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故事(29):伦文叙和他的子孙们

伦文叙和他的子孙们

陈典松

古人读书,以考中状元为最荣耀,广东历史上曾有九个状元,这九个状元中又以明代的伦文叙最为著名。伦文叙不仅自已高中,而且教子有方,三个儿子也都考上了举人或进士。其中大儿子伦以谅在乡试中考了举人中的第一名,也就是解元,后来又中了进士,在朝中当官,二儿子伦以训在会试,也就是进士考试中考了第一名,即会元,接下来在殿试中考了第二名,也就是榜眼。父子四人,先后中了状元、会元、解元,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就连当时的皇帝也亲自书匾:“中原第一家”为赠,伦氏父子是广东人,属岭南,何以皇帝要题写中原呢,这主要是伦氏父子高中后,多在中原地区为官的缘故。伦氏父子的故事也历来为广东人所乐道。在广州越秀区的海珠中路有一条巷叫福地巷,其名寓意为人杰地灵之意,缘起于这里曾是明代广东状元伦文叙的故居所在地。伦文叙的求学为官在历史上都被广州士子视为楷模。

关于伦文叙的影视剧照

伦文叙出生于明代成化年间,为广东南海县黎涌村人(现在属广州市)。据说伦文叙出生的那一天,黎涌村的上空一片红光,村民们都感到很奇怪,纷纷跑到附近的西禅寺问寺里的法师,法师说:“这是吉祥之云,这说明我们这一带要出文曲星了。”大家将信将疑地走散了,第二天大家醒来,村民们民纷纷传说本村的伦显家里昨夜生了个男孩,人们于是将这个男孩的出生与昨夜的祥云相联系,西禅寺的法师更是登门向伦显道贺,并给孩子起名为伦文叙,取文曲星降临之意。

尽管民间对伦文叙的出生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但他必竟出生在一个穷得要命的农民家里,难免要受到别人的岐视,于是有些人就别有用心地拿文曲星的事当作笑柄,对伦家戏弄讥讽。伦文叙的父亲伦显非常老实,不管外面人怎么议论,他还是与妻子一起好好种菜,有了收获就挑到城里去卖,这样免强维持了家里的生计。不过伦显还是有自已的想法的,他小时候也读过一些书,明白一些世事,所以他想,不管文曲星这个事是真是假,反正自已一定要想办法让儿子读上书,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作为穷人的孩子要想改变自已的命运,读书毕竟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道路。所以在伦文叙刚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伦显在下地劳动之余就开始叫他背唐诗、宋词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在孩子学拿筷子的时候,就叫他学写字,伦文叙从小聪颖机灵,而且记忆力特别好,所以到三四岁时,他就能背很多诗文,能写一手好字,在父关的启蒙下,幼小的伦文叙很快受上了读书学习。

到了伦文叙七岁时,伦显已感到自已难于再胜任儿子的教育了,于是把他送到一家私塾去上学,私塾的老师也听说过有关伦文叙的出生时的故事,也耳闻了伦显在家教育孩子的事,为了试试这对父子对读书问题的认识,在入学第一天,私塾老师就对送儿子过来的伦显说:“听说贵公子是文曲星下凡,我一个民间俗子,怎么能够教得了呀?”伦显还没来得及反应,伦文叙仰着天真的小脸说:“先生说哪里话,你看我哪象什么文曲星,不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吗?就说真是文曲星,不上学,没有老师教,文理不通,哪有这样的文曲星?先生您完全可以放心,我知道,要真想当文曲星,不认真读书那也是不行的,我会勤力的。”先生一听,简值不相信这些话竟然是出自一个七岁小孩小孩之口,先生摸着伦文叙的小脑袋,满意地笑着对伦显说:“看来你们家真的会出一位名符其实的文曲星啊。”于是把伦文叙带进了私塾。

