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陈独秀书札与《每周评论》


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


陈独秀致李辛白书札

□臧伟强

这两件五四运动精神领袖遗墨,所谈所涉,皆为《每周评论》。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名人馆藏李大钊、陈独秀毛笔书札各一通,写于1919年五、六月期间,距今整百年。这两件五四运动精神领袖及中共主要创始人遗墨,所谈所涉,皆为《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由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前25期由陈独秀主编,自第26期起改由胡适任主编。

《每周评论》虽为重点谈论时局政治兼及文艺思想的小报,但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并革命进步刊物,它在业界却具有广泛影响力。作为月刊的《新青年》,在思想文艺宣传与启蒙教育方面,深入人心,而作为周刊的《每周评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则以其周期短、版面活、紧跟局势等特点而见长。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指出:“《每周评论》的宗旨,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

李大钊、陈独秀这两通书札,均为致时任北京大学庶务主任李辛白(1875-1951)。彼时,李辛白正兼任《新青年》及《每周评论》出版部主任。

李大钊与李辛白关系颇为密切。李辛白1918年8月在北大创办《新生活》周刊,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积极为该刊撰稿,仅李大钊一人就在《新生活》发表文章六十余篇。“五四”期间,蔡元培拟辞去北大校长一职,李辛白便随同校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总务长蒋梦麟宣布辞职。

查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收录李大钊致李辛白信札六通,均关于《每周评论》。此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计三页(另附一封),使用国立北京大学用笺,所谈所述为三件事,一是请他寄《每周评论》二十份给山西大学李泰棻,托其代卖;二是寄岭南杂志社及湖南通俗教育报社,三是寄北京益世报馆潘智远(字蕴巢)。

李大钊信中所言李泰棻(1897-1972),系著名历史学家,与李大钊为直隶老乡,交谊甚笃。1916年冬,李泰棻出版《西洋大历史》一书,作序者即李大钊及陈独秀、章士钊。1919年秋,李泰棻经李大钊引荐由山西大学聘入北大任教授。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无人敢出面料理后事,身为同事兼及挚友,李泰棻毅然为其收尸、入殓、治丧。

李大钊信中所及《益世报》,是一份民国早期极为著名的爱国报纸,至于潘蕴巢,则指时任该报总编辑的潘智远。1919年5月23日,因刊发揭露时弊的社论《安福与强盗》并山东军人“痛外交失败”之通电,《益世报》被当局停刊五天,潘总编遭逮捕,随即被当局以妨害治安罪、侮辱官吏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此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上端小字,当为李辛白手书),虽未具书写年款及日期,但依据李大钊函中所言“自二十一号起寄《每周评论》二十份至山西大学李泰棻先生处”推断,此札当写于1919年5月9日《每周评论》第21号出刊之后,乃至5月23日《益世报》停刊之前。《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星期日印行,5月9日(此日恰为“国耻日”)出刊第21号,首刊《山东问题》。

读此札所附信封上的墨迹获知,李大钊(字守常)特请李辛白将“外件”转交时在李辛白手下工作的章洪钟(笔名洛声,1923年去世),再“敬托洛声先生代交胡适之先生”。章洪钟为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与陈独秀、李辛白、胡适均为安徽同乡,时被李辛白调入北大出版部任编辑,住在胡适家中。故李大钊特请章氏将“外件”带回家,转交胡适。此封背面,印有国立北京大学徽记。

至于拙藏陈独秀致李辛白书札,则为一页,附一封(封面印有文科学长字样,封背存有国立北京大学徽记),亦使用国立北京大学用笺,行笔酣畅淋漓,内容则极为简明,即请李辛白“加送北京中华书局《每周评论》三十份”。

陈独秀与李辛白为安徽同乡,关系友善。李辛白办《新生活》周刊之际,陈独秀曾积极为该刊撰稿。写此信后不久的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因散发传单被捕,李辛白积极参与营救活动,6月14日,他曾与周作人、王星拱两位教授代表北大教职员前往探监和慰问,随即在《每周评论》第30号上发表那篇著名白话诗《怀陈独秀》:“依他的主张,我们小百姓痛苦。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他们不愿意痛苦,所以你痛苦。你痛苦,是替我们痛苦”。经各界全力营救,9月17日,陈独秀被监禁98天后出狱。

此陈独秀书札的书写日期,亦当写于1919年5月9日前后,6月11日陈独秀便锒铛入狱,《每周评论》则易主由胡适接办。8月30日,《每周评论》第37号出版未及发行,即被北京政府封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