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爱吃茶的朋友想必都对这首茶诗有所耳闻,它常被称为《七碗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一部分,因其形象地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千年来一直广为流传。那这首诗的作者卢仝到底是何许人也呢?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好茶成癖、孤高狷介又胸怀百姓的茶仙诗人。
01卢仝其人
卢仝,自号玉川子,晚唐代诗人,汉族,是写下“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嫡系子孙。他少有才名,却未满二十时便隐少室山,不愿进仕。性格“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 ,狷介类孟郊,雄豪之气近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835年十一月,死于甘露之变。
卢仝家中贫困,只有图书堆积满室。后卜居洛阳,仅破屋数间,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而无齿,靠邻僧送米度日。
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诗作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 现存诗103首,有《玉川子诗集》。却至死不愿入宦途,又爱茶成痴,对茶研究颇深,故被尊称为“茶仙”。
02卢仝与茶
卢仝生平爱茶如命,他自诩家中有三多,一为茶多,二为书多,三为闲人多,可见其茶痴。他与茶的故事,除去市井皆知的《七碗茶歌》外,还有几则轶事广为流传。
卢仝与韩愈是至交好友,二人互慕对方才学品行,交往频繁。相传唐元和四年,韩愈与河卢仝相约沁园。彼时的河内人只喝菊花茶与冬凌茶,卢仝是当代品茶大家,自然不喜此种甘淡之茶,可是手头又没有好茶叶,在与韩愈的清谈中不时分心。韩愈也看出卢仝的心不在焉,于是采竹串子与茶混饮,以增清苦回香。可惜,此茶苦涩有余而清香不足,倒近乎于药。于是卢仝拉着韩愈说去看本地的泉,每遇一处泉就要喝上一口水, 连续喝了五十五口,肚子喝得肿胀,令韩愈忍俊不禁,又不解其意。只见卢仝向随行的侍女吩咐,取桃花泉水为引回去烧煮茶与竹。桃花泉水甘甜,竹串子用桃花泉水煮后变得甘苦相济,清雅漫延。韩愈自此知道,卢仝此人可谓当世之茶痴,不仅懂得喝茶,更懂得如何将制茶,难怪被称为“茶中亚圣”了。
卢仝以及他的《七碗茶歌》,不仅在国内广为传颂,在日本还被推到了“煎茶道”始祖的高度。日本江户时期的得道高僧,“煎茶道”的创始人高游外,自号“卖茶翁”,自封是“卢仝正流兼达摩宗第四十五代传人”。其施茶之处取名为“通仙亭”,高高地挂着写有“清风旗”字样的茶幌。他在《梅山种茶谱略》一书中写道:“茶种于神农,至唐陆羽著经,卢仝作歌,遍布海内外,而后风骚之士吟诗作赋之时无不品茶”。将卢仝与茶圣陆羽、农耕始祖神农并列一谈。相传,在抗日战争时期,“卢仝故里”碑曾震慑了日本鬼子,使全村免受涂炭。
目前,在日本煎茶道各种流派当中,受卢仝影响最大的当数小川流。小川流的传人小川后乐先生,对卢仝极为崇拜。他在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学习茶道的经历时说:“我学习煎茶道大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最初的学习内容是七句茶歌,把七只茶碗按顺序放好,每只茶碗上分别写着‘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并将它的顺序背下来。”在其著作《玉川子其人》一文中,小川后乐概括了两句话,一句是:“在日本,人们把卢仝看作是煎茶的始祖。"另一句是:”煎茶精神的主干就是,唐代玉川子卢仝的清风茶。”
卢仝爱茶,世上好茶者不可计数;卢仝知茶,深悉茶性之人也不在少数。何以偏偏是此人得膺“茶仙”之称?《七碗茶歌》又是凭何流传千年?
很少有人知道,《七碗茶歌》原诗最末还有几句:“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先生得上好新茶,飘飘欲仙得直欲乘风归去,偏笔锋一转,又落回了大地,扎根于晚唐时深为战乱与苛税所哭的百姓中,发出“到头来能得片刻喘息否?”的沉重叹息与犀利质问。“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身居陋室,心怀天下,如此品行,方是成其“茶仙”之名的真正原因吧。
嗜茶,却不挑茶,无论是苦涩普通的竹串子,还是至精至好的新茶,都能在卢仝先生的手中绽露出最美妙的清香。
从古至今,若要众茶评知己,卢仝当算其一。
从古至今,当得“茶仙”之号的,也仅卢仝一人。
参考资料:
[1]《茶仙卢仝:世间唯有茶不可辜负》,leafcho.
[2]《茶仙卢仝《七碗茶歌》对日本“煎茶道”的影响》,武夷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