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编剧赵冬苓:有限的创作空间如何装满无限的理念表达?

null

传媒内参导读:“我是对法律和社会问题非常关注和感兴趣的作家。另外永远想尝试新东西开拓新领域。”在创作上永不满足的作家、编剧赵冬苓在接受《电视指南》采访时,这样谈起了创作《因法之名》《冷案》等悬疑涉案类题材作品的初衷。

null

null

赵冬苓: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编剧,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影视创作部主任。主要编剧代表作有电视剧《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唐山孤儿》《青岛往事》《安居》《因法之名》《冷案》等,电影《小小飞虎队》《农民工》《狩猎者》《上学路上》等。曾多次荣获中国电视“金鸡奖”“华表奖”“飞天奖”等业内权威奖项。

题材上的“稀缺性”本身就是网剧急需的一股新泉。纵观当下的影视市场,悬疑探案类作品由于触及社会现实的锐度,展现戏剧冲突的烈度,拷问人性的深度,以及由此能够达到的引领精神价值的高度,具有其他题材难以比拟的优势,是创作的热门类型。

并且今年此类题材作品不管是数量还是创作质量,可以说是在“驼峰曲线”的发展轨迹上到达第二个制高点。《因法之名》与《冷案》分别为市场上少有的描写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以及女性探案的作品,可以说是在此拥挤跑道上的两个不可忽视的闪光点。

“我是对法律和社会问题非常关注和感兴趣的作家。另外永远想尝试新东西开拓新领域。”在创作上永不满足的作家、编剧赵冬苓在接受《电视指南》采访时,这样谈起了创作《因法之名》《冷案》等悬疑涉案类题材作品的初衷。

深触社会锐度

披露现实的罪与罚

一般来说,编剧在创作之初就已在心中有了故事雏形,而赵冬苓不管是在素材选择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已在心中积累已久,做了大量的采访与调查,尤其是面对贴近生活、审查较严的涉案剧。

null

具体对《因法之名》来说,该剧取材自真实案件,主要以检察机关纠正冤假错案为主线,紧扣当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谈及选择作品主题与故事主线,赵冬苓直言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有很多由于以往技术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冤假错案被纠正,这个主题设定以一个最敏感也是与百姓最贴近的角度,充分表明了检察机关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坚决纠正冤假错案的决心,体现了执法人员崇高的法治信仰,展现了当代社会法制建设的进程。

赵冬苓分析道:“故事原型选择标准是疑罪从无型的案件。相较于亡者归来型与真凶落网型平反案件,疑罪从无型案件由于证据不完备却又有着合理性怀疑,从创作角度上比较有戏剧性与矛盾性,从价值意义上,也更能体现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备与提升。”

为了能更好地将原型案件进行合理的影视化表达,赵冬苓在创作时多次深入检察官生活,与相关最高检、山东省检察院等业务部门座谈,对办案检察官进行采访,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历时4个月才完成了12万字的故事大纲。而《冷案》则是在几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积攒了一些真实案例,通过女性探案的新角度进行创新。

展现法制建设,触及人性温度

不顾意抹黑,也不刻意“颂扬”

在主题主线等架构确立后,故事的讲述与人物的塑造则成了创作中的“第二座高山”。从原始素材到影视化作品的重新创造,如何在有限的创作空间中表达出充分的理念是赵冬苓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换句话说也就是故事与人物创作如何落地,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产生共鸣。

null

对于赵冬苓来说,当时有各种方式摆在眼前,一种是兼具爽感、商业性但审美较为粗暴和低级的“坏警察办错事,好警察破案”,另外一种则是符合社会现实的“好警察在犯错后,与其他警察一起让案件真相大白”,她选择了后者,没有故意“抹黑”,也没有刻意“颂扬”。“一是符合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规律,二是我们也要表现在严肃的法律下,任何人都有合法权益的原则,哪怕是做了坏事的人。”

