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资格杀人吗?”“你有”

每日8点击 拾文化 关注/  情感  | 新知  |  文化生活  作者:路快快 你晚上失眠,可刽子

作者:路快快

你晚上失眠,可刽子手不会失眠

俗话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在法律史上,甚至是在人类史上,死刑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有这样一群人,杀了人却不用负责。他们被称作刽子手,也有人称呼他们为行刑者。

他们甚至推动了死刑的前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处决玛丽皇后时的场景

 01

和死刑一样古老的刽子手

要说到刽子手的历史,就不得不先讲讲死刑的历史。

欧洲最早的死刑的法律记载是在公元前1776年,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发布的《汉谟拉比法典》。

据说这位国王日日加班,每天都被一大堆的刑事案件弄得焦头烂额。为了保护他的秀发,于是就叫臣下整出一部法典,方便审判。

《汉谟拉比法典》

后世的人们从善如流,死刑罪名大多沿用了法典中的规定。

氮素到了中世纪,死刑反而没有那么常见。

假如你在中世纪杀了一个人,大概率用不着偿命。

11世纪达姆城的法律规定,有谁犯了杀人罪,应受到烫伤两颊的处罚,以及付给死者亲属一笔义务赎罪金。

当时大部分的死刑犯被处死的原因,主要是宗教、政治叛变或者军事冲突。尤其在不少大型战争中,处死战俘的事情时有发生。

中世纪的各种死刑

中世纪过去之后,死刑开始变得多样化起来。每一种死刑方式都有相应的罪名。

绞刑——盗窃罪

斩首——自卫杀人或者过失杀人

轮刑——谋杀或者抢劫杀人

火刑——反基督徒

分解四肢——叛徒

要问以上死刑究竟哪种最痛苦,大概就连死刑犯都没办法回答。毕竟不会有一个死刑犯能够熬得过这些死刑。

女巫审判时的火刑

有人死自然要有人杀。刽子手应运而生。

02

被歧视的刽子手

中世纪与近代的刽子手通常一人身兼多职。只要有处死的罪犯,那么他们就要上。

在当时,刽子手是一种技术活,但是中世纪的平民,要不是走投无路,谁也不会进这一行当。

因为你一旦当上刽子手,你的一家都会被歧视,基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刽子手大多数是家族生意,家中的男性是有义务去继承刽子手这一职业的。

当众分解四肢

法律的意义是惩罚罪恶,执行惩罚的刽子手却被人们视作罪恶。

在普通人的眼中,这一群人是死神,是带来厄运的人们。

在奥斯曼帝国,刽子手的坟墓是没有资格进入公共墓地的。就连墓碑上也不会有铭文,坟墓的用料也极为粗糙。

神圣罗马帝国曾在1530年和1548年分别颁布法规,规定刽子手必须穿戴一眼能识辨身份的服装,而和刽子手有同样待遇的,是当时社会排斥的犹太人和妓女。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还有这样一句咒骂人的台词:

刽子手的贱儿子。

在中世纪,刽子手通常还会兼任屠宰场的师傅。虽然刽子手属于公务员行列,由国家或者国王支付工资,但工资很低。

后来的刽子手就有了不少隐藏福利,比如死者的衣服可以拿回去,尸体可以卖给各种研究者做研究。

温饱是不成问题的,有些刽子手还因此发了小财。

刽子手这个词语,是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职业选择、读书、甚至是宗教信仰。

在那时候,有一些不得已而进入刽子手行业的人,大多会选择远走他乡,避开刽子手家族生意,保住家族荣耀。

有一些实在走不了了,就只能父传子,子传孙的干下去了。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死刑

 03

爱写日记的刽子手

刽子手的社会地位如此低下,也导致了他们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爱写日记

刽子手在日记里通常会写什么呢?

大多数刽子手会记录自己实行的每一件死刑,还会记录他的生活、情感、甚至是思想。

虽然刽子手大多读书不多,但在日记中却是真情流露。

一位16世纪的柏林刽子手,就写下了621篇日记。数量之多,可见一般。

弗朗茨的日记

这位名叫弗朗茨·斯密特的刽子手,因为父亲入错行,只得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刽子手。

他13岁时就跟随父亲进行简单的行刑工作。直到19岁被正式获准入行。他勤勤恳恳工作了将近50年,最后算是光荣退休。

但是弗朗茨与大多数的刽子手都一样,他们不热爱甚至厌恶这份工作。

弗朗茨记载日记的原因在于,想用这份日记,作为自己生平工作的佐证,为自己的家族洗脱污名。

在他70岁那年,他写了一封情真意切,言辞妥切的上访信,要求当时的皇帝为自己家族平反。

皇帝同意了,这个家族终于解放了。

弗朗茨唯一流传后世的肖像画

另一位知名的爱写日记的主儿,是法国桑松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夏尔·桑松。

这位横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最为著名的刽子手,曾写下为数众多的日记。但这份日记更加私人化。

