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从初唐到晚唐,佼佼者不在少数,流传千古的名篇更是不计其数。只是当初一些诗人写的他们的诗词,一路从古代高歌至现代时,总有一些诗人他们所写的诗远,比他们这个人本身要红,生于晚唐的罗隐就是其中一位。对于他所写的诗句,你一定不会陌生,曾经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歌颂人们辛苦劳作的那首《蜂》,就是出自他的笔下,还有那句描写“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绝句,同样也是罗隐所写,那么你是否了解这位晚唐诗人呢?
01才华过人,丑貌难容
不知道罗隐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反正从古代到现代,像他这样的倒霉蛋确实不多。其实罗隐打小聪慧,凭借着他声名远播的才情,当时收获了不少的迷妹、迷弟,他的这些粉丝中,甚至包括当朝的宰相郑畋,还有当时他貌美多才的女儿。既然都能被当朝宰相高看,同时,又拥有着才情,如果是放在现在的偶像剧中,应该是金榜题名,然后迎取真正的白富美,随后拥有开挂的人生。
但是理想和现实,却是两个遥不可及的差距。公元859年的时候,罗隐就前往京城参加应试,谁知在京城消磨了6年的时间,仍然是榜上无名,据说当时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长相丑陋。难道古人就这么重视外貌吗?确实如此,因为曾在《新唐书》中有记载,在挑选这些参加科举的学子时:“一曰身,体貌丰伟”而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第一点就看中的是你的长相,但是外貌这个东西一生下来,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定型,确实没法更改。
那么罗隐到底长得有多丑呢?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趣事。在他未去京城参加考试之前,他所写的诗文早已经传遍整个京城,有一日当朝宰相李畋将罗隐的诗文带回家中,他的女儿一读这篇文章,就为这位才子的才华所倾心。在未见到真人前,这位才情俱佳的小姐就将她幻想成为了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得知罗隐在京城参加考试时,整日都想见自己偶像一面,以至于茶饭不思。父亲懂了女儿的心思,便邀请罗隐到家中吃饭。谁曾想到,李小姐隔着屏风看见罗隐的面容以后,从此再也不读他的诗文,就是因为对他的容貌失望。
02吐槽诗人,仕途坎坷
如果光读上文,你可能觉得罗隐只是因为容貌而失去了一切,其实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另一个让他人生坎坷,仕途不顺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十分的“毒舌”,总是写一些针砭时弊的毒鸡汤,尤其是在这10年未及第的考试中,他每次参加考试都要抨击政治圈。毕竟当时的政治朝堂,也并不全是一些像李小姐那样的外貌协会,他们还是很爱惜有才之人的,可惜罗隐的才情,一到考试就用错了方式,以至于得罪了不少的官员。
其实在罗隐第二次参加科举的时候,当时的唐昭宗,已经听闻过这个名动京城的才子,因此还让底下的官员将他的试卷拿了上来自己批阅。当然第2次参加科举的罗隐,还没有像他接下来10年的考试一样那么愤世嫉俗,这篇文章自然还是深得皇帝心的,本来唐昭宗已经打算录取他,只可惜底下的官员却对唐昭宗说,此人总是在诗文中贬低朝廷,这样的人万万不可用,他们甚至还举了例子来说明。
比如罗隐所写的那首《雪》,按照别人的想法来写这首诗,肯定是夸赞上天恩泽,还有皇帝功绩,可是罗隐偏不,在别人都写“瑞雪兆丰年”时,他却写着瑞雪对于长安城的贫苦百姓来说,压根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看似在写瑞雪得不好,实则是写朝廷对于百姓的苛扣。当然这一首诗或许自己还能自圆其说,但是他还写了一首《西施》,世人都在指责美女误国时,偏偏罗隐跳出来说女人并不是祸水,一个王朝覆灭竟然要一个弱女子来承担责任,简直是笑话。唐昭宗听完大臣所说的这些话,罗隐的仕途之路基本上是完了,也难怪“十举不第”。
03命运不公,坚守自我
即便命运待他不公,所以也未存在世事的打磨下,变的圆滑世故。他是晚唐时独有的铮铮硬骨,他用一首又一首的诗文,斥责着这人间的不公;他也是那个时代极少的拥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他并不是没有才情,只是他心中所想,在人世间的所作所为,都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来的。他看不惯朝廷腐败,也不愿意做那虚伪之人,所以用自己的“毒舌”,一直在抨击着这世间的不平之事。
所以在连考六年都无法高中时,他便写下了那本著名的《谗书》,来表达着心中的不满。他的这部作品,其实是当时的一部类似于段子一样的合集,不过用了通俗搞笑的言语,讽刺了时下的政治,甚至在书中,无论是朝廷中,又或者是当朝皇帝,也躲不过用开玩笑的言语来讽刺他们。随着他所编纂的作品和书籍不断传到唐昭宗耳中,皇帝听罢也只能连连摇头,就是这样一个有才之人,却不能为朝廷所重用。其实在晚唐末年,整个社会已经遁入黑暗之中,有人为了权力谄谀献媚,还能做到像罗隐这样坚守自我的,却早已寥寥无几。
04终得官职,有才有德
当然罗隐并不是终身未做官,在那样风雨飘摇的年代中,总是有那么一两个欣赏他才华的人。当时任职镇海节度使的钱镠,在罗隐投奔他之时,给了他一个掌书记的小职位,不过这时候的罗隐已经55岁了。在钱镠的举荐下,一路从节度判官升职为著作郎。在钱镠手下为官的这几年里,罗隐的才华也逐步显现了出来,他的所作所为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好官。当钱镠手下的其他秘书,都要用表面之词迷惑朝廷,罗隐却建议“哭穷”。
如若一旦上呈的奏折描绘的是这面的繁华,朝廷必然要征收赋税。而他这一哭穷,江浙一带的百姓要是少了上交赋税的压力,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还有一次,上次带着幕僚去巡视那座新建起来的罗城,看着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钱镠觉得那可不用再惧怕敌人的偷袭,但是罗隐却提出了不同建议,城池外的敌人可阻挡,但是有时候总是祸起萧墙,提醒钱镠要注意自己的手下,果不其然军中的几位手下趁乱起兵,好像有罗隐的提前点醒,才保住了杭州。由此可见,罗隐在政治上的才华,还是高人一等的。
罗隐也是那个时代一个独特的存在,因为很多人在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都极容易失去自我。但是如果你却用他一生的故事告诉后人,尽管他是在批判朝堂,他是拥有着毒舌的愤青,但是这才是他的真性情。因为在他毒舌的同时,他又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作者:青楼诗社
喜欢诗词文化的朋友,欢迎关注青楼诗社