岭南鬼才伦文叙,因父子四人连中状元,被明弘治皇帝御赐玉旨称为“中原第一家”。     进了私塾后,伦文叙更是加倍努力,很快在众多学童中脱颖而出,成了先生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到八九岁时,伦文叙能诗会文,名声传遍乡里。正当伦文叙的学业不断进步,先生对他寄以厚望时,无奈家里的贫穷,伦文叙不得不回到家中帮助父母种菜、卖菜,一个热爱读书、学习的学童的求学之梦就这样暂时被中断了。回到家中时伦文叙才十几岁,虽然身不在学校,但他对读书的热情还是不减,每逢农闲,必挑灯夜读,他在想,如果有机会的话,自已还是要回到那心爱的书桌之旁。 伦文叙因家境贫困缀学后,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刻苦攻读,还不时挑菜上街叫卖,有人听说他是个神童,有很好的文才,所以有时不免拿他开心,这伦文叙也豪不示弱,每次碰到这事,他该怎么表现他就会怎么表现。 有一天,伦文叙挑菜到附近的西禅寺去卖,这时当年给他取名字的和尚已经不在了,寺里另外的两个和尚平时也听到不少关于伦文叙才华的事情,为了试试他的真本领,当伦文叙来卖菜时,他们就故意说:“要我们买你的菜不难,但有一个条件,我们寺里有一个百贤殿,但是缺一付对联,你如能写一付对联,而且联语的内容要合足一百这个数,对好了,我们就会高价购买你这一担菜,对不好的话,那就请你到别的地方卖。”伦文叙一听,非常高兴,叫和尚马上拿出纸笔,略一沉思,写道:    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    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 这付对联中,七十二加上二十八,刚好是一百,而且对得非常工整,用典贴切,和百贤殿的名称珠联璧合,两个和尚二话没说,果然出高价买下了伦文叙的一担菜。伦文叙收好钱后,高兴地准备回家,突然听到锣鼓之声,他好奇地四处张望,只见西禅寺的僧众在一位法师的带领下全体出动,好象举行什么重大的活动一样,他经打听,才知道大家是去迎接前来寺中上香的巡抚大人,这巡抚叫吴琛,是当时的状元,伦文叙对他也是早有所闻,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在那个时候,状元简值就是神仙,想到要看到状元了,伦文叙非常激动,他想,今天一定要就近看看状元的真面目,于是大家忙于迎候的时候,他钻到大雄宝殿的神台下躲了起来,他想,状元是来上香的,在这个地方看一定是最好的位子,要不在这么多大人中间,自已一个孩子家,几时临到自已就近观看呢? 巡抚大人进入寺中,在大雄宝殿焚香礼拜,忽然看到神台下面有一个黑影在晃动,不禁吃了一惊,忙叫卫兵捉拿刺客,几个卫兵上前,从神台底下把伦文叙抓了出来,吴琛一看,看到伦文叙不过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感到非常出惊。西禅寺的法师立即上前说:“大人,这个小孩是本寺附近村庄上的一个神童,文才很好,因家里贫困而被迫缀学务农,今天是来寺中卖菜的,现在因无知而冒犯了大人,请大人看在他年幼无知的份上,宽恕他吧。” 原来这吴琛也是出身于贫贱农民之家,靠的是寒窗苦读才中了状元,当了巡抚。吴琛一听是本地的神童,怒气消了不少,温和地对伦文叙说:“既然是神童,我倒要见识见识。这样吧,我出付对联,如果你能对出来,我就恕你无罪,如果对不出的话,你就不能再称是神童年了。”伦文叙瞪着大眼睛点了点头。 吴琛结合自已的身世,出联曰:    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 这会对联寓意深刻,是写自已出身寒门,却考上了状元,因为当时的状元放榜一般都在八月,所以人们称之为“折桂”。伦文叙思索片刻,指着大雄宝殿中的三尊佛像说:    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 在这付联中,伦文叙既是描写眼前的实景,也借此将吴琛比作大慈大悲的大佛,对联用语又工整贴切,吴琛一听,心想这小孩果然厉害,不仅文才好,而且懂得讨人欢心,如果能得到好的教育,他日必有大的前途。问明了伦文叙的家里情况后,吴琛对他因家里困难而缀学的处境深表同情,当场奖励他白银五十两,作为对他的入学资助,五十两银子,对一个贫民之家而言,当时简值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伦文叙得到这五十两银子后,很快回到了学校读书。 伦文叙得到吴琛巡抚大人的资助后,更是勤奋自励,心想自已也一定要象吴大人一样,“折桂”夺得状元回。所以,他的才华一天比一天更佳,有时候上街买东西,有些粗通文墨的街坊爱拿诗文与他开玩笑,每逢此时,他总是当然不让,有时候还免费换得一些酒食回家。 有一次,伦文叙上街游玩,来到一个姓胡的员外家门口,看到一群人在围观一付对联,伦文叙走上前,人家见这个神童来了,都挑逗他说:“伦文叙,你看这付对联写得多好,你能写得这么好的对联吗?”伦文叙也不说话,上前一看,只见胡员外的门口贴着一付对联,上面写道:  子当承父业,臣必报君恩。 