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星楼街这家小礼品企业,藏着成都文创的大逻辑

这波文创产品开始火了! 这不是特指故宫博物院里售卖的那些印着与昔日皇宫相关的冰箱贴、手机壳等周边商品

这波文创产品开始火了!

这不是特指故宫博物院里售卖的那些印着与昔日皇宫相关的冰箱贴、手机壳等周边商品,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独立设计师,或许恰好能戳中你的心头好,设计出一款标新立异的新产品。小礼品背后的大众消费,正在拉进普通人同独立设计者的距离,更带来了一个蓬勃的大市场——文创产业。

成都明堂创意工作区创始人于侃对此深有体会。今年春节,他收到了十几份特别的礼物,大多出自成都独立设计师,包括殷九龙设计的茶杯,或是手工制作的陶具摆件,也有年轻手绘师制作的“国风猫卷”。

于侃在朋友圈写道:特别高兴,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成都文创产品出品。这不仅是小众文化走出圈层,实现大众消费的表现。于侃认为,从这些小礼品身上还可以发现,无论是创作能力还是消费市场,成都的文化产业也正在以一种全新的竞争力,在城市竞赛中寻找突围的可能。

517845104609591364.jpg

↑明堂创意工作区的手工皮具体验馆 图片来源:东方IC

 生 产 力 

“泡面猫”,知名猫咪IP,曾凭借以一只黑白小猫为主题的年画火遍全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创作者、插画师“泡面”就根植于成都。从一张张插画,到今天全国多个城市都在售卖的“头顶有粮”盲盒玩具,其发展的路径恰好是成都文创产业发展的缩影。

微信图片_20190506201023.jpg

↑“泡面猫”

于侃自称是见证者。10年前,当明堂尚在萌芽阶段时,他已经开始在成都寻找首批文创产品的创作者。“寻找”,是因为当时差点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需要在圈内寻找有潜力的年轻人,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起初,于侃一整年才能接触到20多个项目,直到2014年,明堂入驻的创作团队数量才刚刚超过40个。而到今天,源源不断的“泡面猫”们正在主动敲开明堂的大门。于侃说,目前已有音乐、影像、设计、策划、动漫、画廊等50余家实体企业入驻明堂,参与合作小微文创团体及项目每年都有200多个。

改变的背后,于侃将原因归于时代对人产生的影响。一个现象是,今天的90后、00后大多出生于平稳时代,成长过程有完整的社会保障。无论是接受的教育,还是被赋予的价值观,都在推动其在创造中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价值,即从过去以使用价值驱动社会发展,转向满足大众未曾满足的精神空间。

他们大多初出茅庐,却又极富创意。例如插画师布果,毕业于西班牙Escuela de Arte Fernando Estevez艺术学院插图专业,与海外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西班牙语、英语双语绘本《El Miedo de Ivan / 伊万的恐惧》获得2014美国Living Now Awards绘本类银奖,而回国后入驻明堂,创作的人物“羞羞”成为了一项成功“IP”,一组将人物画进成都传统小吃的作品,被评价为“食色相结合”。

微信截图_20190506202415.png

↑“羞羞”

不可否认,这批年轻人构成了成都文创产业的生产力,其产出的商品也更具辨识度。除了插画师“泡面”等四川本土设计师,一批来自海内外的设计师也被吸引而至。文化创作本身是群体行为,这些新生代的生产力,正在成为成都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消 费 力 

今年“五一”小长假,成都有一条不到500米的小巷,迎来了近万人次的参观者。他们大多来自外地,慕“奎星楼街”名而来,这里是成都最富文创基因的地方之一。

Nu Space是于侃在奎星楼街成立的复合文创空间,书籍、手作、展览、音乐、思想分享,这里浓缩了成都创作人的价值。你在进门处,就可以买到一张独立插画师的原创川剧熊猫,或是带走一盒卡纸拼图盒,回家自己拼成一个正在吃竹子的熊猫。对外地游客,这将是能够代表成都的极好伴手礼。

微信图片_20190506185906.jpg

↑关于熊猫的文创产品

这里还是距当地设计师最近的地方,并为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文创作品提供了极好的展示和销售平台。而市场也给予回馈——于侃透露,Nu Space的消费力不容小觑,尤其在文创产品上,当地的购买热情可比肩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这在近期知名乐队的全国巡演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今年,知名摇滚乐队星球撞树的首次巡演选择了成都在内的20个城市,成都场落户Nu Space,而其售票热度和规模空前,几乎与北京场和上海场相当。

成都向来以极强的消费力闻名。据《2018成都文创指数》数据显示,在全国各大城市文创关注度方面,成都以28.94%的增速稳居全国第一,全国用户从文化、设计、时尚、旅游、美食等方方面面挖掘出了成都独特的文创基因。而文化领域的消费力,则奠定了小众文化的大众消费天然具有市场。于侃说,消费决定市场,在这场由“B2B”转向“B2C”文化消费中,消费力将是成都的主要竞争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消费者与设计者共同成长的过程。于侃的观点是,明堂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创肌体,“只有当城市的文化空间变得普遍,当看画展、看小话剧、看艺术展如同家常便饭,才是艺术真的融入城市生活了。一个城市需要很多的艺术空间,并让它们落地生根,比如一个区两三个,常态化。”

517845027300180167.jpg

↑位于奎星楼街55号的明堂创意工作区 图片来源:东方IC

 痛 点 与 潜 力 

实际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大城市打造本土特色文化、以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势头非常明显。以城市GDP计算,排名第8的成都,以及其前后相邻的重庆、天津、苏州以及武汉、苏州、南京,无一不提出了提升本地文化影响力的计划。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文化产业中,时间是重要的催化剂,同样也是发展痛点。于侃曾看到过很多有才华的人,最后因未能收获预想的价值而决定放弃。好的商业化的运作也许将反哺艺术的发展,这也是文创产品发展的逻辑——“买不起名画,但文创产品可以把艺术品变成更多有趣的产品,让更多人带回家。”

微信图片_20190506201100.jpg

↑关于熊猫的文创产品

当文创产业的价值被越来越多城市所看到,随之而来的就是“成长的烦恼”。城市首先必须正视,集体发力文创产品,是否意味着重复性的低效竞争?于侃认为,文创产业不是一种普适性的产业,“即使在欧美,并非每座城市都有发展的基因”。

对于国内城市而言,首先要找到创造的灵魂,就是独特的文化观点和那个地方拥有的文化特性。作为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这有助于文化的产出,所有的这些都塑造了城市和行业,比如说英国的戏剧行业历史非常长,纽约则有着领先的广告业。

“各个城市有着各自的品质,成都拥有成为世界文化城市的所有因素。成都正敞开怀抱,拥抱这一切,非常的包容,同时也会让文化产业变得非常的有趣。”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摄影报道

编辑 周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