就消失了。

欧文评论道:“这种大规模现象的消失,实际上表明了一个严峻的结论,尽管没有人察觉到,但一个完整的巨大生态系统正在崩塌。”

没有人喜欢成群结队的昆虫,但是如果全世界的昆虫消失,会导致什么的样的后果呢?

首先,没有昆虫授粉,世界上大部分的开花植物都会消失

然后,地球上没有了绿色,人类和草食动物将会陷入饥荒,饿殍遍野

最后,没有昆虫与细菌真菌共同分解,大量的尸体无法及时分解,地球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停尸间

这就是生态的连锁反应,人类一旦按下令物种灭绝的按钮,那么最后迎来爆炸的,会是谁?

3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提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地球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物种。

研究表明,大坝是几百年来造成全球9000多种可识别淡水鱼类近1/5遭受灭绝、或濒危的主要原因。

修建水电站可以解释“人类发展所必须承受的代价”。但绝大多数的伤害都无法解释。

英国惠特利湾的岸边,一只海豹被尼龙绳勒成两截,当他还是一只小海豹时,就被一条海中的尼龙绳困住了身体,最后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坏死,细菌感染,在折磨中慢慢死亡。

每年大约有1500万海洋生物因塑料垃圾而死亡,而且近年来有不断恶化之势。

南非,四头犀牛惨遭偷猎,其中一头是一位怀孕的母亲。

而禾花雀的悲剧更是闻所未闻。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广东民间突然流传一种说法,说禾花雀是“天上人参”,吃了可以“补肾壮阳”,于是禾花雀遭到了大量的捕捉。

短短13年,中国人把这种数量巨大的常见鸟类,吃成了比大熊猫更稀少的濒危动物。

禾花雀的数量已经比它的烹饪方式还要少了。

· 随便一个食谱网站你都能找到“禾花雀”的800种烹制方法

甚至在缅甸北部的边境小镇,也能看到大量中国食客的身影。黑熊三万五一头,穿山甲300就能买到。

一名中国食客是这样描述野生美味的:“ 这些动物在中国需要保护,在缅甸不需要,这辈子不吃,下辈子就没得吃咯。”

· 一只熊头能卖多少钱?

· 一条穿山甲的命仅值200元人民币

4

全世界都爱熊猫,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抗这样毛茸茸的生物。

通过这些年的举国上下的保护,熊猫如今已经由”濒危“评级降为了”易危“。

但其实这又暗藏着无奈的动物经济学规律:

当“可爱”成为了当代动物生存的硬通货时,有许多外表不招人待见的生物,已经悄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实际上,在IUCN红色名录官网上,比大熊猫更濒危的中国动物无脊椎动物还有253种。

其中包括无脊椎动物34种、鱼类62种、两栖类49种、爬行类31种、鸟类32种、哺乳类40种。

比方说伊犁兔鼠,一种濒危的高原小可爱,在人类活动和环境破坏中日益稀少,目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又或者是普氏野马,目前中国野放的野马数量稳定在100匹左右,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级。

5

那么有人或许会说,那我们不如把动物统一圈养起来,动物园最安全了,动物园里面多幸福,好吃好喝,没有天敌困扰。

然而,人类开创的动物园也并非一片桃源,从斗兽场到马戏团,人类发明了囚笼,然后老虎才成为了一道风景。

野外生存如此艰难,而国内外条件落后的动物园也经常出现丑闻。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

· 2017年,印度尼西亚万隆动物园里几只骨瘦如柴的马来熊集体站立起来,乞求围观游客向它们投喂食物。

· 2015年,战火中的加沙动物园,遍地都是饿死的动物干尸。

· 2004年,新华公园鳄鱼蟒蛇馆,已有900多岁“高寿”的老乌龟已经被钱币砸晕,倒在玻璃柜里一动不动。记者问到为何用钱砸龟,熊孩子们回答:为了保佑自己长命百岁。

而这条新闻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2018年,昆明圆通山动物园的长颈鹿“海荣“,不慎将头卡在树杈上,最后因颈部受损致脑供血不足,不治身亡。

图片中,“海荣”的家被居民楼区围绕,他唯一的玩具,是一棵非洲草原上见不到的歪脖子树。有人称长颈鹿“海荣”是自尽而死,它或许宁愿回到自由自在的南非草原

然而令人沉思的是,根据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道,过去三十年,长颈鹿的数量减少了 40%,目前只剩下了 97600 只左右。

动物园最常见的长颈鹿,目前已经是近濒危的物种了。

不知道“海荣”泉下有知,应当作何感想。

6

最后讲一个有关熊猫坠崖的事件。

作为第一只野化放归的大熊猫,“祥祥”从2003年起接受了3年的野化训练,在2006年的春天,被放回了山野中。

同年12月,遍体鳞伤的祥祥被工作人员救回,伤口恢复后被再度放回。

寒冬中,祥祥音讯全无,一个月后,尸体在山崖下被发现,据悉,它是在与另外一只雄性熊猫争夺领地时败下阵来,慌不择路,失足落崖。

当时舆论纷纷,有人痛骂研究所缺乏人道主义,有人认为熊猫根本不适合野外生存,有人批评相关人员“见死不救”。

·深山中的熊猫保护研究所

十三年过去,中国大熊猫的野化之路走得格外艰辛,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投注了无数心血,甚至差点搭进性命,为的就是让这群熊猫能够真正地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生态链的一部分。

而今他们成功了。

对于祥祥而言,坠崖或许不是一种常规的死亡方式,但却是一种“自然”的死亡方式,相比在温室中度过一生,那只熊猫或许选择了一种更悲壮的姿势去追寻自由。

那里终究才是野生动物的归宿。

因此,当你手中的塑料袋正准备随风丢弃,当一道野味佳肴送上你的餐桌,当你看到皮草店的裘衣光鲜亮丽,当你将未绝育的家猫随意丢弃,当你下单购买一只奇异龟种,当你......的时候,请你思考这句话:

如果野生动物想要一片宁静的归宿,它们应当向谁索取?

最后,我们愿所有平等追求自由的生物,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转自丨温血动物(ID:staywarmblood)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