大家都说这是朝中工部侍郎的儿子梁二官所作,真是一付好对联。伦文叙轻声地说:“这样的对联也敢贴在大门口,也不怕人笑话?”这时梁二官正好就在人群中,听到了伦文叙的话,他拦住伦文叙说:“你刚才说什么?敢再说一遍吗?”伦文叙见这个人派头不小,又这么无礼,性子一急,又将刚才的话大声说了一遍,这一下,在场的人全都听到了。 梁二官感到很没有面子,就咆哮着说:“你敢说本少爷写的对联不好,好不说出个名堂来,我要拉你去见官,以侮辱斯文论罪!”伦文叙也毫不示弱地说:“论罪?论什么罪,该论罪的是你才对!”梁二官越听越脑火,问道:“我有罪?我有什么罪?”伦文叙说:“你听好了,读书人讲圣人之道,君臣父子的位置都有一定之规,你在这付对联中将臣字放在君之上,子字放在父字之上,你竟然不知罪,真是无知!”梁二官一听,吓得一身冷汗,因为在那个时候,君臣关系是绝对不能乱说的,生怕这个小孩会闹出什么事来,于是紧张地看着旁边的胡员外,胡员外会意,就对伦文叙说:“伦公子有什么佳句吗?有的话,我们将此联换下来就是了。” 伦文叙见胡员外这么客气,大家平时也见过,于是语气平和地说:“不需要什么别的佳句,只要将这付对联的几个字换一下位置,照样是一付好对联。”伦文叙当着大家的面将原联改为: 君恩臣必报,父业子当承。 大家一看,原联的意思没变,意境确实不同,伦文叙这一招不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自已的才华,同时也照顾了对联的原作者梁二官的面子,所以这个胡员外非常赏识伦文叙的才华和智慧,从此以后,不断地资助伦文叙读书。伦文叙虽然因自已的才学被人广泛赞同,但他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发奋,将别人的赞扬化作积极上进的动力,所以知识功底越来越扎实。 伦文叙从小就边读书,边参与田间劳动,所以特别懂得生活之艰难,读书机会之难得,非常勤奋和刻苦,而且灵性很好,能诗善对,在当地有神童鬼才之誉,十四岁时考中秀才,二十四岁考中举人,中举后寓居于广州,并置下产业,娶妻生子,生有三个儿子,长子伦以谅,次子伦以训,三子伦以诜,由于伦文叙教子有方,儿子们个个会读书,所以街坊们都说伦文叙有福,三十四岁时,伦文叙到北京参加会试,考中会元,也就是会试的第一名,接着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考取进士第一名,也就是黄帝钦点的状元。 关于伦文叙在京参加考试,广州民间也有不少传说。当时伦文叙住在广东会馆,为了集中精力复习迎考,他和同来的举人们专心在馆里练习诗文,心无旁务。有意思的是,与广东会馆相邻的湖广会馆却住着一位既有文才,又很傲慢的考生,此人叫柳先开,仗着自己在朝中有人,显得狂妄自大,还没开考,就公然地在湖广会馆门口写了一块牌子,上书“新科状元柳”,许多同来迎考的举人敢怒不敢言,有一次伦文叙路过此处,看到这块牌子,心想这人也太不把天下读书人当回事了,状元是在考上进士后再经过殿试由皇帝钦点的,还没开考呢,怎么敢挂出这样的牌子来,于是上前写上“未必”二字。这一下可惹了大麻烦,柳先开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要和伦文叙比诗文。开考前出了这档子事,广东会馆门前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柳先开先出上联:东鸟西飞,遍地凤凰难插足。意思是说,你不过是一只小鸟,这里都是凤凰,没有你这只小鸟的位置。 伦文叙毫不示弱,题下联曰:南麟北跃,满山禽兽尽低头。伦文叙来自南方的广东,这里以鳞自比,一语双关,气势一下子压倒了柳先开。 于是柳先开吟出两句诗来:广东花未发,湖北柳先开。 伦文叙心想,你无礼,我也就不客气了,马上还击说:湖广柳开未得中,广东花发状元来。 是联作诗都以柳先开的失败告终,恼羞成怒的柳先开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雇了一帮无赖包围了广东会馆,要找伦文叙的麻烦,后来在朝庭的干预下,才暂时平息了事态。 很快开试开始了,果然,伦文叙和柳先开才学都不错,都在会试中高中,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在皇帝进行的殿试中,当着众多朝臣和皇帝的面,伦文叙又和柳先开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状元争夺战。 皇帝先是出了几付对联让两人应对,结果两人都对得不错,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当日的殿试中竟然分不出高下,但状元毕竟只能钦点一人,于是皇帝只好快定第二天再亲自考考这两人。 第二天晚上,明月当空,银光满地,皇帝指着天上的明月说:“两位后生仔,朕以为从昨天的情况看,两人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让朕实在难快高下,但自古以来,状元都只能由一个人获得,我总不能破祖宗规矩,今年点出两个状元来。今天,你们两人当着众大臣和朕的面,以天上的明月为题,各题诗一首,高下总是应该可以评出来的。”  

