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海人民出版社
2月22日是叔本华诞辰231周年的生日,1788年的2月22日叔本华出生于但泽,他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掌握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7种语言。他一生未婚,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1851年63岁时出版了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一上市即售罄,终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叔本华说,《附录和补遗》是缪斯女神晚生的子女......比先前所有的作品都写得更通俗易懂,也会比先前的书卖得更好。这部成名作的完整中译本第1卷将于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是对这位哲学家231岁生日的纪念。
为了出版《附录和补遗》,2018年9月本书责任编辑专程去叔本华生活了28年的法兰克福,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拜谒叔本华墓,代表译者,代表中国读者献花。黑色的长方形的墓碑横卧在冬青环绕的草坪上,刻着歌德体“Arthur Schopenhauer”。这是叔本华临终前要求的样子,没有头像,没有生卒年。
第二件事是去参观书叔本华档案馆并拜访吕佩馆长。馆长让我们看了叔本华藏书的扫描件,看了《附录和补遗》1851年第1版和其他藏书。
第三件事是去美因茨大学拜访叔本华协会会长、叔本华哲学教授科思勒,向他请教《附录和补遗》的版本问题。
△ 1851年版扉页
△ 1851年版目录
叔本华读过的每一本书上都有叔本华家族徽章,经申请同意,中译本《附录和补遗》印制了这枚珍贵的徽章。它可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和中国读者见面哦。
↓↓↓
✔《附录和补遗》是如何畅销的
叔本华说这部书比先前所有的书写得都更通俗易懂,也会比先前的书卖得更好,是“献给世界的哲学”。它首先在德国有学识的市民阶层产生了影响,成为中产家庭的必备书——日常生活的智慧格言书;那些循规蹈矩、脚踏实地、取得了某种成功的人,是叔本华的第一批追随者。其次引起了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和讨论,他的意志哲学才渐渐引领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此前他出版的几部著作,本本滞销,堆在仓库,连他的小说家的母亲都讥讽他的书“肯定是给药剂师做包装用的”。
✔《附录和补遗》的文学价值
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等问题广泛思考,其诛心之言,骇俗之论,无不引人沉思。比如,“论文学”“论阅读和书籍”“论写作和文体”“论学者和博学”等都是流传广泛的名篇,带给读者愉悦的享受。弗兰茨·卡夫卡曾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附录和补遗》的广泛影响
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开创者,他终结了哲学延续了数千年的理性主义传统,发现了思想背后的欲望和理性背后的意志,开启了哲学对人自身的探讨。他的思想之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如迈兰德、尼采、维特根斯坦;之于现代心理学的创立,如弗洛依德;之于世界文豪的创作,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左拉、普鲁斯特、艾略特、博尔赫斯等,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以下文章大部分
选自叔本华《附录与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