他有时候会记录下一些被处决的人的名单,有时候会在日记里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也会发发牢骚。

1897年的一场公开处决

他在雪月10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上个月,我受议会检察官的命令,去清理那些溢出断头台木板的血泥。底下被挖了个洞,上面盖上了木栅格。但血干的太快了,根本来不及被土地吸收,从坑里飘出一股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

这位刽子手在上任之初的时候,大概想不到,他的未来将与一个国王、一个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03

推动时代车轮的刽子手

英国最为出名的刽子手,名叫威廉·马尔伍德

这位本来是英格兰一名普通鞋匠的男人,后来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刽子手。工资促使他立刻转行。

威廉·马尔伍德

威廉的名气之大,甚至于当时还有一首打油诗这样说他:

如果Pa杀了Ma

那谁会杀了Pa

马尔伍德

他改进了当时的绞刑方式,可以说让囚犯死得没有那么痛苦。

在19世纪晚期以前的绞刑,通常被称为短挂。这种刑罚会让受刑者接受长时间的痛苦与折磨,慢慢地窒息而死。

这一段过程是可供群众观看的,几乎就是一场变相的死亡表演。

当众绞刑

每当死囚犯因为窒息而不知觉地扭动身体,痛苦呻吟,底下围观的群众就会爆发出一阵惊喜的欢呼声。

当众死刑永远是为了四个字:杀鸡儆猴。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

行刑是要召人来看的。如果召不到人,行刑就达不到它们的目的了。

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都为公开行刑这件事感到异常兴奋与刺激。有些贵族还会包上一个视野最好的昂贵包间,观看行刑现场。

《雾都孤儿》的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纪录1849年11月13日的一次吊人场面,他说:

人群中有挣扎的、有晕倒的、吹口哨的……开残酷玩笑的……一些晕倒的妇女被警察从人群中揪过去,衣服扯得十分凌乱时,还有人感到一阵不正常的愉快。

狄更斯的梦

威廉改进后的绞刑,被称作“长挂”。囚犯从一定高度的高空落下,绞绳会在一瞬间,让囚犯的第二与第三脊椎之间骨折,进而致死。

刽子手们还有一个根据体重,科学安排绞绳长度的公式。比如你有190磅,那么他们会选择用6.5英寸的绳子对你执行绞刑。

可谓是充分运用了医学与物理知识,堪称死刑上的一大进步。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国家采用这种绞刑方式。

绞刑

隔壁的法国,最为著名的当属桑松家族。与桑松家族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法国大革命最著名的一个代表性死刑,断头台

断头台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堪比蔡徐坤打篮球,男人们在身体上刻断头台,妇女的耳环、胸针也是断头台形状的,孩子们还玩断头台形状的玩具。

甚至有一种彩票命名为“断头台彩票”。

而站在这架不停发动的断头台前的,正是夏尔·桑松。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那位热爱写日记的四代桑松。

四代桑松

桑松斩的最著名的一颗头,正是被推翻的路易十六。

在桑松的日记里,执行死刑的前一天晚上,他们一家正在作痛苦的祈祷。桑松并不愿成为弑君的英雄,但迫于压力,他不得不接受了这项工作。

路易十六期望保留尊严的所有要求几乎都被拒绝。他自己走上了台阶高陡的断头台。他被推倒在地,被强行绑在木板上。

当10点20分,铡刀落下的那一刻,路易十六的脖子并没有完全被砍断。一名刽子手的助手踩到铡刀上,才让路易十六身首异处。

最为知名的一副路易十六被砍头画作

周围的群众急切地想要看到那一颗代表着罪恶与旧时代的头颅。

四代桑松差点晕过去,他的儿子代替了他拿过路易十六的头颅,在平台上展示了一圈。周围的人都在高喊:

共和国万岁!

罗伯斯庇尔当众处死的场景

随着国王的死亡,断头台并没有停止。死亡仍在继续。到了后来,甚至不需要审判,更不需要罪名。


有一个18岁的少女,因为写了一句:母狗生下了三个小共和党人。而被推上断头台。

四代桑松的儿子亨利说道:

在那个可怕的时期,我们好像都变得很迟钝,不再思考,因为那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我们怀着冷漠的心情去完成任务。

女人、孩子、老人,不管职业如何性别如何,都会成为铡刀下的牺牲者。

断头台

桑松与巴黎一样,染上了无法拭去的鲜血。

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刽子手家族,最后随着六代桑松的解职,而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

四代桑松在他56岁那年退休,在这场漫长的杀人生涯中,他执行了将近3000个死刑。

有人问他:“在杀了那么多人之后,你还能睡得安稳吗?”

四代桑松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假如皇帝、国王和独裁者都能睡得安稳,那么为什么刽子手不可以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