  伦文叙画像

伦文叙和柳先开一听,各自拿出纸笔,开始构思诗作,很快,柳先开先声夺人,一挥而就一首七言诗:读尽九州十国赋,吟成四海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拨,不许旁人折半枝。写得霸气十足,气势不凡,皇帝连连称赞,认为伦文叙就是再有才华,也难写出更好的诗来,准备钦点柳先开为状元。这时,伦文叙的诗也写好了,皇帝想,既然写了,那就念给大家听听吧。只见伦文叙写道: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归来。众人一听,大为吃惊,连声称好。柳先开只说把月里桂树拨走,而这伦文叙则连整个月亮抱来,自然是要胜出一筹。皇帝只好钦点伦文叙为状元。

伦文叙高中状元的消息传回广州,更是令伦文叙的街坊无比兴奋,大家都说伦文叙住的地方是福地,于是很多人都迁来和状元为邻,希望能共享福地之福。

若干年后,伦文叙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而且都考取了功名,长子伦以谅先考中解元,也就是广东全省举人中的第一名,接着又中了探花,也就是全国进士考试中的第三名,次子伦以训,十五岁即中举人,十九岁考中会元和榜眼,会元是礼部主考的第一名,榜眼是皇帝主考的第二名,三子伦以诜也考取了进士,父子四人连中四元,这在广东的科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来说也十分罕见,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广州人先后建了六座牌坊相庆,分别刻有“状元”、“父子及第”、“父子会儿”、“三元”、“兄弟进士”、“四海儒宗”等,并把伦文叙一家住过的地方取名为“福地巷”。