那么,在这种冲突下,典型人物蜕变过程的塑造如何复杂也可想而知。进行“留下人物”的塑造就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建设其多面性与复杂的心理轨迹。

对此,赵冬苓以令她最为感慨也是创作动因的人物“许子蒙”做出阐释:“在最早的采访过程中,最高检申诉厅杜亚起检察官介绍了案件的原始素材,并说当事人的子女往往受害很深,孩子的一生都会留下阴影,甚至就此毁掉,我脑海里就出现了一个被不公的命运毁掉的年轻人。由于童年目睹母亲被杀、父亲含冤入狱,让年幼的他留下极大阴影,从此内心充满了自卑和对现实的逃离感,并走上和父亲一样沦为疑犯的轮回。但他本质很善良,在创作中就很为这个孩子可惜。”

null

对于警察葛大杰这个角色,赵冬苓认为英雄应是陷入困境并与之斗争的代表,否则都是神仙,由此创作出“犯错误的好警察”形象。“国内的刑侦剧或者推理剧,这几年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考虑,希望我们的剧不要那么暗黑,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人性、人情的力量。”

null

生活本身是个对立体,充斥着冲突而又填满了美好,如何表现出这种矛盾才是最关键的。总体而言,《因法之名》以高度集中的破案线索,让故事在层层展开中充满无限纵深的可能性,同时也把隐藏在案件背后的人性百态展现出来,让角色充满人性深渊与曙光,因而也对观众产生了更多维度的吸引力。

热爱的背后是责任

用故事深度在市场中“硬打”

除了有精彩的故事阐述、典型的人物塑造,正确的时代价值是一部作品不被观众遗忘的关键,脱离时代背景或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定然不会被观众所接受。而作为创作者,赵冬苓对此类题材抱有极大的热忱,有良好的创作空间,但背后更重要的是有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

《因法之名》通过聚焦平反冤假错案这一题材,让观众了解到了旧的司法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但它的侧重点在于纠错,通过这部剧,老百姓看到的是新时代下司法制度的进步和完善以及公检法人员丰富而正义的法律信仰。剧本想要体现出“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正义一定会来”的内涵。

null

“涉案剧由于影响范围深广,要求更为规范,并且《因法之名》还涉及公检法在以往办案条件限制下的一些错误,所以创作的时间长、难度大。但我对此类题材始终抱有极大的兴趣,只要有好的素材我都会攒下来。”赵冬苓坦承。

其实观众喜闻乐见的涉案题材作品早在十余年前就遍地开花,但闸口一开自然就会掺杂泥沙,涉案剧数量多、质量差以及涉及纯案件、展现犯罪过程、暴露侦破手段、有血腥暴力内容等问题被突出地反映出来,广电总局就此加强了审查与管理。实际上,涉案题材是现实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总局一直倡导、支持此类题材作品的创作与播出,《因法之名》与《冷案》的热播热议就是证明。

null

在创作、审查、排播等过程中,赵冬苓都付出了极大精力,但她作为天生带有责任感的一位作家,觉得有必要将这个故事创作出来,并将其中的理念传递给观众。这种将正义还给人民、还给社会,让正义不再迟到的精神内核也让观众理解其中的信念并形成认同感,在各大社交平台像“自来水”一样进行安利。“虽然在播出之前没有进行大量曝光与宣传,但《因法之名》还是靠着自身质量与新颖的角度博得观众喜爱,收视率从开播时的0.5上升至1.0并排名第一,的确是靠作品去‘硬打’的。”赵冬苓感叹道。

最后,赵冬苓还分享了此类特殊题材创作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创作者在触碰它时首先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其次要用客观的历史目光去看待,不要哗众取宠。”的确,在观众不断高涨、亟待满足审美诉求的当下,如今的悬疑涉案剧市场急需众多精品化剧集去触及现实,进行大众化传播,而《因法之名》可以说是为此迈出了重要一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