据说清代曾经有一位姓周的商人听说福地巷出状元,不惜重金在福地巷购置一块地方建屋居住,房屋建成后的第二年,周夫人即生一子,姓周的商人非常高兴,等儿子长大后,又以重金聘请伦文叙的后人教其儿子读书,儿子到十八岁时即考中举人,周姓商人逢人便说在福地居住真是有福,遗憾的是这个商人年轻时有一个仇人知道后,也花重金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偷偷地在福地巷的一个入口处放了一个稻草人,上面轧了很多铁针,对此事周家人毫无觉察,不久周家的儿子在赴京考进士的途中得了一场怪病,不幸夭亡,周家人为此伤心不已,为此也找了一位风水先生来看风水,风水先生看不出什么问题出来,有意思的是,这个风水先生走到福地巷的一个拐角处,突然停了下来,他对周家人说:“你家有什么仇人没有?”姓周的商人说没有,不过又似乎记得年轻时与人有隙,于是风水先生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试试在这里挖挖看,说不定这里会有些名堂。”周家按照风水先生的交待,请人从此处挖开,果然挖得一个稻草人,姓周的商人真是感慨无限。周家于是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小碑坊,以重镇风水,福地巷的福气又重新得到了恢复。

民国时,军阀陈炯明曾到福地巷觅地,终因战局变化而未能如愿,现在福地巷已成一越秀区一块普通的市民居住小区。

广州还有一处地名与伦文叙有关,那就是“飞来对面巷”。在我国有很多用“飞来”二字作地名的地方,如浙江杭州的灵隐寺、江西庐山的飞来石、广东清远的飞来峡,这些地名大多与佛教的传说有关,其实广州也有一个用“飞来”作地名的地方,叫做“飞来对面巷”,这个古古怪怪的街名就在广州小北路附近。

飞来对面巷的得名法似乎与佛教的关系不大,相传在明朝时期,这里原是一条穷苦人居住的无名小巷,小巷里没有砖石铺路,遇到天雨路滑,大家就在附近的地方拣些碎石块排成一条小小的人行石道,这里的很多居民以帮人做佣为生,有的老弱病残者甚至还不得不沿街乞讨,但大家同住一里,遇到特殊困难总能相互帮助、相互接济。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这条巷的对面则住着很多财主,巷内铺满了麻石,当时叫做小石街,两条巷的街道和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住在小石街的财主们瞧不起住在小巷里的贫民,自以为高人一等,就将自己住的这条巷取名为福来巷,如对面的穷人从这条街上行走,特别是雨天,他们就会借故羞辱他们。所以两条巷的居民因贫富悬殊而形成的对立情绪也很大。

当时还在广州读书的伦文叙路过此处,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很是同情这些贫穷的居民,觉得财主们实在有点过分,于是将穷人居住的这条小巷取名为“飞来对面巷”,意思是要让对面财主们家里的福气都飞到这边穷人家里来,一时间,穷人们精神大震,认为这个读书人真是道出了穷人的心里话,大家更是勤俭持家,努力寻找发展机会,几年之后,果然在这些穷人中出现了不少富有之家,小巷里的居民安居乐业,而福来巷的财主们随着老财主的病老和去世,年轻的财主多是不识世事艰难的二世祖,家道大多衰弱下去。

这时正好伦文叙高中状元,回到广州家乡接受乡亲们的祝贺,他来到自己为之取名的这条巷回访,飞来对面巷的居民夹道欢迎,看到如此情景,伦文叙告诉随行的年轻子侄们:“若干年前,我来到这里,这里两条街形成鲜明对比,左边这条原来叫做福来巷,住的全是财主,你们看看,因为他们的晚辈不懂得珍惜,现在已经破败至这样,当年右边这条飞来对面巷还是一条不知名的小街,人们都是穷苦之家,因为晚辈们在前辈的影响下懂得操持,现在一家家都成了殷实之户,这些人今天的生活与其说是我为这条街取名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在我的鼓励下他们自己奋斗的收获。希望你们要以此为鉴,一代人的奋斗只能代表一代人的成就,另外也要注意,人有旦夕祸福,人富了,千万不要忘记贫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要瞧不起穷人,我们很难保自己的子孙后代不会再成为穷人。”

飞来对面巷的年轻人都亲耳听到了这位新科状元对自己子侄们的现场训导,他们从此更加严谨持家,所以飞来对面巷很长时间以来都成了人们安居乐业之所,而伦文叙的子侄们也在伦文叙的言传身教影响下,更加发奋读书,个个都很有出息。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